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务求简约

2017-11-10黄吉鸿

关键词:语文课教学内容课文

黄吉鸿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语文教学,务求简约

黄吉鸿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当下有些语文课堂效率不高,教学内容庞杂、繁多是重要原因。短短40分钟时间,教学一篇课文,着力点过多,目标过散,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情感过杂,要求过高。甚至,在有些课堂上,还充斥着一些“非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语文课,看上去“繁花似锦争春艳”,实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教学过于复杂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部分教师对语文教学认识不到位,对教学内容选择不清晰,只是想当然地觉得应该教什么。或者,仅凭自我直觉去定位教学内容。另外,没有真正领会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落实,夸大了一节语文课的功能,误以为在语文课上教得愈多愈好。

其实,大家都知道,教过,不一定教会;学过,不一定学会、会学。衡量教学的有效、无效、低效、高效,不是看教了什么,学了什么,而是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究竟习得了什么,最终留下了什么。

王荣生教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提出了一堂好课的9条标准。其中前3条,关于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对所教内容要有自觉意识;课堂所教的应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应相对集中。

仔细对照,我们会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学要做“减法”,如同“减肥”一样,把一些不必要的“赘肉”逐一减去,让语文瘦身,走向简约。只有简约,才能确保教学有效,走向高效。

一、简约,是一种效率

从效率角度来看,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愈大,效率就愈高。对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在40分钟课堂里获得的知识、方法、技能愈多,教学效率自然愈高。

但是,我们要深刻地认识一点,即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告知、接触、了解即可的。比如,现在都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课堂上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需要一系列的以语言习得为核心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学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方能让学生真正习得语言。(1)发现“语言范式”;(2)感知“语言情味”;(3)理解“语言秘妙”;(4)运用“语言规律”。教学时势必做到,“立根原在语言中,咬定语言不放松”。这样的教学目标精准、单一,教学过程重锤敲打,集中发力,确保有效。反之,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此外,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来看,一堂课他们不可能接受、消化、吸收过多的信息和知识。“一课多得”,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一课一得”才是切实、可行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教学目标定位精准、聚焦,集中力量解决学生这堂课学习中的一两个重难点,把知识点教懂、教透,最终把学生教会,这才是教学效率。

这就好比旅游,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游客可能有两种选择:其一,走的景点可以多一些,但受时间限制,只能走马观花,走过路过,不作深入了解、体验;其二,走的景观尽可能压缩到一到两个点,确保有充分的时间让游客对这一两处景点作深入的体察、感受。既看到表面上的自然状态的景观,又可以深入了解它的人文、历史内涵。

相比之下,后者虽然游览的景点少,游客的收获反而多;前者参观的景点虽然多,游客最终的收获却是浮于表面,等于没有游览过一样。这不就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学的结果吗?虽然一堂课教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很大,但是,最终学生没有掌握,等于白白地走一遭,空空地教一回了。

所以,从教学效率角度看,语文教学必须简约。

二、简约,是一种深刻

有效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科学的“针对性”和适度的“挑战性”。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积极的学习状态总是让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学生希望在老师的课堂中获得新知,他们渴求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课文的深处,深度感知、理解课文。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包含“内容、含义和形式”三个方面。或者换一种说法,是“思想情感、阅读策略和表达智慧”三个方面。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秘密。”

语文教学如果过于关注内容和含义,未免陷入肤浅之泥沼。当下的语文教学已然告别了“内容分析式”,初步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潘新和先生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思想,王崧舟先生提出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主张,都已然被一线教师理解、接受。“语用型”课堂已然确立,教学的重心是指向文本的秘妙、形式,即课文是“怎么写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受语用意识支配,有些教师教学时唯“语用”是用。一旦发现课文里有所谓的语用知识点,拿来教就是。结果造成语文知识点的紊乱,丝毫没有系统的序列意识。“比喻”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年年都一样,没有新花样,教来教去获得一个结论:比喻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这只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而已。

很多时候,教学语文的其他知识点也一样,表面上看,老师都教过,但实际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罢了。

王阳明先生曾就为学之事提醒弟子,“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意思是,为学之人,拥有的学问与其是一个数顷大的、无源泉的池塘,不若是一口数尺深的、有源泉的水井。学问不在多,在乎深也。唯深,方能活也。

语文教学亦如此。教学的内容庞杂了,目标宽泛了,像一口水池,宽度有余,深度不足,不一定好。只有像“掘井”一样,在教学中找准一个点,不停地深挖、细掘,才能让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特别之处,感受语言文字运用的巧妙,体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情味。最后试着加以积累和运用,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或者通过赏析、品味,深刻地领会作家文字的精彩、绝妙之处。

这样“掘井式”的教学,是简约的,口子不大,只有一个。但是,恰恰是深刻的,挖到一定程度和深度,知识的泉水自会汩汩冒出。

三、简约,是一种智慧

面对一篇课文,愈是学养深厚的教师,可能有时反而觉得要教的内容太多了。有人说,语文教学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因为模模糊糊,结果就是教学内容一大片。我们应该清清楚楚,追求教学内容的一个点,一条线。那就需要我们学会删繁就简,削枝剪叶,学会取舍有道,彰显智慧。

如何取舍,走向简约呢?不妨学一学陈寅恪教授的“四不讲”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我们不妨也来个“四不教”:

第一,“非语文”的内容,我们不教。凡是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无关的内容,我们不教。这样,是否可以“砍去”了许多内容呢!

第二,学生已懂的或者通过自学能够自己解决的,我们不教。经常参加一些一线教研活动,发现有些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时,无视学生的预习和学习起点,不去好好研究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只是想当然地按自己的设想去教。教学显得臃肿不说,关键是学生面对早已知道的东西,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以前教过的知识,我们不教。教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的重复,如果同一知识点已经学过,再次碰到,要么不教,要么教出新的角度、深度和思考。

第四,教了学生也不理解,不懂的,我们不教。语文教学追求深刻,有教师提出了“深度语文”的教学主张,是对的。但是,这种深刻、深度是适度的,不是说教得愈深奥愈好。如周一贯先生所说,教师首先要思考“为谁教”,再思考“教什么”,最后才思考“怎么教”。要充分研究学情,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对于文本过于深度的解读,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世界范围内资本账户开放的浪潮大致经历了80年代各国争相放开,90年代发展中国家陆续发生货币危机从而产生质疑,再到目前注重时序性和渐进性政策三个阶段。历史经验表明,资本项目开放的收益多体现在发达国家,而较少见诸发展中国家,而一些经济、金融欠发达的中小发展中国家,往往因为缺少资本管制的屏障保护而成为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牺牲品。因此,如何充分享受资本项目开放的收益成为政策面临的重大挑战。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Camdessus提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既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下,资本项目开放措施与经济金融等改革的衔接出现了问题[1]。

在作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再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课文、年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以及学生的学情等,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定位。取的是最应该教的,舍的是不应该教的,不重要的,或者是可教可不教的。把不该教、不必教、不能教的内容删去,语文教学自然明晰、简约了。

这样一来,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势必变得精简、明晰,教学的重难点水落石出、柳暗花明了。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之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语文之道,贵在学会删减教学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简约。

四、简约,是一种美丽

我们要思考一堂语文课的结构,要有一个明晰的结构图。这幅图如同旅游的导游图,如同作战时的战略地图。语文教学的结构图清晰了,教学效率自然上去了。

那么,理想的语文教学结构图是什么样的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认为,“语文课是一棵树”。这棵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根主干,几根分枝,绿叶繁茂。看上去简单、素朴。

这棵语文之树如何长成呢?分四个阶段。

第一,播下一粒种子。即教师研制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指向。请注意,种子不是几粒,只是一粒。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务求精准、简洁。这是确保这棵树能否茁壮成长的重要前提。

第二,长出一根主干。只能是一根主干,如果有两根或多根,则这棵树就不美了。主干指教学路径,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路径愈是简单、明了,一条道走到底。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路径设计往往极为简洁、清晰。

第三,伸出几根分枝。分枝代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一棵树而言,并非枝枝丫丫愈多愈好。同样,对于一堂语文课而言,教学环节不能过多。黄厚江先生认为,“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干净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环节太多,太复杂。”

第四,抽出片片绿叶。绿叶指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细节,细节造就精彩。

这样一棵语文树,简洁、清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语文课结构有着这样的规划和设计,并且按照这样的思路认真、努力贯彻、落实下去,对语文教学会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诠释。汪潮教授曾提出“素课”的教学思想,他说:“‘素课’追求的是简约,不求华丽,但求扎实。”“素课”,无论从形神上看语文课堂,都应该是简约、真实的。

总而言之,前文提及更多的是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角度思考如何走向简约。教师还要从“怎么教”的范畴进行深入思考和改进,比如,教学所需课件、媒体需要简约,能简则简,能精则精,去除繁华,归于素朴。教师还要从“为谁教”角度进行理性思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调和师生在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变“演课”“作课”为真正的“谈课”“聊课”。实现汪潮教授说的,语文课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返璞归真的境界。

大道至简,归于素朴;语文教学,务求简约。

黄吉鸿简介:黄吉鸿,浙江省特级教师,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语文教师。浙江省小语会理事,台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多次获全国、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比、论文评比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60篇,爱好文学,闲暇时喜欢涂鸦文字。著有个人教学随笔集《语文漫笔》。

责任编辑:惠春鹏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教学内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背课文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