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模仿,促进读写能力高效发展

2017-02-16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贾恩梅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13期
关键词:读写能力语段句式

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贾恩梅

积极模仿,促进读写能力高效发展

江苏省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贾恩梅

读写结合作为综合两种倾向的综合性课堂练习,承载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职能,成为历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要提升读写能力,首先就应该从模仿开始。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经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章;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章。”由此可见,模仿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推动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要洞察言语形式,在模仿独特句式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揣摩结构联系,在模仿典型语段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深入辨析细节,在模仿修辞手法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

言语形式;揣摩联系;辨析细节;积极模仿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总是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时而注重意会性的阅读感悟,时而注重纯语言的机械性训练。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读写结合作为融合两种倾向的综合性课堂练习,承载人文价值熏陶和语言表达训练的双重职能,成为历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要提升读写能力,首先就应该从模仿开始。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经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章;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章。”由此可见,模仿应该成为阅读教学推动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洞察言语形式,在模仿独特句式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

语句是语言单位中表情达意最为重要的语用形式,教材课文中有着众多构思独特的句式,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就可以成为中年级学生仿写的蓝本。教师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开掘这些资源,遴选适切的读写结合点,引领学生进行仿照性练笔。

如在教学《田园诗情》时,作者在描写牛犊和老牛的生活状态时,就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句式展开描写。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进行解剖,发现言语形式的表达秘密,而后尝试将其中某一部分内容删除,对比前后表达效果的差异。这样的感知,就是着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为学生后续的仿写奠定基础。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有的( ),好像( )”的句式展开仿写,学生就能梳理成长,在模仿之中历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一过程的读写结合,摒弃了鹦鹉学舌地机械模仿,而是重在对学生言语能力的重新构建,让学生经历了从理解到运用的思维转化,将言语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信息进行转化、生成。

借助于这样的训练,学生有了读的参与,也有了写的历练,真正凸显了由读到写的思维迁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

二、揣摩结构联系,在模仿典型语段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本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中典型的段式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模仿练笔的范式。教师就需要在文本解读时,合理研制、正确遴选课文中最为精彩的语段,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语段的结构特点和表达规律。对于中年级而言,语段内在结构最为常见的就是总分总,而一般的教学总是习惯于要求学生列分出哪些是总起、总结,哪些是具体的分写,但为什么在实践表达时,却总显得不够合理和精彩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将语段模仿的精髓渗透进阅读教学之中。

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师紧扣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选择了“大豆、高粱、榛树”等几个方面展开细致分写,彰显了鲜明的总分总结构,但如果仅仅如此分析,并急着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的认知只会停留在原有的条件中。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将思维再次精细化,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探寻出这三个部分,作者还是分别从声音、丰收、色彩不同的侧面展开描写的,由此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分。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以“街上真热闹”为中心句,模仿课文中的总分总结构,才能形成形似神更似的模仿境界。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模仿练笔,不能仅仅关注文本语段的外显形式,更应在阅读中感知其内在联系,并在实践练笔中将这种联系运用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彰显出读写结合的教学功效。

三、深入辨析细节,在模仿修辞手法中促进读写能力发展

相同的事件、相同的景色、相同的现象,在不同的笔下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是为什么?主要就在于不同的写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各不相同。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读与写相互交融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句式和语段等语言单位,同时也应重视文本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真正感知了修辞手法所形成的表达妙用,内化修辞的使用技巧,学生才能写出才情兼备的文字来。

以王宜振的经典儿童诗《秋天》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歌用形象的语言、饱满的热情细腻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读来令人振奋人心。而在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时,教师就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作者所大量运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上,如“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一段,很多学生由于对拟人手法较为了解,一眼就看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但如果就这样直接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学生也能在外在形式进行机械模仿。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感受“苹果穿红袄”、“葡萄批紫袍”在事物、色彩、动词运用上的精确性和匹配性,然后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秋天的果园,还会有哪些果实可以继续写下去呢?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笔。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紧扣拟人手法运用的具体细节,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感知,丰富了学生拟人手法的运用技巧,有效地将阅读辨析与实践写作进行有机融合,促进了读写能力的高效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不能仅仅是“读”占鳌头,也不能总是“写”的体现,只有强化阅读与写作的交融,在读中明确写的方向,在写中落实读的成果,让“读”与“写”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双重发展。

猜你喜欢

读写能力语段句式
Your trash for our books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基于语段加标推导和特征核查的TCG分析及接口区分条件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国际扫盲日
不同语段理论之比较
特殊句式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儿童期语言技能与成人读写能力:29年跟踪研究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