APP下载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探索*

2017-02-18陈式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51100003355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议题观点教学法

陈式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00003355)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探索*

陈式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100003355)

议题中心教学法是美国中学社会科常用教学方法。它以争议性议题为起点,直面社会冲突情境,采取合作探究学习,进行思维辨析,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知识记忆为能力培养,化“灌输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思辨探究式”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形成理性精神,树立法治意识,践行公共参与。议题中心教学法常用的有三种模式:决策制定模式、法理探究模式、反思探究模式。

议题中心;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到底如何落地?如何从课标文字、专家理念变成学生内在的品性和外在的行为?核心素养培养走在世界前沿的美国,其社会科教学常用的议题中心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议题中心教学法的内涵

20世纪早期,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需要对更广泛的社会进行回应,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材理论知识,真实社会的经验可以通过一定原则加以组织,成为学习的材料与资源”。[1]在此背景下,以真实社会情景为议题,通过社会公共议题引领学生去广泛、真实、深入地感知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议题中心教学法出现在美国社会科教学中,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

议题中心教学法(issues-centeredapproach)亦称议题导向方法(issue-oriented approach),是指以争论性议题为课程核心,教师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多样教学法,将议题的正反不同观点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2]

议题中心教学法的主要特质包括:精选基于真实生活情景的争议议题;面对争议议题,经历情景冲突,产生认知失衡;深入议题探讨,了解不同价值的来源、冲突与选择;主动搜集素材,进行高阶思考,用系统思考来解决问题,寻求规范冲突的策略;重新建构自己的观点。

二、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

议题中心教学法基于真实生活、真实情景、真实事例、真实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正向价值引领,又有翔实生活感知;既有先进理论指导,又有客观事例论证;既有情怀,又接“地气”,有利于学生从“政治认知”向“政治认同”转变,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议题中心教学法以公共议题的探讨解决为向导,促使学生主动关心、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中体验民主决策价值、熟悉民主管理程序、感受民主监督作用,提升公共精神,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公共参与,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议题中心教学法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知识记忆为能力培养,化“灌输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思辨探究式”活动教学,让学生向真实社会学习,在互动思辨中探究、在公共参与中实践,促使其主动关心、深入思考、辩证对待、合理有序地解决公共议题,养成法治意识习惯,培育理性精神品质,成为有思想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三、议题中心教学法的主要模式

议题中心教学法的主要模式有决策制定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法理探究模式(主要为结构性争论模式)、反思探究模式三种。

(一)决策制定模式

决策制定模式要求学生首先正确界定社会问题(议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充分的信息资源,对涉及议题的各种价值观的观点、前设、后果进行对比与反思,提出多样解决方案并逐一论证,从中作出最佳选择。理智判断、审慎抉择、制定方案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3]重点在于作出明确选择。

教学过程包括:1.引导教学阶段。(1)教师精选并提出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甚至产生争议的议题及相关资料;(2)学生个体分析资料,从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子问题深入探究;(3)教师设置阶梯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4)学生界定定义、寻求证据(直接或间接、实践或者书本或者他人;需论证论据真实、观点可靠);(5)运用大量信息与数据作为论据进行推论、阐述问题实质、追寻价值;(6)在该议题上,澄清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价值选择;(7)探讨议题决策,考虑可行性解决方案。2.讨论议题阶段。(8)各小组成员把本组主要论点条列在小组海报上,对全班发表,接受质询,进行答辩;(9)全体学生讨论、比较各种决策方案,做出明确决定,形成一致的行动方案,解释放弃其他方案的缘由。3.补充教学阶段。(10)教师进行讲评,挑战学生的立场,以刺激学生再思考,并补充或澄清相关概念;(11)学生将最终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跟进反馈情况;(12)师生对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得失进行反思、分享。

例如,在学习“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一课时,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对立”为议题,师生选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环境保护之间”两难抉择的实例,探究二者关系,提出合理方案。具体如下:(1)教师选择2—3个本地为了经济社会发展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提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之间是否必然存在冲突”的议题,设置3个子议题:①物质文明是基础,为了经济发展,一时的生态破坏是必然和应该的。②物质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幸福,生态文明是幸福的重要因素,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本。③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并处,要求学生在充分论证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二者并处方案。(2)学生对居民、企业主、政府有关人员、专家进行调研,了解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看法;搜集正反双方事例,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具体方案。(3)各组学生在课堂上就各自观点、方案等开展讨论、交流,达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共识,提出有数据分析、科学依据、针对性措施的详细方案。(4)以班级的名义将最终达成一致的详细方案递交相关部门参考。(5)师生对整个活动过程如调查、分析、论证、提出解决方案等环节进行反思,通过决策制定模式,使“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方案更加全面科学合理,实现决策最优化。

决策制定模式适用于需要达成共识的议题。关键特征是评估提出的各种方案,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师生达成共识,形成一致价值导向,作出最佳决策。活动需要学生作出一个明确结论及解决方案,递交有关部门,属于社会行动参与派。教学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决策过程,学会从公共利益最大化角度作出最佳选择,侧重理性决策,培育理性思维。

(二)法理探究模式(结构性争议模式)

在处理社会争议议题时,法理探究模式与决策制定模式同样认可“不同观点间需充分对话和讨论,通过协商获得最佳结果”。[4]但法理探究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参与讨论”而非“讨论的结果”,即学生如何参与公共议题的议论、议论的程序是否正义。重点在学生讨论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法理探究模式教学过程包括:1.在法理探究程序上,要求学生能设定讨论范围、确定讨论焦点、明确讨论次序、探究讨论观点。2.教师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内部进行充分讨论、寻找论据、论证观点、提出方案。3.教师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对话、交锋、辩论。4.适当时候双方对调观点,再进行讨论、论证、寻求方案。5.学生反思讨论过程。

结构性争议模式是法理探究模式的常见模式。其具体教学步骤为:1.引导教学阶段。(1)师生共同选择一个重要的争议性议题;(2)按4人一组把全班分为若干组,每小组内部两人选择并且论证赞成观点,另两人选择并论证反对观点;(3)教师提供相关参考书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提供有关实例,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论证本方观点。2.讨论议题阶段。(4)赞成方阐述观点及论据,反对方聆听、提问、反驳;反对方阐述观点及论据,赞成方聆听、提问、反驳;双方第一次交锋辩论;(5)双方互换立场,重复第(3)及第(4)步骤;双方第二次交锋辩论;(6)小组成员暂时摒弃立场,努力形成共识,或提出第三种观点;(7)各小组把本组主要论点条列在小组海报上,对全班发表,接受质询及作出答辩。3.补充教学阶段。(8)教师进行讲评,挑战学生的立场,以刺激学生再思考,并补充或澄清相关概念。

结构性争议模式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立场互换。通过互换立场,让学生深入思考同一议题的正反两面观点,可更充分更全面更深入认识和理解不同观点的理据,了解议题立论观点的强弱,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辩证思考的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二是小组协商。通过小组协商,达成对议题的共识,让学生体会冲突与争议的产生,懂得如何通过民主程序达成共识,是一种体验式的民主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三是结构反思。教师引领学生反思讨论的程序及技巧,把培养学生参与议题探究讨论的能力与素养作为教学目标。

结构性争议模式,并不要求作出明确决定,并非关注结论。

例如,以“大城市是否应该限制外地车进入”为议题进行结构性争议模式教学。(1)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2)小组内两人持“大城市应该限制外地车进入”的观点,另两人持“大城市不应该限制外地车进入”的观点,各自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法等收集己方资料、阐述论证己方观点,并准备批判对方观点的素材。正方可从限制外地车进入大城市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人口拥挤等城市病方面论证;反方可从限制外地车进入大城市不利于经济发展、人文交流,易造成区域对立,有悖开放包容精神等方面论证。(3)各小组内进行各自观点阐述、质询,进行第一次交锋辩论。(4)小组内双方互换立场,再收集资料、论证阐述,进行第二次交锋辩论。(5)各小组努力形成共识,或提出第三种观点。(6)各小组代表在全班阐述本组主要观点。经过结构性争议教学,每个学生对议题的正反角度都深思熟虑,对议题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入和客观理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从单一的措施治理向综合的系统治理转变,就能从单纯的措施思考向多维的措施背后人文价值的追寻发展。当前,“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引发的“如何对待网游”争议性议题,也适用于此教学模式。

结构性争议模式(法理探究式)适用于冲突性较高的议题。关键特征是设置立场互换步骤,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同一议题正反两面观点,通过小组追问与协商,达成共识。活动不追求达成一个明确结论,只强调对讨论过程作出检讨,考虑如何让讨论更丰富与深入,属于社会程序促进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讨论的程序、提高讨论的技巧与能力,侧重程序正当、辩证思考,培养辩证思维和法治意识。

(三)反思探究模式

反思探究模式认为,社会文化是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学生应当成为社会变革的能动者,课堂是学生反思、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发展的场所,是社会文化建构和创新的地方。反思探究模式从“社会文化建构”视角对当前社会议题作探究,反思探究的重点是对当代重要价值与社会常规作批判审视,以期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文化的反思与重构,推进文化发展。其重点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包含以下步骤:(1)陈述议题;(2)依据问题特点提出若干假设;(3)界定有关概念、术语、假设的内涵和外延,确保讨论聚焦;(4)以各假设为引导,搜集资料、探索假设;(5)评估、验证各假设;(6)对各假设表示赞成或拒绝;(7)形成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近期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引发的诸如“裸贷、高利贷”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此,可以“大学生信贷安全”为议题进行反思探究。(1)陈述“大学生信贷安全”的现实情况;(2)调查分析“大学生为什么需要贷款?为什么需要网络贷款?为什么要接受高利贷?为什么需要裸贷?国家、学校、个人如何规避网络贷款的风险”等;(3)在各种设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推动校园信贷安全的发展。当前,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战狼Ⅱ》票房火爆引发的“中国电影到底需要怎样的题材”的议题,也适用反思探究模式,以此为议题有利于探讨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

反思探究模式适用于冲突性较弱的议题[5]。关键特征是针对探究议题提出若干假设,追寻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不断总结、评估、验证各假设,不求共识,只求更新。活动结果是通过验证假设,最后得出一般原则,侧重理论建构,属于社会文化建制派。根本目标是聚焦不同观点背后的基本立场、假设及价值观,探究新原则、新方法、新理论,侧重建构社会文化,培养求异创新思维。

最美的教育永远在行动。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潜心钻研、努力践行、勤于反思,让素养教学不再是一句空话,让素养教育不再是一种奢望。

[1]Dewey,J..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NewYork:Touchstone Book,1997:17-31.

[2]刘美慧.议题中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际[J].花莲师院学报,1998(8):173-199.

[3]徐慧璇.议题中心教学法在美国社会科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3(5).

[4]刘美慧.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公民教育之应用[C].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朱玉成.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之议题中心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科学,2013(6).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YQJK296。

猜你喜欢

议题观点教学法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观点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