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师者的情怀
——我只想做一名简单的教师

2017-02-17于波

新班主任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程孩子教育

□于波

为师者的情怀
——我只想做一名简单的教师

□于波

于波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被评为枣庄市教学能手、枣庄市优秀班主任、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大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优秀科技辅导员、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山东省基础教育评估省级专家、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山东省规范化学校评估专家。公开出版个人专著《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

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一扇窗户,打开与外面的通道;面对自己,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既是我坚守的人生信条,也是我做班主任坚守的原则。从教近20年,我恪守信条,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陪伴我的孩子们慢慢成长……

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一扇窗

与很多老师相比,我不算是非常幸运的。

1997年7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全市最好的初中学校。与我同时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们都如愿领到合适的教学任务,只有我被安排教劳动技术课——学数学教育专业的我就这样被改行了。那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生活遗弃的孩子,孤独又迷惘。但现在想来,我有今天的成绩必须要感激那段孤独而又迷惘的经历。

因为教的不是“主科”,所以我有许多时间用来学习。开始,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听老教师上课,那时用掉了多少本听课记录本,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我坚持听一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课,一节不差地听了三年;只记得我在一年里坚持听完了全校所有班主任的班会课……越是听课,我越觉得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有很多。那段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需要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于是,我不再局限于在课堂里听课,而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图书馆,开启了疯狂读书模式。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贪婪地汲取那些教育家们思想的精华,精心记录着每一个优秀课例的闪光之处,倾心聆听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精妙语句,学习每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典型案例。

阅读,让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有更深的含义。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类精神的伟大,从来没有走进过哪怕是一个伟人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读过哪怕是一篇让他激动不已的文章,从来没有对科学产生敬畏之心,那么,这个人一定没真正地接受过教育。那时,我暗暗地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能给学生带来真正教育的老师。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职业修养与专业水平,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敢于创新,具有人格魅力的好教师。

1997年11月,一位数学兼班主任的老师生病了,学校急需用人,我被安排顶替了他的职务。

我还记得,第一次以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面对世界,我们需要一扇窗户。”这是我给孩子们的第一句话,这也是我坚守至今20年来的教育理想。

怎样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户?我想,就从引导他们读书开始吧。

我把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定为“书香伴我成长”,并为全班54名同学精心挑选了54本我认为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喜欢读的书,这些书有的是长篇小说,有的是励志短文,还有的是经典童话……班会的时候,我把这些书抱到班上,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各取所需。

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是我始料未及的。读书活动开始不久,他们就把分到的书看完了,随后竟因为“书源”短缺闹起了小矛盾。解决书源的问题迫在眉睫,可我把自己家里合适学生阅读的藏书全抱进教室也还是不够,于是我开始发动家长捐书。开始,有些家长犹豫,甚至反对。后来,看到孩子们并没有因为读书影响学习,这一做法才逐渐被他们认可。

看着孩子们愉快地读书,我感到无比幸福。孩子们在阅读中茁壮成长,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孩子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读书,就是和伟人交谈,这是精神的盛宴。从1998年开始,我开设了一门主题为“亲近”的数学活动课,这也算是“推开窗户看世界”一种方式吧。

大自然的奇妙,让人受到美的陶冶的同时,也给人以智的启迪。这种认识逐渐占据我教育教学理想的半壁江山时,我争取到学校领导的同意,开始进行班级自然教学的各项实践活动。

我带着孩子们走进自然领略家乡的美景。到北山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到台儿庄享受水乡的静谧祥和,到万亩石榴园惊叹农民的勤劳智慧,到薛城古城探究历史留下的斑驳痕迹……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路欢歌,留下串串笑声,留下行行文字,用他们的眼睛和文字记录下枣庄最美好的景色。那段时间,我一下子成了枣庄的“名人”——孩子们把他们的所见所感付诸文字,发表在各类报刊,辅导教师那一栏赫然写着“数学老师于波”。

我带着孩子们走进生活,体味父母的艰辛、社会的多元、历史的理智。我们到商铺发现错别字,到工厂记录工人的忙碌,到市场看物产的丰富,到历史遗迹看历史的变更……我们把所看到的写成报告,告知身边的人。枣庄有个明泉,叫“十里泉”,时光却让她只剩美名,没了身影。我带着孩子们拨开草丛,扒开泥土寻找她的点滴痕迹,终于,一篇《名的悲哀》发表了。于是,“十里泉”得以迎来了她的新生。

课程是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终极意义上讲,学校实现育人目标、承载时代使命、传承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课程。2011年9月,学校开展了以“读名著、诵名篇、看名剧、听名曲、赏名画”为主要内容的“五名课程”活动。

读名著是对国家课程——语文的拓展、延伸及整合,其意图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热爱集体的品质,提升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形成责任意识等。

提倡诵名篇,是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在诵读名篇的过程中,既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诚信、仁爱、正直、宽容、勤俭、孝敬”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成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看名剧课程紧扣课本内容,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感悟,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带领着学生在经典剧目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

听名曲课程是以国家课程为要求进行整合,使学生在聆听古今中外音乐名曲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名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名曲的热爱。

赏名画课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名画作品,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理解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告诉孩子们:“真正幸福的人生,是有经历的人生。而这经历,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推开窗子,看外面的世界,努力过与众不同的生活。”

面对学生,我们需要一颗爱心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孩子就是我们身边的天使,当我们面对学生时,需要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面对孩子,我们要努力读懂他们。读懂学生是老师的基本功,老师只有读懂学生成长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我们才能读懂自己、读懂教育,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我认为要读懂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微笑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一个班集体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内在动力。人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残疾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身受益,正如美国残疾作家海伦·凯勒就是因为遇到了她的恩师——莎莉文老师才改变了她的一生。

2009年,我新接的班级里面有一个叫韩阳(化名)的学生。他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他的情况似乎比海伦·凯勒还要糟糕,不但四肢扭曲变形,而且语言也无法表达清楚。望着这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幸的孩子,我这个班主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我该怎样来教育好这个学生,怎样让其他学生和他友好相处,怎样不伤害他的自尊呢?

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有很多,每件事都让我在回想起时为之感动。

感动于他的英语书写是全班同学中最好的。你可以想象出一个五指分不开的同学怎样握笔的,但你应该很难想象到他竟能够写出全班最漂亮的字。开始,是我握着他的手写,后来是同桌握着他的手写,再后来是所有同学轮流握着他的手写,最终,他居然就能自己写出漂亮的一连串单词了。

感动于他的学习勤奋,各科成绩都达到了B等以上,偶尔数学和英语还能得到A。你可以猜测出他是多么努力,但你难以想象他付出多少汗水。他和大家一起度过许多时光:一起背古诗,一起默单词,一起抄讲义,一起改错题;上学路上,同桌给他念课文,放学路上,班长给他读地理生物……

我经常把同学们召集到一起,商量怎样帮助他,同学们也拿出十倍百倍的真诚对待他。我真诚地做着一个老师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同学们也真诚地做着一个同学应该做的每一件事。

中考体育的时候,很多人劝我让韩阳办理免考证。我没有答应,因为我知道韩阳也不会同意。难以忘记那段时间里,我、韩阳和所有同学共同度过的时光。其间的艰辛我很少跟别人说起,但得知一个手脚残疾的孩子在中考的体育测试场上距满分仅有一分之差时,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谢谢你,于老师,您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毕业的时候,韩阳同学这样与我作别,这句话至今还在我的手机里保存着,而且我决心将它长久地保存,让它激励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保持纯洁的爱心,用爱心为每一个孩子搭建通向成功的桥梁。

基于多年来的班级管理经验,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我们深入学生内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地读懂学生,才能把教育落到实处。

面对自己,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他有多少知识,有多少财富,而是取决于他能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看待自己。

随着课堂上的不断创新,我很快就崭露头角,各种溢美之词和荣誉表彰接踵而至。可曾经读过的一些成功的前辈的经历告诉我:“这只是开始。”事业无止境,精彩永不停止,我要追求更多的创新。

从2001年开始,我养成了写反思随笔的习惯,我反思课堂、各项活动、教学设计,甚至反思课堂上的每一句关键的话,力求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的交替中我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很快得到更多同行的认可。这时,我想我应该把班级管理交给我的学生们。

我首先从课堂开始着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解答问题,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因此,在教学中,也我引导学生反思,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预设“反思”的环节——只有让学生反思有“源”,才能引来“反思”的活水。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会注意多给学生预设反思的源头。如:课始,我让学生反思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及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练习时,我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排判断、纠错等反思性学习;小结时,我提供空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作业设计时,我适度拓展学习内容来强化学生反思。我从多方面预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思维过程进行自我反思。

反思,让我在不经意间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走向更高层次的门。

2010年,我的学生陈晓旭考上清华后,在给我的信中说:“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中升华。谢谢您教会我反思,让我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给我的人生奠定厚实的基础。日后,我若有那么一丁点的成就,那肯定是您给我种下的反思的种子生根发芽了的结果。”

“人生的道路,很是悠长。有风景,也有陷阱;有成功,更有迷惘。只要我们怀有反思之心,看看别人,想想自己,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在每一次的毕业分别时,我都会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既是对学生的叮咛,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如今,我管理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可我从没有离开课堂;我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坚持用心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又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我为他们竖起一面又一面镜子,让他们在自我肯定中扬帆前行。深深地反思,慢慢地行走,育人之路上,只有不断前行的脚步,只有没有尽头的风景,我会继续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如此,我只想做一名简单的教师。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课程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