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研究①

2017-02-17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舞台美术数字

徐 倩(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数字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研究①

徐 倩(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数字时代下的舞台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涉及的艺术门类广泛,以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和呈现方式而区别于一般的美术创作。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多领域的知识构架,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当今社会环境下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本文从国内外数字舞台美术设计与制作现状入手,通过数字科技在舞台美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来总结其艺术特征,同时探讨当下数字舞台美术在各种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和影响。

数字舞台美术;舞台美术设计;艺术特征;全息;特效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舞台的布景、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舞台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涉及的艺术门类广泛,以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和呈现方式而区别于一般的美术创作。数字舞台美术是舞台美术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趋势,也可以称作多媒体舞台美术、舞台视觉特效,通过不同的传播载体,利用特效、动画、投影等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数字高清影像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制作,塑造生动逼真的环境,带来多维的沉浸式体验和享受。

数字舞台美术如今在我国成长已经十年有余,其借助于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已上升到了全新的创作水准和发展阶段。综观十多年来数字舞台美术的创作,呈现出三大特色:首先是舞台呈现形式的多元化,二是高新数字科技与舞台表演之间的交互的突显化,三是舞台美术的文化特征鲜明化。根据不同的舞台主题需求,利用立体投影、全息影像、LED多屏幕等成像技术,打造神奇魔幻的舞台艺术效果,展现出新奇震撼的全感官盛宴,不单充分地渲染了晚会的舞台氛围,提升了观众体验的沉浸感,对于晚会主题的烘托和艺术效果的提升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

以我国中央电视台春晚为代表的各大主题盛典,歌舞秀、旅游晚会和大型文娱活动为例,越来越炫酷夺目的视觉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称赞。从歌舞晚会到艺术节,从文体赛事到演唱会,数字舞台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观众在视听享受上的喝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数字舞台美术的科技力量体现得更为显著,声、光、电、气的配合使得舞台美术艺术成为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展现了各种物质材料的革新和发明的日新月异。与国内相比,国外在商业走秀、产品发布、影视戏剧表演、演唱会上的投入要更频繁,也更专业。数字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已成为全球当下乃至今后炙手可热的行业。

一、数字舞台美术带来影画呈现的新体验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官知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而视错觉是由于人们心理或生理因素,使观看者对观看到的事物表象做出错误的判断,它带领人们进入视觉迷阵,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特殊视觉感受。加入各种数字技术的舞台美术让观众对变幻莫测的舞台视效艺术进行了重新定位。

全息投影技术作为舞台美术手段上的数字化综合体现,它打造了崭新的立体表演空间,将被禁锢于画面背景中的舞台解放出来,让观众身临其境在场景幻境的氛围中。如名为“梦影长江”的舞台剧就是一场集舞蹈、灯光变幻、全息技术于一体的别开生面的表演。现实主义的题材,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是这部新舞台剧最大的艺术特色。作为一部全新的3D全息数字媒体互动舞蹈诗剧,将舞蹈与数字特效相结合:在舞蹈语汇方面,重新建构了舞蹈艺术语汇,呈现出影像诗剧的舞台效果,融合古典舞、民间舞及现代舞等多种舞种类型,力求呈现其艺术多样性,让舞者在变幻莫测的舞台时空里尽情展现形体之美。在视觉传达方面,以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讲究新媒体艺术的独特美学,将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用虚拟与现实混合产生的视错觉艺术让观众沉浸在真假难辨的环境享受中,从而实现表演与空间高度融合的舞台美术效果。

整部作品实现了传统舞蹈艺术的当代性艺术表达,并将传统的舞台美术艺术表现方式转变为一种多维空间的表现手段,除了全息成像技术,还通过巨屏拼接技术、红外跟踪技术、3DMapping等多种数字科技贯穿到舞台现场表演中,极大丰富了传统舞蹈艺术的表现及舞台空间呈现方式,突破了舞蹈艺术传统的空间及视觉表现边界,具体表现为作品的视觉奇观化震撼及受众观看的沉浸性感受体验。这样的尝试在作品艺术性、观赏性、技术性及试验性四个方面体现了数字时代下的跨界融合。这种跨界制作的舞蹈呈现提供了一种新媒体时代下传统艺术的突破可能性,延展了传统舞蹈的空间表现及自身艺术的魅力。

又如另一件将传统舞蹈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跨界合作的作品墨染千华,它强调了数字科技与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互动,打破受众对于传统艺术的观赏认知,将传统的架上艺术转换成当代具有多维的空间艺术,让停滞而凝固的平面化转换成流淌而跳跃的立体化,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创造了艺术的新的审美形式。其次,舞台美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创意,将传统的水墨形式和舞蹈的肢体语言交错重叠,并将昆舞的绵柔有形融于墨与水的幻化无形中,时而委婉,时而苍劲。随着现代古筝重新编曲的演绎,舞蹈语汇与全息数字媒体的互动,使人感受到的不仅有着奔腾豪迈的美学意境,更有上善若水的哲学之味。

其实,早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上,全息投影这一技术就已经初露头角。当时,美国CNN电视台在报道总统大选实况时采用了全息投影,借助这种成像技术,相隔甚远的前方记者和主持人两人的影像同时被投射在演播室内,以至于产生幻象,人们仿佛看到的情景就是记者和与主持人在现场面对面的交谈一般,生动逼真。如今,舞台的数字化,媒体化让舞台美术艺术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产生价值更在为观众欣赏艺术成果上产生了重要价值。

二、数字舞台美术创造舞台信息传播的新途径

新媒体运用是数字时代最显著的标识之一,产品的展示与宣传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局面,数字舞台美术作为该时代下的产物,跟传统的展示与宣传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相比也更加丰富和奇特,可以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传达出无限的内容来。

随着舞台艺术的日益发展与变革,艺术家们也不断在更新艺术表演的形式。然而在传统的舞台表演中,对于表现作品中那些虚构的场景和表演者的思想与内心情感是极其困难的,但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极好的方案,将传统舞台表演所不能表达的场景内容和情感体会进行可视化表达,让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舞台中表演的情境。在表演者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增加了表演者与舞台空间里的虚构场景的互动。同时,将各种信息符号融合,完成真实可感的舞台效果的塑造,使整个表演更为生动形象。

目前,许多商品发布会的现场舞台上更是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展示舞台上能够观察到整个商品动态的演化以及重要信息多样化展示。以工业产品中汽车的展销秀为例,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模拟的超清影像,领略到不同材质汽车的形态和颜色,不仅可以展示出汽车外观设计的独特,还能深入了解到不同款式的车型其内部构造和运行原理。更为有趣的是,还能依托互动功能,依据商品构建的基本方法和各种设计元素,以立体投影技术为展示效果实现平台,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趣味性碰撞,用游戏的形式创建随机变幻的展示空间,并根据消费者个体需求打造一个可以自由操控和体验商品的虚拟环境。例如虚拟驾驶模拟汽车行驶时的不同状态,为驾乘人员提供一种仿真的驾驶体验,从而更好地了解汽车性能和掌握驾驶技术。相比较以往灌输式、被动式的认识方式,这种参与式、主动式地理解商品,使受众获得不再是平面化的信息和局限的认知途径,也更好地为汽车品牌、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等潜在的信息做了推广作用,更好地推动品牌的发展。

另外,近几年风靡全球的“浸入式戏剧” 正在对全世界剧场界进行着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就拿戏剧《Sleep No More》(中文为《不眠之夜》)来说,这部在纽约制作的浸没式戏剧,以黑色电影的视角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它打破了传统剧场规则,让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切身参与到整个真实的戏剧世界中,参与到演员的表演中。观众们可以自由地穿梭在剧情安排的场景中,零距离体验着中现场带来的各种不确定的剧情发展。在这其中,你甚至可以像平时生活中那样在场景中消费享受。这跟以往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所获得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们接收到的不仅仅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还有剧中模拟出来的社会关系,人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这“剧”中的一个元素。

自2015年6月,孟京辉在北京蜂巢剧场推出我国首部浸入式戏剧《死水边的美人鱼》开始至今,国内已经在这种形式的舞台构思和搭建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真实环境的改造,加上各种数字技术的渗入,让整个体验过程变得更加新奇,让人们在真假虚实的世界里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一无二的经历。观众除了接收不同的信息以外,还能创造信息,彻底改变原来由导演剪辑表述的故事模式,最终实现每一位观众就是一位导演,从而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

三、数字舞台美术诠释文化艺术的新理念

在数字化科技的冲击下,数字舞台美术用一种特殊的美化工程向我们多元化地呈现着一个开放化,飞跃性的城市经济文化缩影。在这些新媒体手段打造的专属空间里,人们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着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经济和文化艺术。

回首201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演的一曲《蜀绣》,用全息投影技术将真人与幻象灵活穿插表演,逼真震撼,既唱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穷工极巧,历史悠久的境界,也道出了 “传绘画之神韵,灭针线之痕迹”的蜀绣神韵,用一曲之美唤醒人们对历史珍宝的重视。

文化艺术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最佳方式,可以消除语言的障碍,跨越时空的局限,使各地文化元素融合发展。在世界数字科技应用前沿的引领下,数字舞台美术开拓了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多的项目开发合作和人才交流。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对G20杭州峰会中的文艺表演这样评价:这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他表示,演出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人与影像、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展示了中国文化创新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的成果。这场将自然景观,声、光、电、气技术完美结合的表演让这个为推进全球经济治理而召开的重要会议显得别开生面。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数字技术在舞台美术上的成功案例不仅以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世经典,为全世界人民送上了寓意深远的文化解读,同时也是在跟全世界各民族进行着跨文化交流对话,从而迸发出人类共通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力量,孕育出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数字技术给传统舞台表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舞台表演完成了在新的科技背景下的成功转型。有了新兴技术的支持,舞台表演空间的塑造与转换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使许多从前不敢想象的虚拟空间逼真地呈现变为可能,舞台表演空间最大程度的得到拓展。数字技术在舞台表演中的成功应用,更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品位,改善了观众与表演者之前的观演关系。虚拟与现实的统一展示,更多维的舞台空间呈现,开启了全新观演模式。未来的舞台表演必将呈现出更多的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及多元化的展现。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地区就有400多家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服务,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推动着舞台美术艺术产业文化的发展。此外,在国内各大专业院校为向社会输送专业舞台美术人才也积极地设立专门系科进行系统培养,例如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均有舞台美术专业。各种现象表明我国正在努力地向国际数字舞台美术行业接轨。

着眼于新媒体发展的迅猛趋势,以人为本,并将未来人机互动的交互运用作为数字舞台美术的潜在动力,探讨数字舞台美术在全球生态理念下的发展蓝图,对数字舞台美术领域如何实现高效、低碳的应用价值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重新构建舞台艺术及跨领域融合方面都具有一定研究前景。

J525

A

1008-9675(2017)06-0169-03

2017-09-06

∶徐 倩(1980-),女,江苏宜兴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系列论文(2013SJD760054)。

(责任编辑:梁 田)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数字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吧啦吧啦小舞台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