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的对比研究
2017-02-17肖术连鲁长江杨璐遥
肖术连 鲁长江 杨璐遥
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的对比研究
肖术连 鲁长江 杨璐遥
肖术连,硕士、工程师,2009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现于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培训、抗震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期间即开始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先后参与国家“86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研究课题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参加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四川省地方标准的编写等。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四川省地震活动水平仅次于台湾、新疆、西藏和云南,居全国第五位,其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性地震。一方面地震频发,常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如汶川地震导致的国道213沿线大范围山体崩塌、2013年都江堰7·10高位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物质生活以外的身心锻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登山、探险、徒步等户外运动。但是,随着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的日趋普及,山难事故也逐渐增多。
纵观国内各救援训练基地现状,其均侧重于城市救援训练,少有设置有关山地救援方面的专业训练设施与设备。就四川省救援能力现状而言,山地救援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山地救援队伍缺乏、专业山地救援训练设施不完备,不能较好地满足四川省山地应急救援的现实需求,因此,全面提升四川省山地救援能力、加强山地救援训练势在必行。
又因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在救援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不能直接沿用城市救援训练设施设备。为此,本文从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对比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便为今后加强山地救援训练和提升山地救援能力提供思路和依据。
山地救援及特征
山地救援是指救援人员在山区运用各种救援器材装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战术方法,对在登山、攀岩、洞穴探险、露营等活动中因意外原因造成的失踪、受伤甚至死亡的遇险受困人员或遇难者实施的搜索、定位、疏散转移、脱离险境等一系列的救援活动。简而言之,山地救援主要是围绕在山区及其周边发生的灾害事故开展的一系列应急救援行动。
山地救援具备以下特征。
(1)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首先,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很难快速、准确地掌握事故的位置和被困人员的情况;其次,车辆、直升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及大型救援设备常常很难接近现场,多依靠步行,所以到达救助现场和被困人员转移耗时长;再次,找到被困人员后,只能用担架等工具将受伤人员带到安全且有医疗救助设施的地区,可能延误病情,影响治愈程度。
(2)山地气候多变,气象情况可预测性差。首先,山地救援多发生在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缺氧情况是山地救援面临的巨大挑战。据统计:在平均海拔4000 m地区,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40%~60%。其次,山地温差大,且常发生暴雨、降雪、冰雹等极端天气,将严重影响救援人员的救援速度。
(3)通信不畅。山地救援多发生在人烟稀少,甚至无人涉足之地,这些地方大多没有常规通信设施,导致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无法进行常规通信交流,所以从接到报警到了解清楚情况需要很长时间。
(4)救援准备时间长。由于山地救援面对的每个救援区域都各有特点,在出发前需要一段时间对当前事发地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并根据灾情需求挑选救援设备,所以一般情况下,准备阶段耗时较长。
(5)救援队员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山地救援基本无法使用大型机械,携行的装具也与城市救援不同,主要包括绳索系统、攀岩系统、照明系统等,这些装具构件数量较多,复杂程度也较高,要熟练操作使用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同时山地救援需要长时间的徒步行动,对于救援队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城市救援及特征
城市救援是指地震、滑坡、洪水、恐怖袭击事件等发生在人口较稠密、房屋密集地区,救援人员通过各种救援设备对被困人员进行“定位、救出和为稳定伤情而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等”的一系列救援活动。
城市救援具备以下特征。
(1)作业环境复杂。城市发生灾害后,往往造成房屋结构损坏,交通、电力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破坏。需救助的人员常被困在建筑废墟之中,由于救援环境空气质量不佳,视线受阻,须重新开辟救援道路,工作量大。
(2)救援装备需求大。在建筑废墟中搜寻被困人员须用到各种先进探生设备,救助过程因倒塌结构体积庞大,质量巨大,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才能开辟救援通道。
(3)救援过程危险性大。一是在救援过程中已破坏的建筑物可能遭受二次破坏,救援人员有被压埋的风险;二是在搜寻、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使用大功率机械、设备作业时,引起的大震动,可能造成新的垮塌;三是破坏建筑的废墟结构,如钢筋混凝土块、裸露的钢筋、破碎的玻璃碎片等可能会对救援人员造成身体伤害;四是可能会有有毒有害气体弥漫救援区域,救援人员可能发生中毒或感染疾病。
(4)通信较流畅。城市救援区域是人们的居住聚集地,且地势大多开阔,各种通信基站齐全,所以救援区域内通信信号一般能正常使用。
(5)搜寻、救援区域较清晰。灾害发生后,一般能很快锁定待救援区。
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对比分析
总体来说,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在救援地、搜寻方式、救援工具、救援技术、训练基地、救援队伍和指挥系统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见表1),具体分析如下。
1.救援技术对比
山地救援典型救援技术有:横渡实操、“V”形救助法实操、垂直担架保护下降实操;城市救援典型救援技术则是:破拆、支撑、障碍物移除等主要针对倒塌、受损建筑物的救援技术。不同的救援技术在培训时就需要不一样的训练设施、设备、工具等。
2.救援工具对比
山地救援工具主要有:上升器、下降器、双绳保护器、“八”字环、牵引器、滑轮、担架、安全带、手动卷扬机、各种绳索等小型工具。
城市救援以国家救援队为例,其救援工具包括搜索、侦检、营救、通信、动力照明、医疗急救、个人装具、后勤保障及救援车辆共9类,并配备优良搜救犬20多条。部分装备器材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搜索装备有:雷达、热成像、声波和光学生命探测仪,主要用于各种废墟环境下的人员搜索;营救装备主要有:剪切钳、扩张钳、高压起重气垫等器材,主要用于营救压埋废墟下的幸存者。
表1 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对比
3.训练基地对比
2011年4月13日“中国深圳山地救援培训基地”成立,成为全国首个山地救援培训基地。2013年1月1日正式授牌启动的“中国福建山地救援培训基地”占地238亩,具备食宿与教学设施,以及模拟实际山难发生情况的救援演练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民间登山协会建设的山地救援培训基地。城市救援的训练基地在国内已建成专业的、国家级的救援训练基地两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和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兰州)。这两处训练基地针对训练设置的科目主要有倒塌、破损建筑物或构筑物内的救援训练。
4.救援队伍比较
山地救援队伍多为民间组织,队员多是喜爱户外运动的志愿者。目前,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50多支山地救援组织,这些救援组织可大致分为3大系列:①登山协会系统,由各地登山协会管理;②壹基金救援联盟;③全国性的民间组织,如蓝天救援队。这些民间救援队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不够先进、队员出勤难以保障及自身的管理和专业能力建设参差不齐等原因,影响了其救援工作能力。
相比较而言,于2001年4月成立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由工兵团某部救援队员、地震局专家、现场应急队员、武警医院医护人员组成。是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国内外地震及其他灾害紧急救援任务的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根据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队分级标准,国家救援队具备了重型国际城市救援队规定的能力,曾多次代表中国实行国际人道援助。作为唯一一支国字号的地震救援队,设备和经验水平均为国内最高。
5.救援培训对比
山地救援培训因其特殊性,对场地环境、气候、教员、装备等要求较高。作为民间社会救援组织的山地救援队,仅有43.8%的登山救援单位能保证每月都举行技术培训与演练,少数2.2%单位无法保证每年一次培训。
城市救援培训起步较早,全国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均有相对应的培训机构。此外城市救援有专业的救援训练基地,除了国家训练基地以及8个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之外,全国各省市依托消防或武警建立的综合训练基地均包括城市救援培训的相关内容。各训练基地的培训大纲、教案等软件建设均较为成熟。
总结
本文通过对山地救援和城市救援的定义、救援特征以及各指标对比分析,得出山地救援与城市救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要对山地救援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不能直接沿用普通城市救援训练基地,可研究、设计、建设专门针对山地救援的救援培训科目、计划和训练基地,也可对现有城市救援训练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以适用山地救援的训练。
组建专业的山地救援队伍是提升山地救援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就目前情况而言,提高四川省山地救援能力,应该以山地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和培训为关键内容,建立省级山地救援系统。其中山地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应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需求:在山地救援应急时段能提供山地救援装备、供给后勤保障物质等快速应急反应;在非应急时段能提供山地救援培训与训练、救援技术交流平台等服务。
本文由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科技专项(项目编号:LY1614)和四川赛思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节税资金投资项目(项目编号:XDK20150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