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修辞考查的十一重境界
2017-02-17山东翟慧芝
山东 翟慧芝
盘点修辞考查的十一重境界
山东 翟慧芝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考点。《考试大纲》规定了常见的九种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修辞教学却常常被忽视,只有到了高三,才集中突击复习。这种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备考实践,初步摸索出一套以高考试题为载体,将修辞学习分解在平时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案例一:在辨析异同中考查修辞
(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解析:本题从辨析角度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为暗喻,“人”“我”是本体,“刀俎”“鱼肉”是喻体;其余三项均为借代,借体依次为“尧舜”“干戈”“西施”,分别代指“贤者”“战争”“美女”。
答案:A
【温馨提示】借喻和借代的区别:①借喻靠“相似点”联结本体、喻体;借代靠“相关性”联结借体、本体。②借喻强调“喻”,可以改说成明喻;借代强调“代”,用借体代替本体。③借喻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借代靠“代”,使“借体”形象突出、语言生动。
案例二:在选用句式中考查修辞
(2012·重庆卷)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②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③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④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解析:本题从选句角度考查正确运用比喻的能力。从语境看,第一句话是转折关系的复句,“但”前的“遭遇无意的伤害”,语意侧重“无意”“伤害”,“牛被牛虻叮咬”不是“无意”;“不让它做一颗明星”不能算是“伤害”,据此排除①③。“但”后的“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强调“宽容”之态,“形成了壮观的瀑布”与“宽容”无关,据此排除④。
答案:②
【温馨提示】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并且二者有“相似点”。
案例三:在变换句式中考查修辞
(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解析:本题从变换句式角度考查正确运用排比修辞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意,从分号看,画线句子从“优秀代表”“光辉典范”“精神符号”三个方面评价焦裕禄;从要求看,将原句改为排比句,比对画线句子,发现采用“是”字句较为合理,第一句是基准句,把其余句子的结构变换为基准句的形式即可。
答案:(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温馨提示】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在一起,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强化感情的修辞手法。用排比说理,条理分明;用排比抒情,感情充沛;用排比描写,细腻丰满。
案例四:在仿用句式中考查修辞
(2009·海南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从仿写角度考查正确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修辞的能力。例句是“……的……,……得……,……,……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夸张、比喻和拟人手法。运用相关联想,选用叙写对象,比照例句,运用规定的修辞,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那满坡满坡的竹子,长得郁郁葱葱,声势浩大,像一首不屈的赞歌,像无数划破苍穹的利剑,将生命演绎的轰轰烈烈。
【温馨提示】夸张:是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使用时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常见类型有: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③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案例五:在扩展语句中考查修辞
(2013·四川卷)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从续写角度考查正确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的能力。从题干要求看,续写的中心即苦难对人生的具体意义和价值。为此,应从所给的三位名人中选择一人来写,续写应根据所选人物的相关事例来具体阐释首句的主题思想。行文时应先用排比手法概括内容,然后用反问手法收束作结,照应开头观点,做到内容准确,论据有效证明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打破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温馨提示】设问与反问,①内容结构不同:设问大多自问自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后面;反问大多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②表现形式不同: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不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就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内容。
案例六:在压缩语段中考查修辞
(2012·湖北卷)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解析:本题从压缩语段角度考查正确运用对偶手法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采用对联形式表述出来。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均表现出了相似的感受,觉得对方很面熟,可据此将表现两人情态、言行及心理的重要信息筛选出来,使用主谓句整合,按照材料叙写顺序,第一句描述林黛玉,第二句描述贾宝玉,注意对仗和字数限制即可。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温馨提示】对偶与对比,①结构特点不同:对偶讲求“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比讲求“对立”,要求意义相反、相对。②表达作用不同:对偶,通过整齐的形式、和谐的声音和鲜明的节奏去感人、打动人;对比,通过展示事物间的差异,突出所要表达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七:在生动转换中考查修辞
(2016·山东卷)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
解析:本题从转换角度考查正确运用比喻、比拟修辞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谈论的话题是“拖延症”;其表现为“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据此可推知拖延症的危害:会使热情消减、机会消失、计划落空、理想付诸东流,而且知错不改。改写时宜用比喻手法描述拖延症,化抽象为具体,然后再用比拟手法将其表现和危害描述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温馨提示】比喻和比拟,①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重在“喻”,是以彼物(喻体)比此物(本体),强调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是把此物(本体)当作彼物(拟体)来描写,强调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②句式结构不同: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一般不出现拟体。
案例八:在平实转换中考查修辞
(2013·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解析:本题从语意转换角度考查正确运用借代、对比修辞的能力。画线句使用了借代和对比的修辞方法,从语境看,“自己的脚”“全世界”“给自己的脚穿上鞋子”“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均是“借体”,分别代指“本体”:“自己”“(外部)环境”“改变自己”“改变(外部)环境”。“比……更容易做到”表比较,作答时要突出对比意味。分析整合这些信息便可作答。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温馨提示】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常见类型有: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名称代本体、工具代本体、结果代原因、特征代本体。
案例九:在情景描写中考查修辞
(2015·安徽卷)某校拟开展以“自然·青春·团队”为主题的郊游活动,全校同学将以班级为单位参与。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语言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字。
解析:本题从拟写标语角度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和正确选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郊游”是指到大自然中去,与主题中的“自然”吻合;“青春”则指具有活力和梦想,“团队”是就集体而言,要体现“我们”“合作”的意思;“请撰写本班活动标语”,要求标语内容契合学生身份;标语应具有鼓动性,可采用对偶、拟物的修辞手法,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示例一)郊游放飞青春梦,合作凝聚团队魂。
(示例二)让我们在自然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温馨提示】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拟人: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借此表达某种感情。
案例十:在阅读鉴赏中考查修辞
(2016·上海卷)《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问题: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从阅读鉴赏角度考查正确运用比喻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辨明比喻类型,区别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结合文句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最后分析这样比喻的表达效果。
答案: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温馨提示】常见的比喻有:①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喻词均出现,常见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比如”“仿佛”等;②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喻词均出现,常见喻词有“是”“成了”“变成”等;③借喻,“甲代乙”,喻体出现,本体、喻词不出现,以“喻体”来代替“本体”,即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④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即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案例十一:在微写作中考查修辞
(2014·北京卷)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解析:本题从微写作角度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题干中的“抒情文字”“富有文采”,表明了应恰当选用修辞手法的指向;就本题而言,宜用比喻、比拟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宜用排比手法,抒发感情;宜用反复手法,强调文段主旨。
答案:(示例)18岁有过青涩,有过欢乐。我们将记忆的行囊打包。我们要远行,我们要奋斗,我们要走在时代的征程中。收起回忆,珍藏昨天,因为我们的梦在明天。我们插上翅膀,我们要一起飞翔,畅想希望,憧憬未来。18岁,我们执着地走过,坚定地飞过,青春的旅途中会留下我们的身影。无惧前方的路,我们将勇敢地向前。
【温馨提示】作文中若巧妙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将会使叙写对象更加鲜明而突出。就本题而言,“我们将记忆的行囊打包”为比喻,“我们要远行,我们要奋斗,我们要走在时代的征程中”是排比,“收起回忆,珍藏昨天”是比拟、对偶,“18岁”“我们”出现多次,是反复。
通过对以上高考试题的剖析,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发:
1.落实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为此,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从修辞类型、特点、作用及适用范围等方面梳理,做到全局在胸,如数家珍。
2.用好教材这个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必须有所凭借。”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学习的凭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知识,学生要学会就地取材,为己所用。如“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葡萄月令》)这段文字使用“暗喻”手法,描绘葡萄“喝水”那“惊人”的态势。作者将葡萄比作“孩子”,把葡萄吸水比作“小孩嘬奶”,富有形象感,真切感人。
3.借助高考试题的助力。高考试题不是“明日黄花”,更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它是一座富矿,蕴含着丰富的修辞知识,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复习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力,来丰富完善修辞知识储备,弥补知识缺陷。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