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镇江丹阳马家双墩D2发掘简报

2017-02-18镇江博物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东南文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圆唇器身土墩

镇江博物馆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

江苏镇江丹阳马家双墩D2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复旦大学 文史研究院

马家双墩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镇马家村东北,2016年3—6月镇江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D2为一墩一墓式土墩墓,时代为西周晚期。D2的发掘为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营造方式、时代、文化属性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镇江 马家双墩 D2 土墩墓 西周晚期

马家双墩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胡桥镇双墩马家村东北、麒麟路东侧的岗地上(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2°06 23.54、东经119°19 45.28,海拔32.8米。双墩地处西北至东南走向碎链状宁镇山脉余脉西南侧的坡麓地带,这一带山前广泛覆盖有第四纪下蜀系黄土,在海拔10~50米的山岗坡地上分布有较密集的土墩墓及遗址(图二)。双墩为两座南北相邻的土墩(封二:1),外形均呈馒首状,北部的土墩编号D1,底径45、高8米,南部的土墩编号D2,底径近40、高约6米。D1顶部有竹子等,D2顶部人类活动扰动较D1严重,种有茶树等农作物。为配合镇丹高速丹阳段及枢纽高架建设,2016年1月,镇江博物馆组成马家双墩考古队对马家双墩进行了考古勘探、地形测绘、调查和发掘等工作。现将D2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土墩概况

(一)封土堆积情况

发掘采用四分法与探方法结合进行,以墩中心为基点按正方向布4个探方,分布编号为T1、T2、T3、T4,探方间保留1.2米宽隔梁,四探方根据封土情况以相近进度逐层清理。D2已统一地层,根据土质土色可以把土墩内封土分为12层,现以土墩东西向剖面为例介绍,其中距地表深度为测量点距离上方的墩表数据,与以墩顶为基准计算深度有区别(图三)。

①层:耕土层,浅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0.8米,分布于整个土墩。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该层下发现窖坑12座,分别编号为H 1—H 12。此外,该层还被一现代墓葬及一现代水管打破。

②层:红褐色土,土质稍疏松,空隙较大。厚0~1.5、距地表深0~0.8米,分布于土墩东部、北部、西部及南部外围局部地区。

③层:浅灰褐色土,土质略硬,含有较多泛白的沙性土颗粒。厚0~2.75、距地表0~1.85米,分布于土墩东部、南部及西部。

④层:灰褐色土,夹杂少许灰白色土块,土质略硬。厚0~2.25、距地表0~2.75米,分布于土墩东部及北部。

⑤层:深红褐色土,土质较硬,夹杂少许灰白色土块。厚0~2、距地表2.75~3.25米,分布于土墩中部偏东及南部。

⑥层:灰褐色土,含有泛白的沙性土颗粒,土质略硬,空隙稍大。厚0~1.65、距地表2.5~4.25米,分布于土墩中部局部地区。

⑦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疏松,夹杂红褐色土块。厚0~1.55、距地表深0.75~3米,分布于土墩西部及南部。

⑧层:深灰褐色土,土质略软,含有红褐色土块。厚0~2.6、距地表深3.25~4.25米,分布于土墩北部及西部局部地区。

⑨层:红褐色土,土质较硬,夹杂少许灰色土块。厚0~1.7、距地表深3.75~4.5米,分布于土墩西部及南部局部地区。

⑩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疏松,较细密,含有少许泛白的沙性土颗粒。厚0~1.25、距地表深1.1~4.75米,分布于土墩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本层与⑨层无直接叠压关系,均被⑧层叠压,并叠压(11)层。

图二// 马家双墩周边土墩墓、遗址分布图

(1 1)层:深褐色土,为墓葬封土,土质微硬。厚0~0.9、距地表深3.75~4.8米,分布于土墩中心局部地区。该层下叠压M 1。

(1 2)层:深褐色垫土,土质较硬,较纯净。厚0~0.95、距地表深4.5~5.2米,基本位于土墩中部,分布于墓葬M 1周围。

(1 2)层以下即为生土层。

(二)封土营造情况

D2封土以红褐色土为主,多掺杂灰褐色泛白土,局部呈块状堆积,堆积比较纯净,未发现陶片等出土遗物,封土堆积也未见夯筑痕迹。封土存在明显的分区筑土迹象,不同的区域大小相近,宽2米左右,呈辐射向心状分布。不同区域间有的存在用于分区的灰褐色泛白沙性土块(封二:2),有的仅为不同土质土色土,无间隔介质(封二:3)。根据辐射状封土的堆积层位将其归入④、⑧层堆积中,从⑦层下封土分布情况,我们发现在土墩的北半部分区堆筑封土现象十分明显(图四)。而且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分区现象自③层下开始局部出现,分区堆筑封土的厚度为60厘米左右,存在墩边缘略薄的情况,每层边界上下不变或存在左右略偏移现象,区块叠压现象较少,墩体南半部分则未发现这种条块辐射分区筑土现象。

二、遗迹概况

封土上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挖筑的红薯窖,D2上大大小小分布有12个窖穴,分布在耕土层下或裸露于地表。在馒首状封土下叠压一座墓葬,编号为M 1,情况如下。

(一)墓葬形制

M 1,位于墩体中部,方向为288°,叠压于(11)层下,向下打破(1 2)层,平面近长方形,为竖穴土坑墓(图五;封二:4),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斜坡状,位于墓室西侧,墓道长2、宽0.72~0.98、深0.04~0.5米,北壁近墓室口处有烧土痕迹,烧土厚约2厘米。墓道内填土为红褐色花土,土质疏松。墓室平面长方形,墓室长4、宽0.8、深0.5米,墓室四壁较直,底部近平。墓室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疏松。未见棺痕,葬具不详;人骨腐朽,葬式不详。

图三// D2平、剖面图

(二)随葬品

共14件,原始瓷豆10件、硬陶罐3件、泥质红陶罐1件。其中豆分别以4件、6件两组集中分布在墓室中前部的两侧壁下,3件硬陶罐一字排在墓室与墓道之间,泥质陶罐置于邻硬陶罐的近墓道一侧。器物纹饰有细弦纹、折线纹与回纹组合、方格纹、折线纹与贴塑锯齿状扉棱组合等(图六)。现将器物分类介绍如下。

1.原始瓷

豆10件。原始瓷,胎质灰白,器身内外施青釉,胎釉结合较好,有积釉脱釉现象。器身均为轮制,造型比较规整,基本变形,矮圈足另粘接器身,底部多不施釉。根据器形及大小情况分为两型。

A型,4件。形体略大,敞口,豆盘折壁,上壁微内凹,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状,足沿为圆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D2M 1:1,胎釉结合较好,圈足未施釉。尖圆唇,浅盘,口沿内侧有一周凸弦纹。器身内壁折壁处上部及下部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豆盘内底有三个支钉烧制痕迹。口径11.8、底径5.2、高4.9~5.2厘米(图七:1;封三:1)。D2M 1:6,圈足未施釉,有严重脱釉现象。尖圆唇,浅盘。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口径12.1、底径4.7、高4.9~5.3厘米(图七:2)。D2M 1:2,胎釉结合较好,圈足内壁未施釉。器身烧制变形,一侧高一侧低。圆唇,盘略深,口沿内侧有一周凸弦纹。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豆盘内底有三个支钉烧制痕迹。口径12.5、底径5.5、高5.2~6厘米(图七:3)。D2M 1:5,胎釉结合较好,圈足内壁未施釉。器身烧制微变形,一侧略高一侧略低。圆唇,沿面近口沿处有一周凸起,豆盘内下壁圆折下收,底部微圜。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豆盘内底有三个支钉烧制痕迹。口径12.8、高4.9~5.1、圈足底径4.6厘米(图七:4)。

B型,6件。形体略小。根据豆盘上壁情况分为两亚型。

Ba型,3件。敞口,豆盘折壁,上壁上部微弧形外侈,下部近竖直,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状,足沿为圆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D2M 1:4,胎釉结合较好,圈足未施釉。尖圆唇,沿面微折,浅盘。沿面及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口径10.9、底径4.8、高4.3~4.6厘米(图七:5;封三:2)。D2M 1:9,有严重脱釉现象。器身烧制变形,一侧高一侧低。尖唇,沿面微内凹,底部微圜。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口径10.8、高4.1~4.8、圈足底径4.2厘米(图七:6)。D2M 1:10,有严重脱釉现象。器身烧制微变形,一侧略高一侧略低。圆唇,底部微圜。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口径10.2、高3.9~4.8、圈足底径4.3厘米(图七:7)。

图四// D2封土堆筑区块情况示意图

Bb型,3件。敞口,豆盘折壁,上壁微弧形外卷,下壁微弧急折收,下接矮圈足,呈微喇叭状,足沿为圆唇,圈足另接粘合器身。器内底近折壁处有箅刮形成的细弦纹。D2M 1:8,圈足内壁未施釉,有严重脱釉现象。尖唇,口沿内侧有一周凹槽,盘略深。口径10.8、底径4.3、高4.6~4.8厘米(图七:8;封三:3)。D2M 1:3,胎釉结合较好,圈足内壁未施釉。器身烧制变形,一侧高一侧低。圆唇,沿面近口沿处有一周浅凹槽,底部微圜。口径10.5、高4~4.9、圈足底径4.4厘米(图七:9)。D2M 1:7,圈足内壁未施釉,有严重脱釉现象。尖圆唇,口沿内侧有一周凹槽,盘略深,腹下部有一段旋切形成的不均匀凸棱。口径10.3、底径4.6、高4.4~5.3厘米(图七:10)。

2.陶器

4件。除一件泥质红陶罐外,其余均为印纹硬陶罐。

印纹硬陶罐3件。根据口沿及肩部情况分为两型。

A型,2件。侈口,沿面近平,矮领,圆肩微耸,深弧腹,平底微内凹。D2M 1:11,硬陶(灰色)。斜方唇,腹下部斜下收至底,最大径在腹上部。领部饰数周凹弦纹,肩部及腹部饰折线纹与回纹组合,器底有两道交错刻划纹。口径15、底径17.4、高24.2厘米(图七:11)。D2M 1:12,硬陶(灰色)。方唇,腹下部微弧斜下收至底。领部饰数周凹弦纹,肩部及腹部饰折线纹,腹部贴塑四条长条形锯齿状扉棱,扉棱已残。口径15.2、底径16.8、高25厘米(图七:12;封三:4)。

图五// D2M1平、剖面图

图六// 印纹硬陶纹饰拓片

B型,1件。卷沿,沿面弧形外卷,肩部圆弧。D2M 1:13,硬陶(灰色)。侈口,斜方唇,矮领,深鼓腹,腹下部微弧斜下收至底,平底微内凹。领部饰数周凹弦纹,肩部及腹部饰折线纹与回纹组合,器底有两道交错刻划纹。口径15、底径17、高25.4厘米(图七:13;封三:5)。

泥质陶罐1件。D2M1:14,泥质红陶。侈口,尖圆唇,折沿,溜肩,鼓腹,腹下部弧形斜下收至底,平底内凹。肩部、腹部及底部饰方格纹。口径18.6、底径10.5、高14厘米(图七:14;封三:6)。

三、结语

马家双墩位于宁镇山脉东末端的岗地上,属于一墩一墓式土墩墓。D2封土外观作馒首状。馒首状这一特征客观上利于散水,封土内较纯净,分多层,从墓坑自内向外依次堆筑而成。封土土质土色不单一,可能因取土来源不同,所取之土,一般都是附近的红褐色生土及灰白色河塘淤土[1],这一特征在D2所处区域广泛存在,如镇江青龙山,大小笆斗、四脚墩周围都遗留有大小不等的水塘,D2东南面也有一水塘。土墩封土底径近40米,现存高约6米,如此封土规模可能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因素[2]。

另外,马家双墩在封土的堆筑过程中存在向心形分区现象,D2封土北部向心形辐射状堆筑封土分区较为明显,不同区域间有的有介质间隔,有的无间隔且无明显叠压现象,这一现象明显体现封土堆筑的人为因素成分,反映了一定的古人建造土墩时的行为意识,而且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在江苏邳州蘑菇顶墓即存在这种封土分区辐射状堆筑现象[3],同时韩国学者曺永铉先生的《马韩古坟坟丘的区划盛土法》[4]一文也提到多处区划筑土的案例,D2M 1则为这一筑土方式的源流与互动提供了较早墓例。D2M 1为东西向,与大港沿江一带土墩墓的主流墓向一致。墓室面积不算很大,但长度却较长,如D2M 1这般墓室狭长之墓在本区域还不多见。

图七// 原始瓷豆和陶罐

D2M 1出土器物组合为原始瓷豆、印纹硬陶罐、泥质陶罐,各类器所占比例为71.4%、21.4%、7.2%,其中,原始瓷器的比例较高。虽然相对于青铜器来说,原始瓷器这一随葬品级别略低,但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毕竟是少数,对于广大没有随葬青铜器的墓葬来说,随葬比例较高的原始瓷器的墓葬,在这一序列当中随葬级别较高。在一般土墩墓中原始瓷器随葬的频率不高,但在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的大港沿江一带原始瓷随葬的频率却不低[5]。D2M 1出土的原始瓷豆内底有支烧痕迹,为探索宁镇地区原始瓷器的来源和产地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D2M 1出土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原始瓷豆(D2M 1:4、D2M 1:7、D2M 1:9、D2M 1:10)与四脚墩西周土墩墓M 6的原始瓷豆(M 6:7、M 6:8)相似[6],与马脊墩原始瓷豆(M 1:49、M 1:54、M 1:22、M 1:50)相似[7];印纹硬陶罐与大仙墩出土的同类器相似[8]。综合豆、罐器形、纹饰等特征,与刘建国先生《论土墩墓分期》[9]中第三期的特征相近,因此,推断D2M 1的时代为西周晚期。

总之,马家双墩D2为探讨宁镇地区土墩墓的形制、随葬品、营建方式等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这一地区的埋葬习俗及文化面貌探讨提供了有益线索。

领队:王书敏

发掘:司红伟葛战顺

整理:司红伟张延红张雅雅

执笔:司红伟张延红张雅雅

[1]谷建祥、林留根:《江南大型土墩墓形制之研究》,《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2]莫慧璇:《略论江南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标志》,《四川文物》2007年第3期。

[3]马永强、林留根:《邳州蘑菇顶墓葬的发掘与收获》,《中韩土墩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第49页。

[4]〔韩〕曺永铉:《马韩古坟坟丘的区划盛土法》,《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

[5]司红伟:《从江南土墩墓看吴的文明化进程》,复旦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3-117页。

[6]镇江博物馆:《丹徒镇四脚墩西周土墩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9年第4、5合期。

[7]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大港华山马脊墩土墩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3期。

[8]镇江博物馆:《江苏溧水、丹阳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8期。

[9]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4、5合期。

(责任编辑:朱国平;校对:黄苑)

Brief Excavation Reportof the D2 ofM ajiashuangdun in Danyang,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Museum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Humanistic Studiesof Fudan University

The Majiashuangdun sit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Majiacun in Huqiao township, Danyang,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During March to June 2016,Zhenjiang Museum conducted a preven⁃tive excavation on this site.The excavation reveals that the D2 is a single-tomb-earthen-mound dating to late W estern Zhou.The excavation provides material data for studying the issu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construction,times,and cultural attributionsof earthenmound tombs in Ningzhen area.

Zhenjiang;Majiashuangdun;D2;earthenmound tombs;late Western Zhou

K 871.3

:A

2016-09-12

猜你喜欢

圆唇器身土墩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批次缺陷分析及对策
陶瓷制品口缘和器身中金属元素迁移的研究
知识产权目录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