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实践型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7-02-16盛爱香

关键词:课文素养思维

盛爱香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实践型的小学语文课堂

盛爱香

(浙江省桐乡市崇德小学)

我们应该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因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实践中获得的,或者说是习得的。实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

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 实践性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正处于转型之中。可语文课一直没有走出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样的误区。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就说过“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个课时,本国语言不过关”,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多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实践太少了。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游泳当中学会游泳”,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注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嘴、动手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加强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发扬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运用能力,收获颇丰。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实践型课堂不仅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更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融相通。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一、学生多维度实践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我们的教学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能力的训练,使多种感官与思维、语言协同活动,把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因此,要避免语文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的弊端,必须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

1. 表达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难点。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练习表达,挤出时间放在学生的表达训练上。

诵读表达。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因此,让学生开口是口语表达的一个前提条件。在朗读中学生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说话习惯、丰富词汇语库,从中学到别人的表达方式。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情感激发的过程,而在朗诵中,学生会充分体会到各种词汇的情味感和表达张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同时,通过与音乐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大自然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又如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感受洪水的汹涌,时间的急迫,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的山一样的崇高品质。而背诵,则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有一个深层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的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草原》一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翠色欲流,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不过,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指导学生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表达,规范学生的语音,以期达到较好的诵读状态。

论辩表达。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一个思维都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当他的思维清晰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口语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的配合。论辩中,对思维的敏捷性有极高的要求,它是锻炼思维的一种好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开始阶段,可以让他们就一些身边有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不求看法要多么面面俱到,但求可以有条理地表达清楚自己所想的。然后,可以就某一特定问题,如让学生对“科技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辩论前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准备,让正反两方学生独自查阅资料。主持人应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班中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力求公正。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对辩手进行评价,从而最大程度上让同学们有表现的机会。教师应对每个辩手的发言进行述评,选出最佳辩手以鼓励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退居幕后,这样会使学生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论辩中思维会渐为敏捷、见解也会更为深刻,逻辑思维得到锻炼,也会消除心理“缄默”。

表演活动。模拟表演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文改编,即课本剧,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文吃透,这种形式既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掌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使学生在表演中训练口语表达。同时,也可让学生就某一预设的情境进行表演,如新闻发布会、公交车让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动笔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低段学生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在语文课堂中应该经常让学生动手写批注,做批注的方法主要有赏析语言特色、评点人物、生发联想、剖析写法 、批判文本、质疑问难六种。学生的批注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低段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小学中高段采用批注式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本人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写批注,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在第一段边上写着“这么冷的天,小女孩赤着脚在雪地里走,真可怜”,也有的写道“那个男孩太不近人情了,小女孩就一只大拖鞋却被他拿着跑了”。读到“……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看到有学生写道“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穷人的生活太苦了。”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批注,并能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能力,使之受益终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与创造素养。

3.提问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提问,切中要害。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时,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仅仅在赞扬白杨吗?”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踊跃地发言,有学生说:“作者是在赞扬新疆建设者,赞扬他们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有的说:“文章结尾处就在赞扬新疆建设者不仅自己建设新疆,连后代也一起去建设新疆。”也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思维建构于无声处得到发展,思维发展素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4.品味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提升学生的理解素养。如《伯牙绝弦》,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从内容上看,文言文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品味语言,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感受俞伯牙跟钟子期的深厚友情。又如《詹天佑》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细节描写,感受詹天佑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品味语言的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师多角度促实践

1.激趣促实践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走进课堂,为充当主角做好心理准备。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学生会提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不难发现“美丽”不仅指的是居里夫人的外在美,更主要的是她的内在美,她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她淡泊名利,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等,这样从课题入手激趣,学生就会自读自悟,动脑、动嘴实践,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通过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利用简笔画、课堂小游戏等形式,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把课上成活泼有趣的知识技能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全面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2.放手促实践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让自己少说一点儿,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可以在初读课文时,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在研读课文时,同学间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是结课时,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先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选择一个人物“晏子”或者“楚王”进行点评,要求是能抓住言行来说。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小故事进行自学,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再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课本剧表演。一节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讲解,晏子的机智勇敢、随机应变都能从学生的表演中所见,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倾听促实践

上课时,教师的注意力要时刻放在学生身上,要面带微笑,和蔼亲切地、认真地听学生讲,听学生争论,听学生评价并适时给予点拨和点评,但占时要少。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打断学生。如在教学《窃读记》一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哪儿看出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学生就边读边悟,适当讨论,教师只是巡视、倾听,适时点拨。这样的学习,学生心情愉悦,畅所欲言,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4.鼓励促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课堂上少批评多表扬,尽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课堂实践。如教学《匆匆》一文时,仿照第三自然段写拟人句,这些比较容易的仿写尽量让给后进生,有学生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电视机旁过去;玩游戏时,日子从电脑边过去。”教师马上给予表扬,“仿写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以后一定会珍惜时间的。”通过课堂上对学生及时进行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嘴、动手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1]刘京穗. 当代中国教育论坛[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2]李吉林. 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林治金.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石春业. “三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措施探析[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7).

乐嘉4岁半女儿4天徒步沙漠76公里:锻炼还是折磨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主持人乐嘉连发多条微博,分享了他与女儿首次参加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视频中,乐嘉年仅4岁半的女儿蹒跚前进,跟大人一样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舆论场中的意见分为两派,有人认为这对孩子是积极的锻炼,塑造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吃苦精神;也有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在折磨孩子。

在这场讨论中,十分关键却又为舆论所忽视的,是乐嘉女儿的所思所想。乐嘉的教育方式究竟是锻炼还是折磨,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孩子本人。可如今,众人将大把精力花费在争辩何种教育方式更可取上,并没有在意孩子的想法。

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恐怕不是偶然的。中国家庭在传统观念里推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颜氏家训》等经典著作,无不将“教子”置于首要位置。这也意味着,家庭教育容易被异化为单向的灌输,将父母的三观强加给子女。

当记者就其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向乐嘉提问时,他如是说:“她的问题在于她喜欢走,她很开心,但她走到一半的时候想放弃。不可能让她放弃,如果放弃了,她以后一辈子都会因为这件事情沮丧,她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给自己找借口,她过了这个坎儿以后,做任何事情她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

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理念各有不同,但核心观念有一个: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天赋的基础上进行。但这对中国家庭中天然拥有权威的父母而言,并不容易做到。他们往往倾向于简化与子女的交往关系,不愿意也不可能受子女的约束。因为他们制定了游戏规则,当然不愿意受它的制约。许多中国家长没能意识到,独立性与自主性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乐嘉究竟在锻炼还是在折磨女儿太过纠结。关键在于,选择怎样的成长方式,应由乐嘉与女儿共同决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才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真正实现人生价值、造福社会。

责任编辑:王天舒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