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的清晨
2017-02-16王鲁湘
□ 王鲁湘
大昭寺的清晨
□ 王鲁湘
在大昭寺门廊里,有几块大石板。每一块石板的长宽刚好同一个五体投地的膜拜者的身体相当。由于经年累月的长拜,石板被人的身体磨得晶亮晶亮。膜拜者用人的汗水、油渍,给这些大石板打上了一层浑厚油润的包浆。在石板前部的两侧,膜拜者用手掌和胳膊磨出了两道槽沟。千里迢迢长拜而来的人们,到达这朝圣路的终点,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身子扑投到石板上,两条胳膊会推着两只手掌“唰”地滑过槽沟,在石板的尽头,靠近大昭寺门槛的地方双掌相合,身体抻成一条直线,双膝、双肘、额头这五个点完全平铺在地上,表达对佛的五体投地的皈依。
大昭寺一千多年来每天早晨都是这样的景象,因其不变而成为精神信仰的写照。据袁武说,他们一行人本来到这里是例行性地看一眼,然后就驱车到更偏远的牧区去,据说那里藏族群众的服饰更美丽、民俗更丰富、人也长得更漂亮,总之,那里的人物更入画。同行的画友都走了,去寻找更入画的对象去了。袁武却像一棵被雷劈了的树一样,扎在这里无法再挪移脚步和目光。对袁武来说,这个大昭寺的早晨有如神谕。
他曾经无数次地到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去采风写生,画过成千上万的各色人等,但那都是在画生活。因为是画生活,他要关注的对象很多,一个人,他的穿着打扮,他的身体姿态,他同别人的关系,他同环境的关系。但是在大昭寺广场,这些所谓的“生活”都消失了。这里高度单纯,一个人穿什么已经毫无意义,他的身体语言同旁边所有人的身体语言高度一致:双掌合十,举至额前,然后身体扑到地上,抻成一条直线,五体投地。如此反复,再反复,再反复……他们这么做几乎无思无虑,更不需要同旁边的人发生什么关系,环境对于他们也没有意义,等同于虚无。
是什么抓住了袁武的视线、他的心呢?
是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朝圣者双掌合十举至额前那一刹那,他的头和手相呼应,在下意识中泄露出来的灵魂。在这一刹那,人是何等地真实:他的希冀,他的焦虑,他的无助,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哀求,他的忏悔,全部写在脸上,写在手上,甚至连头发都带着表情。这个时候的人,才是一个精神的人;这个时候的人,才是一个同自己灵魂对话的人。
袁武画了几十年的人物,这个时候才知道,什么是人的灵魂。带着灵魂的脸,才是人的脸,否则再美也没有意义。手,离开劳作的形而下,举至心脑之间,代表灵魂出位诉说。
72个人,72个头颅,72张脸,72双手。72种活法,72种业力,72种解脱,72种果报。
而在此地,此刻,大昭寺早晨的曦光中,只有一种完全同一的身体语言,消弭了所有的分别和差异。
此在,一念之善,念念相续,一念之真,念念不绝……
这就是大昭寺早晨给予袁武的启示。
33个长头,72张脸,72双手,107个朝圣者,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大昭寺,哪里就是一个精神的道场,哪里就有一片信仰的天空。袁武改变了一幅幅单件作品或组画或长卷的传统展出形式,他用这107个朝圣者的躯干和手脸组成一个右旋的法轮,把一个个展示空间演变成了朝圣者无尽的信仰之途。美术馆将成为一座寺庙,佛就在人们的心中,所有的观众都将卷进这精心设计的经筒,与朝圣者一起前行。此在,一念之善,念念相续……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画院)
责任编辑:韩少玄
袁武 大昭寺的清晨 230×270cm×3 纸本设色 2014年
袁武 大昭寺的清晨 68×82cm×12 纸本设色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