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篇

2017-02-17河南熊纪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艾青口语创作

河南 熊纪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篇

河南 熊纪涛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学人吕叔湘

吕先生的书房不大,大约有十五六平米的样子,三面是书柜,临窗一面是矮桌和凳子,上面放着一摞摞书刊。书桌在屋子的中央,左右两侧摆放着木凳,上面也是摞得高高的书刊。整个书房被书环绕着,虽显得拥挤却不杂乱。先生坐拥书城,对每一类书的位置都了然于胸,每当需要哪本书时,他都能很快找到。他对面的椅子是供来访者坐的,我在1982—1985年给先生做助手期间,每两周到他家一次,就坐在那里听先生论学和谈论时事。

“文革”结束不久,学术研究开始启动,吕先生发表了《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一文,阐述了语言研究的关系。

对待“中和外”,吕先生很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他在为龚千炎的《中国语法学史稿》所作的序里说,过去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所有的理论都是外来的。“问题是不论什么理论,都得结合汉语的实际,可是‘结合’二字谈何容易,机械地照搬乃至削足适履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这里,“谈何容易”四字正道出了吕先生在这方面苦苦探索的艰辛。

“虚和实”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吕先生很重视理论研究,认为正确的理论能引导人们去发现事实。在75岁高龄时他仍亲自或指导学生翻译介绍国外重要的语言学理论著作。个别人误以为吕先生不重视理论研究,其实他反对的只是那种不想通过辛勤劳动就侈谈理论的路子,也就是那种用小本钱做大买卖,或是根本没本钱就想做大买卖的空头理论家。

“动和静”,吕先生说对语言进行静态研究很重要,是根本,但不应到此为止,应当重视研究人们怎样使用语言,关注语言的动态变化。他很重视口语的研究,认为偏重书面材料,忽视口头材料的倾向是不对的,“口语至少跟文字同样重要,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口语更重要,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他鼓励研究人员做口语调查,动态地搜集口语里的新词新义。他说,为什么新词新义,特别是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没有受到编词典的人的重视呢?“第一,因为编词典的人是‘读书人’,对书本里的东西感兴趣,对生活中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不太感兴趣;对书斋中来的东西比较敏感,对市场上来的,车间里来的,田野里来的就不那么敏感。找词汇只在著名作家、著名作品里找,一般报刊就不大理会,至于什么手册、传单、广告等就更不在话下了。”这些谈话都充分反映了吕先生动态的语言观。

吕先生看到我们读书过偏,经常提醒要抓紧补课,处理好“通和专”的关系。他说:中文系出身的要多学习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外文系出身的学生要读一些古书。他多次指出,我们的大学教员、研究人员专业分工过细,“画地为牢不是好办法,目光局限,不利于进步。”同时他认为,教学跟研究分家,研究所跟大学分家,以及中文系跟外文系之间互不通气的现状有很多弊病,很难培养出大量合格的语言研究工作者。

吕先生自己则既是专家,又是知识广博的通家。

他自幼爱好读书,中学时代就阅读了大量中外优秀著作,在古文和外文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学时代虽主修外国文学,但他还选修过中文、历史、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在英国留学期间,先后修习人类学和图书馆学。

正确的思想方法、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严谨务实的学风使他能够始终站在学术潮流的前面,取得一系列既有理论建树又有方法创新的成果,成为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0日07版)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中国多数名家译者是身兼译者和作家双重身份,而吕叔湘是身兼译者和语言学家双重身份。(闫芳芳《翻译家吕叔湘研究》)

②吕叔湘先生不仅在汉语语法学、近代汉语等很多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辞书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有许多成果。(张万起、金欣欣《吕叔湘先生与辞书学》)

③吕叔湘先生关心青年这个话题也许是说不完的,因为当今活跃在语言学界各个年龄段的学者,大概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过吕先生的关怀和教诲。(张伯江《吕叔湘先生与青年一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在“文革”结束后,吕叔湘很快就开始着手学术研究,撰写出的论文《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在当时对语言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B.吕叔湘研究过辞书学,认为新词新义,特别是口语里的新词新义没有受到编词典的人重视,他批评了编词典的人,并解释了相关原因。

C.吕叔湘认为研究者应重视人们怎样使用语言,需要关注语言动态变化,还指出忽视口头材料的倾向是不对的,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

D.在为《中国语法学史稿》作序时,吕叔湘说过去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论著,所有的理论都是外来的,这反映了他求实探索的真诚态度。

E.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学、近代汉语等方面有着杰出贡献,很多学者在年轻时候也得到过他的帮助,他在语言学研究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为什么吕叔湘在75岁高龄时仍带着学生译介国外语言学理论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书房的景象,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吕叔湘既是“专家”又是“通家”,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艾青诗歌创作论略

凌 一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大叶荷”。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三年“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异国游子生活,使艾青对西方现代象征派和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遇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1937年12月发表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诗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满怀激愤之情所唱出的一支深沉而激越的歌。

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由于这首诗所显示的作者对人生和艺术不断探求的精神,以及它达到的宽广的审美境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1941年5月,艾青发表了诗《火把》,把中华民族的抗日激情用写实的笔法表现了出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是艾青在延安生活的时期。四年的延安生活,不仅使艾青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重大转变,也深刻地影响到艾青的诗歌创作,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黎明的通知》。他敏锐地感受到了“革命的曙光”,而且急切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人们。这首诗像鼓点和号角一样,鼓舞全国人民为迎接黎明,向着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伟大的人民诗人艾青,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蒙受冤屈,被迫沉默21年。在此期间,艾青先在黑龙江的北大荒国营农场生活了一年半,后于1959年11月,又从东北转道北京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锻炼,到新疆后,艾青先在乌鲁木齐住了几个月。1960年夏天,艾青被调到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农垦部,并在石河子安家,从此一去16年。直到1975年春,为到北京治眼疾,才离开了新疆。“文革”结束之后,回首二十余年的艰难岁月,艾青对纯朴的新疆人民充满深情;同时,艾青也以旷达的襟怀面对未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光的赞歌》等。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8月,诗人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一样,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他认为,“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光的赞歌》是又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艾青一生,追求光明,歌颂光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光明主题”的诗作。《光的赞歌》的完成,使诗人这一主题的创作,终于在诗人晚年的时候,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摘自《艾青诗歌创作三个阶段论略》)

相关链接

①当我忽然记起诗人曾经提到红军长征过云南扎西的事,便问:“艾老参加过长征吗?”他笑呵呵地答道:“我那时正在上海蹲监狱哩。”谈起诗歌,艾老兴趣浓烈。他强调指出:写诗要注重表现时代和生活,要有真情实感,要让人看得懂。照搬西方,把别人的垃圾当宝贝,不足为训。只要多观察、多思索、多实践,按艺术规律办事,总会找到诗的。他勉励我随时留心生活,继续写出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作品,努力成长为一个人民诗人。(摘自麦芒著《艾青和〈诗刊〉编辑帮我改稿》)

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几个外国文学代表团来华访问,他们一踏上中国首都的土地,就纷纷询问艾青的近况。其中,有几位法国朋友还到过石河子访问。由于艾青早年曾留学法国,他们对艾青自然更为关注。他们一到石河子,就指名道姓开门见山地向当局提出:艾青就在此地,我们希望能会见一次诗人。(摘自祁人、沙平著《艾青的风雨人生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艾青出生后因当地主的父母迷信而遭到厌烦,被送到别人家里,这让他在情感上对当地主的父母感到冷淡和厌恶。

B.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艾青学业收获很大,诗歌因异国游子生活流露出“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说明创作走了弯路。

C.艾青的《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是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命运的担当和使命。

D.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刻,艾青创作了《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一诗抒发心中的激愤之情。

E.到了晚年,诗人艾青创作了“光明主题”这一系列性的诗篇,讴歌了他心中对新时代新生活以及光明的热爱和向往。

(2)幼年被寄养的经历,对艾青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艾青的诗歌影响很大,创作历程也很长,每个阶段都有什么情感基调?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著名诗人,艾青的人生经历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E项3分,D项2分,A项1分,B、C两项不给分。B项“批评了编词典的人”表述错误,应修改为:指出编词典的人那种做法的偏颇;C项“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错误,不是吕叔湘的观点,根据文句而是“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口语更重要,因为口语是文字的根本。”A项“在当时对语言研究很有指导意义”这一评价略显狭隘而不准确。

(2)①注重对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②很重视理论研究,认为正确的理论能引导人们去发现事实;③有着严谨的治学精神,重视锻炼和培养人才。(每点 2 分)

(3)①书房不大但书刊丰富,写出吕叔湘的研究环境和学者本色;②对每本书都能很快找到,表明吕叔湘长期投身学术研究;③对面的椅子是供来访者坐的,写出吕叔湘对后辈的关怀和指导。(每点2分)

(4)①中学时代:阅读大量中外优秀著作,古文和外文都打下很好的基础;②大学时代:主修外国文学,并选修历史、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③英国留学期间:先后修习人类学和图书馆学;④学术研究:在语言、翻译和辞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在每个领域都堪称大家;⑤指导学生:看到学生读书过偏经常提醒要抓紧补课,处理好“通和专”的关系;⑥批评现状:教学跟研究分家,研究所跟大学分家,以及中文系跟外文系之间互不通气的现状有很多弊病。(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给满分)

2.(1)E项3分,D项2分,C项1分,A、B不给分。C项“里程碑意义”说法不确切,原文的表述并非如此,应改为“重要”或“具有代表性”。A项“厌恶”在原文没有依据。B项“说明创作走了弯路”,属于评价不客观,没有尊重作者的创作经历和人生阶段,并且原文没有对此作出批评。

(2)①艾青被寄养在贫苦农妇家,从小就同情农民;②艾青的寄养经历,使他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③艾青被寄养的经历以及家庭农妇即“大叶荷”的,为他创作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提供了创作的积累和素材。(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初期(1937年以前)的创作:忧郁与悲哀的笼罩;②中期(1938—1978)的创作:希望与理想的追求;③晚期(1978年以后)的创作:赞美与歌唱的情怀。(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4)①学有专攻,爱好广泛。他在杭州求学期间专攻绘画,广泛接触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②不畏困难,心系人民。他从事进步爱国活动而被捕入狱,却饱含深情写下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③襟怀旷达,向往光明。“文革”结束,诗人歌颂光明和新时代新生活。④热爱诗歌,提携后学。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歌,关爱晚辈诗人并指导创作。⑤尊重规律,见解深刻。他指出不能照搬西方,要按艺术规律办事,注重表现时代和生活,要有真情实感。(每点2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给满分)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艾青口语创作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来了
酒中的口语诗
《一墙之隔》创作谈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无题
口语对对碰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