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的指导,让朗读“出彩”

2017-02-17江苏省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赵芝萍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29期
关键词:出彩樟树指向

江苏省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赵芝萍

有效的指导,让朗读“出彩”

江苏省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赵芝萍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我们所说的“正确”,就是读文章时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朗读,不读错字,不添字丢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

我们所说的“流利”,就是读得自然流畅,有适当的速度,区别各部分间的轻重缓急。不断读,不读破句。

“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朗读中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通俗地说,就是读出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

总而言之,朗读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里,要和作者想在一起,一方面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读出自己的感受。但我们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笔者认为需要辅以相应的策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精细化的朗读指导,不可贪全,不可贪多,让学生一课一练,长期训练,自然形成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朗读指导切入点,通过点的突破,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原苏教版教材一年级有一篇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以对话展开,读好对话,是朗读指导的难点和关键所在。课文中小松树说了一句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该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认为课文第一段:“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述,画出“山”的示意图,手指着“山上”贴上“小松树”的图片,手指着“山下”,贴上“大松树”的图片,然后借助地理位置,指导读好“喂”。当学生第一次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不妨指着黑板上的示意图,“小朋友们,请看,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他们隔得好远啊,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说?”接着继续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教师用动情的语言指导:“小松树高高在上,他好不得意,你是小松树,你来读。”引导学生读好“多高哇!”抓住了地理位置的不同,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语音、语气、语调自然迎刃而解。

二、设置一定的悬念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示范课《螳螂捕蝉》时,有一个片段特别精彩。

课文是一个小故事,张老师把课文内容进行了浓缩,仅出示了四小节,让学生自由读,而后指两名学生朗读。读完后,张老师让学生猜猜:“大家来猜猜,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我会对谁的比较满意?”紧接着老师引导:蝉在树上,会有怎样的心情?你会怎么读?学生再次被激发了,充分展现了蝉的悠闲。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继续:“我们来看前三段文字,都用了一个字表现了蝉、螳螂、黄雀有危险,不要说出那个字,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全神贯注后跃跃欲试起来。张老师又找了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并表扬他字找得非常准,鼓励他继续读下去。这是张老师又幽默地说:“他读得很好,但是跟我比,还差那么一点。”学生这时都要求老师读,张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在这个环节中,张老师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皆指向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这是有智慧的老师,更是有智慧的教学行为。设置悬念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兴趣。

三、创设适切的情境

在朗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能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朗读去描绘它、表现它。常规的情境创设途径有:

1.教师动情描述:《最后的姿势》中,谭千秋老师是汶川地震时无数英雄中的一员。教师结合汶川地震时的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用语言文字展现当年的情境,把学生带入那血淋淋又让人动容的时代,配上低沉叙述的语调,学生彻底被感染了,动情了,我看到有学生两眼闪着泪花。

2.引导展开想象:《草原》第一自然段,从天写到地,从近写到远,从草地写到羊群。虽然有学生没有去过草原,但曾经看到过草地,看到过羊群,有生活中的同类事物,这种情况下,只需要带领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作者的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己入情入境,到达茫茫大草原。有了想象最为支撑,再来读文字,文字就变得有生命力了。

3.图片展示:《青海高原一株柳》中,青海高原的苍茫与荒凉,对于我们江南地区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全新的。当学生无法想象画面时,就需要教师给予,用图片展示。

4.音乐渲染:《理想的风筝》、《黄鹤楼送别》。音乐的魅力永远无法估量,当我们上公开课时,某个环节总想着加上音乐进行渲染,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因为音乐一出,教师无需多言,无需指导,学生自然入境。常态课时,也应有这样的意识。

5.配上动作:《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课堂上,让全体学生起立,用自己的手臂模仿樟树的枝干,先伸展开,然后尽力往外伸展,用力伸展,樟树“伸向四面八方”的那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就在动作的表演中进入学生的心里。

四、运用多样的形式

通过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范读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特别想说的是范读,教师朗读课文应该成为语文老师的必须基本功。当我们在备课前,一定要捧着书,动情地诵读几遍。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范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词句。

五、给予巧妙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的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丰富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语,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评价要有针对性:

“瞧,他站得多直啊,课文一定也能读得很棒!“(指向读书姿势)

“你今天读得真好,没加字,也没漏字。”(指向读正确)

“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位从容自信的船长。”(指向读出理解)

“你用声音在告诉我们,地震来临时是多么可怕!”(指向读出感受)

“大海真的睡着了,睡得可沉了,可香了。”(指向读出感受)

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不仅能给学生鼓励,提升学生的自信,更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朗读之道。

猜你喜欢

出彩樟树指向
香樟树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香樟树,樟树香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彩电企业还能“出彩”吗
初中物理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中小银行的“出彩”机会
樟树木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