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应把握时机

2017-02-16马希良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期
关键词:点拨语文课堂教学时机

摘要:点拨是语文教学的有效发力点,使用得法则能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点拨把握时机很关键,如果把点拨的时机放在课文前后对比时,放在课文内容被忽略时,放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点拨; 时机;方法;策略

常言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行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关乎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关乎预设的三维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然而,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观察,教学行家的发力点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点拨”。简而言之,“点拨”就是点其要害,拨开迷惘,拨疑为悟,片言居要,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点”与“拨”在实践中常常是形影不离的,其宗旨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就行之有效,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而有一些教师的点拨则效果甚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很好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点拨的时机。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破除课堂教学的层层迷雾,把握点拨时机呢?

一、点拨应在课文前后对比时

在《荷塘月色》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就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专项反馈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收获表述为沉醉于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而对文章深藏的主题思想表述不多。在进一步翻阅调查问卷时发现,学生的概括力不强,仅仅是以复述的形式呈现调查内容。学生的复述一般是:开始只是感受到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跟随作者联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作者导引下有了去看荷塘“另有一番样子”的想法。于是随着作者行文从荷塘读出了洒落的月光,再从月光放眼到荷塘的四面,最后紧跟作者以江南“采莲”的事结尾。

其实,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是一幅动静相宜的夜色丹青画卷。而教学这篇散文,最重要的在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教师点拨的时机也在这儿,正是最后一句的“静”与前面大篇幅的“动”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幻化出作者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的形象。因为象征周围社会环境的住宅外“什么声息也没有”,连最亲近的人“妻已睡熟好久了”,都无法理解作者此时的心境。如果我们只为文章前面的荷塘及月色所吸引,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发现文眼,不加以及时点拨,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时机就发生在课堂教学中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如果我们抓住就会使课堂教学增效益,学生能力培养就能上水平,思维训练就会提层次,进而语文教学就会成功。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学生厌学,教学效果“少、慢、差、费”。

二、点拨应在课文内容被忽略时

笔者在送教下乡中听过《猫》这堂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大讲特讲前三只猫,对第四只猫一带而过。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文章描写了几只猫?”有的学生回答“三只!”有的学生回答“四只!”教师也不指出对错,只是简单地说:“回去后认真阅读文章,再找一找文章到底描写了几只猫?”然后就展开下一环节活动。显然教师不重视课文中出现了几只猫的问题,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忽视,出现了课堂教学中极不应该的漏教现象。

研读《猫》这篇课文,毋庸置疑其审美焦点及价值就在于以猫写人。作者凭借猫的亡失这面“镜子”,来折射人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要尽量避免漏教现象。教师在提问“课文中一共有几只猫”后,如果学生回答“三只猫”或者是“四只猫”时,不应一带而过,而是要再行追问:“到底是几只猫?”在肯定回答是“四只猫”之后,应该继续发问:“是什么颜色的四只猫?”在学生回答:“花白猫、黄猫、瘦花白猫和黑猫”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再次追问:“作者描写黑猫的文字,多不多?”学生回答出:“极其俭省,就那么一句话”就达到目的了。其实,教师在教学时借助于提问触及到课文中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学习品味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动,它除了必备的敬业精神外,还得修炼教师的心性,克服心理上的“镜像效应”,学会全方位思考,深层次挖掘,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其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智慧——判断未明之时,切勿轻言结论。

三、点拨应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

伴随创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学生创新思维闪现的地方一般表现在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理解暂时受阻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疑点,学生出现争论的时候;启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方式方法,理解课文中涵盖的知识点的时候。基于此,在语文教学时,就是要抓住这些关键节点,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讨论,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形成学生思想摩擦、思维碰撞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由地去思考、去表达,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表明,它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来实施的。换句话说,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能适时点拨,就得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因为这最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比如,在执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可以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打破常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之后,再根据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等特点,让学生加上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背影》。写完之后,学生之间相互传阅研读,找出优缺点,阐述理由。教师这种主动出击式点拨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把一些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出来,并结合课文加以阐释,可以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在一种民主争论的氛围中得以实现。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创新思维闪现时主动点拨,给学生营造一种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的氛围,从而使其思维处于理性与非理性最佳的平衡点,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生长奠基。

作者简介:马希良(1963— ),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点拨语文课堂教学时机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机与妙手
作战的时机
时机
分娩方式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