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效应,透视生活
——效应类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
2017-02-17江西刘京平
江西 刘京平
巧用效应,透视生活
——效应类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
江西 刘京平
莎翁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族是世仇,他们的爱情受到了极力阻碍。但苦难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至殉情。
心理学把这种爱情中“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说,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不但不容易被干扰,反而会更加强大,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历史上的禁书活动也是这样。不禁的话,有些人可能根本不会听说有这些禁书。你一禁,反倒撩拨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到处去找,立刻去读。结果呢?越禁越火。
事实上,社会生活领域广泛存在的效应(法则、原理、定律),都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在某种相同的刺激下,产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学现象。
掌握这些效应(法则、原理、定律),就可以快速看懂、看透、看穿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抵事物的内核,洞悉事物的本质。我们如能在作文中运用此类效应(法则、原理、定律)去分析问题,往往能够让读者脑洞大开、醍醐灌顶、深为叹服,进而赢取高分。
【下水作文】
莫让青春从众过
刘京平
高考渐行渐近,心理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考生在家长带领下去往寺庙进香,期盼菩萨保佑金榜题名。
犹豫再三之后,小明还是未能免俗,上周末,在家长的带领下,花999元请了三柱高香。
“人家都信,我为啥就不信?万一灵验呢?”小明这样解释。
小明是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尖子生,高三以来一直稳居年级前茅,考取重点大学简直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他为什么依然选择烧香许愿呢?
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心理实验数据表明,普通民众中从众心理发生率高达70%以上,仅有四分之一的民众能够保持独立性。
一般而言,我们个体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当某一个体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时,群体总会有意无意地对他形成压力。也就是民谚所说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等。
于是,从众行为,千秋万代繁衍无穷尽;从众心理,五湖四海四处传播无边界。
从众心理来到高中生身上,往往就表现在:那么多人穿名牌服饰,我不穿就落伍了;那么多人服用营养品,我不买就赶不上了;那么多人准备报考英语口试,我不报就可能丧失许多机会;那么多人开夜车,我睡早了就可能一落千丈;那么多人请家教,我再不请就竞争不过了;等等。原本报考土木工程的,立马改填国际金融;原本读二本的,立马改为补习;原本犹豫的,立马果断;原本迟疑的,立马坚定;原本旁观的,立马参与;原本不落水的,立马落水……
网上有段子说:“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但许多人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盗版。”真是细思极恐。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我们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身在高中的我们,务必要想清楚四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要去哪?如何去?
要想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坚决斩断从众心理:决定之前,不妨多来几分思考,以提高分析问题的水平;选择之前,不妨多听几条建议,增强理性判断正确决策的能力;如果老是从众上当,那就更要好好反思“撞几次南墙”所付出的学费,所带来的教训,以提升自己的痛感、成熟自己的思想。
莫让青春从众过,你的青春你做主。
点评: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尖子生,却匪夷所思地选择去寺庙进香祈祷高考顺利。文章在以这样生动现象的故事开篇后,旋即以设问的方式,带领读者透视小明荒诞行为背后的科学道理:原来是从众心理作祟。在讲清楚从众心理的概念、原理、表现、危害后,文章迅速以略例排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了一系列的高中生从众行为。尤其是“活成盗版”的警示,更是将从众心理对中学生的危害写得触目惊心。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效应速递】
1.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丝毫不觉羞愧。这就是破窗效应。
素材解读:此效应的背后,是从众心理。既然有人开了头,大家也就跟着干。类似于阿Q名言:“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适用话题:萌芽;见微知著;从众心理;防微杜渐;环境育人;法不责众;做好细节;等等。
速用示例:在学校里,破窗效应比比皆是。厕所的墙壁上有一个脚印,不久后墙壁上会出现很多脚印;教室的地面有一个纸团,如果没人捡起,几节课后地面上会有更多纸团;走廊的开关被人弄坏了一个,不用多久,又会有很多开关被损坏;自习课上,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如果没人制止,很快就会形成这个教室的集体喧闹。学生受了环境暗示和诱导,违反纪律的行为开始滋生、增长。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当墙壁上第一个脚印出现时,立刻擦拭掉;当地面上有第一个纸团时,立刻捡起来;当第一个开关被损坏时,立刻找人换掉;当自习课上有同学说话时,班干部立刻制止。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的行为是环境的一部分,学生与环境是一种互动关系。
2.蝴蝶效应
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素材解读:这个理论看似荒谬和极端,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
适用话题:关联;前瞻;预见;防微杜渐;做好细节;谨小慎微;小处不可随便;等等。
速用示例:“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教学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轻抚的动作,都会成为孩子生命中意想不到的支点。
3.晕轮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阴云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素材解读: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适用话题:标签;表象;以貌取人;爱屋及乌;第一印象;有色眼镜;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等等。
速用示例:《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于不喜爱他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4.旁观者效应
也称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该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素材解读: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有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适用话题:袖手旁观;法不责众;集体冷漠;指令明确;责任到人;担当意识;等等。
速用示例:一位我非常尊重和佩服的老总,有一个非常好的管理习惯——布置工作时总是在会上明确点出承担这项任务的人员。当然,他记忆力超好,基本上只要见过一次的人,就不会忘记。经常说:“某某,这事就你办了,出问题你负责。”无论这个人是谁,可能是一位基层的技术员,也可能是一位工人。如果直接承担任务的人不在,他会找一个与那个人关系最近的与会者,说“某某,你负责转达,出了问题我找你。”老总如此做法的原因,用其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具体到人,出了事情才能问责,办好了才能奖励。都泛泛地说一通,你们回去都好好干吧!然后领导回家睡大觉了,那将一事无成。”这就是“责任到人”的工作方式。
5.墨菲定律
如果事情可能会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素材解读: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适用话题:宿命;侥幸心理;居安思危;安全预案;偶然与必然;万无一失;责任心;等等。
速用示例:怎样避免墨菲定律所预示的坏结果的出现?首先要有责任感,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在生产效益和安全隐患发生冲突的时候,将人的生命作为第一要素加以保护;其次要勤快,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而非停留在口头上。当你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可能带来潜在的错误时,至少要用三种方法或者找三个人去检查、测试你的工作,确保没有问题;在工作的推进中,要想到几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确定制订与之对应的意外事情的处理预案;如果工作失败,相应的补救措施要具体,而且最好能有预案。
6.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素材解读:权威效应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但生活实践证明,权威并不是每句话都对。
适用话题:怀疑精神;膜拜权威;质疑;判断力;思维定式;迷信;个人崇拜;等等。
速用示例: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们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我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又重复一遍相同的问题,结果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的全都举手了。苏格拉底走到了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向学生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这个故事告诫人们,科学的怀疑精神,就是讲求 “实事求是”,就是鼓励“去伪存真”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
7.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感知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感知。
素材解读: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适用话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思维定式;有色眼光;等等。
速用示例: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还是如此。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这个段子的好笑之处就在于,小兔子给的都是它自己“想”给的,完全与对方的需求无关。由此可见,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付出,无论怎样真诚,怎样投入,在别人眼里都是一钱不值。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