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7-02-16钟义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体特征高效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关键在于教学应以语言技能为本位,以文本特征为起点,以有效活动为途径,以教学逻辑为结构,在合理预设的前提下,教师适当引领,让学生和文本充分接触,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优化效果。

关键词:高效教学;语言本位;文体特征;有效活动;教学逻辑

当下的高中语文课,非语文的元素增加,教学内容多而散漫,课堂的预设和推进仍然处于一种粗放状态,低效现象仍然普遍。笔者经过实践与反思,认为教学应从以下四个维度设计,从而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语言本位

语言本位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形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悟、揣摩言语的形式及其意义,充分领会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与效果,正确、合理借鉴语言艺术并加以积累,为我所用。简言之,语文课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其它的品德课、历史课、生物课。比如执教《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如果大量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介绍生物学知识,那么语文课的味道也就消失殆尽。当然,背景知识的介绍、多媒体的展示也是有利于语文课程学习的,但只是一种辅助和延伸,代替不了对言语本身的咀嚼和感知。所以,理应强化学科意识,丰富语文元素。而词句教学法是一种屡试不爽、常用常新的办法。在丰富的言语形式中选择重复、同中有异、前后对照的词语和长短交错、语气不同的句子为切入点,以主代次,以简驭繁,带动对整段整篇的研习,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执教《雷雨》一课,话剧人物的台词看似简洁,却在不经意间展露出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如果抓住一个叹词“哦”和两个短句(怎么?什么?)来认知周朴园,自然而然地牵引出对周朴园复杂人性的理解,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台词中蕴藏潜台词的艺术。再如《记念刘和珍君》里的“毅然”“黯然”“欣然”“竟然”,前三者关乎刘和珍的形象特征,最后一词关乎作家的情感表达,抓住词语层层推进,语言本位既得以凸现,又有纲举目张、举重若轻之妙。

二、文体特征

语文学科的选文横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版块,还包括演讲稿、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应用文。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认为既然是文学作品,选文的共性应该大于个性,甚至是基本相同。教散文的步骤可以适用于小说,教古诗的策略也可以运用于古文教学,于是总结出一套模式,一路照搬,大量复制,稍加改动,不顾及文体的细微差异,不仔细甄别和取舍,最后导致文体特征不彰显,文体意识被泯灭,个体定位不准确,间接带来课堂的盲目重复和低效推进。依据文体特征来看,诗歌重意象意境,所以应强化诵读和涵泳;文言文重词汇,所以应重视积累整合;小说重情节,所以要强化对情节的梳理和探究;散文重形象,所以应重视鉴赏和品味;演讲稿针对性强、重在感染和说服,故重在探究论说的艺术。

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例,翻看多数教学设计,多是在介绍演讲背景之后,指导学生采用提要钩玄之法,提炼出课文的主体构架(三项要求和两点打算) ,然后依次解读,归纳论证层次。这是议论文的教学法,没有紧扣演讲稿独特之处,未能切中肯綮。为此,我们重新打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不妨设计出四个环节:1.明确观点,了解对象;2.理清结构,感受严谨;3.品读论述,体会充实;4.推敲词句,体现诚挚。另外,同样是一类文学体裁,也要及时关注文体的个性化言说方式,认识到“这一篇”区别于“那一篇”的独特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施教。比如,同为演讲稿,《谈中国诗》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又有差异,《谈中国诗》既是演讲稿也是文艺随笔,大量引用文史素材加以佐证是钱钟书随笔的一大特征,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是理解引用、比喻的精巧,于是在主体教学中可设计三个环节:1.感受引用之丰富;2.感受引用之巧妙;3.感受引用之贴切。以此可加深对作者学养渊博的体悟。所以说,文体的差异性,是选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也是设计者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

三、有效活动

活动是课堂的呈现方式,它将讲堂变为学堂,追求教学过程的展开及交互影响,有利于学生自主、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而有效活动则是直指三维目标的活动,而不是表面热闹的表演和毫无目的的作秀。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语言能力的习得与迁移运用。

着眼于语文学科特色,针对不同的选文,主要可以采取读、写、改等活动形式,以外在的活动默化为内在的言语参悟。先说读,读即创设情境,指导诵读。诵读是语文本色活动,具体可分成:1.配乐朗读。特别适合于诗词,以配乐来营造情境,将师生带入文本,唤起情感体验,如用《琵琶语》作背景音乐诵读《琵琶行》。2.反复读。诗歌和散文中有一些寄意深远的词汇,对此要求反复读,进而琢磨深意。如《秋天的怀念》有三处“悄悄的”,通过反复读来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3.想象读。诗文中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暗藏动作、情态和情感,应通过发挥想象,进入情境。比如《再别康桥》里的“荡漾” ,《雨霖铃·寒蝉凄切》里的“無语凝噎”,都是值得反复体味的词语。再说写,写是读的深化和提升,可以安排在课堂的收尾环节作为后续理解,也可以安排在预习任务中,作为初始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加以利用和引导。它往往以精短的写作展示阅读成效,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为马丁·路德·金写墓志铭,为刘和珍写小传,为《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写劝慰导语。改就是变幻语言形式,在对比中咀嚼发现不同形式的优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辨别力。

四、教学逻辑

高效课堂,从教师的预设角度看,应遵循教材特点和教学自身规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条不紊,循序渐进;从学生的接受角度看,应是渐次深入,有梯度地理解和吸收。简言之,师者所教正是学生想学,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设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面貌,恰如行云流水,衔接转换自如。而中间的推进过程,正体现教学的逻辑诉求。常见的教学逻辑有:整体梳理→细节推敲,品读→探究,理解→评价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预设时力求做到合理取舍,大胆整合教学节点,加以串联,使之连成教学流程。比如执教《边城》一文,以“一个节日,一条鱼,一座城”来把握环境,了解情节,评价人物;教《听听那冷雨》一文,以“听”嗅“观”三个动词理清基本文脉,以“叠字——对称结构——错综句式”来赏析余氏环环相扣又清晰流畅的语言风格。

可在实际授课中,往往出现教学逻辑中断的情况,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指引,最后课堂推进被打乱,活动无法展开,只好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上下环节之间缺少衔接点,学生费劲地迎合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只得硬拽出答案。例如教《定风波》一文,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词作,然后找出最有感触的词句,学生大多回答:“一簔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而教师的预设是苏轼的“不惊”“不惧”“坦然”“释然”,可学生答不上来;其二是教师在定位教学内容时一味追求高深,强调文化立意,学生的朴素理解则被抛在后头,使得课堂教学明显脱节。如教《赤壁赋》一文,如果把教学定位在对苏轼儒释道思想的理解上,从多数的学情看难以达成。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在预设中抓好衔接点,注意牵线搭桥。教《定风波》建议给学生一个抓手,即提示学生开篇一个“莫”字,理解“莫”字含义,再慢慢牵出词人“不惊不惧”的心态;再将苏轼刚来黄州的愤懑失意作对照,共同领略苏轼在时间推移后的顿悟,后续认知便水到渠成。针对第二个问题,应该努力降低教学定位,以难度适中为宜,合理设问,一定从学生浅层的理解出发,渐渐引入适度的理解。就《赤壁赋》教学定位而言,在哲理层面,可让学生明白苦难对一个人的影响,启示学生:苦难也是财富,不妨笑对人生,选择最好的姿态去面对。

综上所述,教学预设中应以培养语言技能为旨归,以文本特征为起点,以有效活动为途径,以教学逻辑为结构,让学生与文本充分交流,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简介:钟义民(1984— ),男,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法和作文序列化写作。

猜你喜欢

文体特征高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