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照误区 认真比对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

2017-02-17湖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安国本题原文

湖北 万 安

对照误区 认真比对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

湖北 万 安

【考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分析概括考点,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2.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3.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4.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

【提问模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设题误区】

概括分析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内容的概括、转述和分析。在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常见的设误形式有六大类:张冠李戴、时序颠倒、地点穿越、无中生有、故意曲解和强加因果。

针对这六大常见的设误点,考生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设误点。比对法比对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信息有无因果关系等。

1.比对人物,防止张冠李戴。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以及其造成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 李戴,颠倒事实。

(2015·江苏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2.比对时间,防止时序颠倒。命题者设误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将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

3.比对地点,防止地点穿越。比对选项中人物的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4.比对关键词,防止曲解文意。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干扰考生,这是命题设误的主要方式。因为被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考生要认真、细心比对。

(2016·全国卷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本题从关键词理解的角度设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此题主要考查对关键词语“谕以指意”的理解。

(2016·全国卷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解析: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赍是拿东西给人。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此题主要考查对关键词语“帑金”的理解。

5.比对添加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比对选项中是否有命题者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

(2016·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是无中生有。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2015·天津卷)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 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原文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6.比对因果关系,防止强加因果。判断命题者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将结果说成原因,或在句子间强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2015·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表述错误。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主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选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答题技巧】

对于“归纳概括”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基本上是人物传记。阅读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第2步,对照误区,排除干扰。高考文言文阅读在本考点的错误题型有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选项的设置模式,就会帮助我们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第3步,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模拟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王安国,字平甫,安石之弟也。幼敏悟,未尝从学,而文词天成。年十二,出所为诗、铭、论、赋数十篇示人,语皆警拔,遂以文章闻于世,士大夫交口誉之。于书无所不通,数举遗士,又举茂材异等,有司考其所献序言为第一,以母丧不试,庐于墓三年。

熙宁初,韩绛荐其材行,召试,赐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官满,至京师,上以安石故,赐对。帝曰:“卿学问通古今,以汉文帝为何如主?”对曰:“三代以后未有也。”帝曰:“但恨其才不能立法更制尔。”对曰:“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帝曰:“王猛佐苻坚,以蕞尔国而令必行,今朕以天下之大,不能使人,何也?”曰:“猛教坚以峻刑法杀人,致秦祚不传世,今刻薄小人,必有以是误陛下者,愿颛以尧舜三代为法,则下岂有不从者乎。”又问:“卿兄秉政,外论谓何?”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帝默然不悦,由是别无恩命,止授崇文院校书,后改秘阁校理。屡以新法力谏安石,又质责曾布误其兄,深恶吕惠卿之奸。

先是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惠卿衔之。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诏以谕安石,安石对使者泣下。既而复其官,命下而安国卒,年四十七。

(有删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国天资很高,少年时就因所写的诗、铭文、文论、辞赋受到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B.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王安国受到皇帝的另眼相看,只可惜他的应对不符合皇帝的心意,最终没有得到提拔重用。

C.王安国认为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指责曾布误了他的哥哥,也非常讨厌吕惠卿的奸诈,并劝谏王安石远离小人。

D.王安国在西京任职时,沉溺于声色之中,因此被罢免了官职,放还家乡。不久虽被官复原职,然而诏令下达时王安国已死了;当时他年仅四十七岁。

答案:D(罢免官职不是因为沉溺声色)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根据原文“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可以推断“罢免官职不是因为沉溺声色”。

(作者单位: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安国本题原文
千年药都,健康安国
敢为当先
盼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ACC Secretary-General H.E. Mme. Yang Xiuping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8thChina-ASEAN Education Cooperation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