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轻薄的书纸,厚重的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资料的引用类型

2017-02-16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孙晓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13期
关键词:谈迁人教版资料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 孙晓艳

轻薄的书纸,厚重的课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资料的引用类型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教研室 孙晓艳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课本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群体低龄的特点,教师授课时固然要基于教材“以本为本”,但一堂课如果照本宣科讲下来,恐怕授者觉得意犹未尽,受者也听得索然寡淡,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而,如何于一纸轻薄的课文之上建立起厚重的课堂,一度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课堂上若能恰当地引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则可以拓宽文本视野,增加文本厚度,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时甚至使课堂教学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润物无声”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一、铺垫伏笔型

这种引用文本资料的方式常常用于上课伊始,引入的资料往往与作者或者文章主题有关,从而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通透、无隔阂的基调。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穷人》一文有着非常完美的心理与语言描写,无愧乎大师与名译的手笔。这样一篇佳作该怎样去品析呢?笔者认为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的题目虽然叫《穷人》,然而,托尔斯泰本人在他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却绝对算不上是一个穷人。相反,他是一位出身于古老家族的大地主,有两万多亩土地和三四百个农奴。尽管如此,他却十分同情穷人并厌恶自己富裕的生活,对靠剥削他人为生感到羞愧。因此,他试着在自家庄园内解放农奴,放弃自己一切作品的版权收入,并抛下自己喜爱奢华的妻子离家出走,最终在一列火车上病倒,死在收容他的火车站长家里。去世时,他的的确确算是一个穷人了,却比时代中的一切富人都要伟大。

如此补充资料的同时,再将托翁须发花白、悲悯倔犟的肖像投映在屏幕上,即便是最麻木的学生也不会无动于衷,因为他听到的是一段传奇,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深刻的背景铺垫。

二、补足原文型

因受篇幅或编写意图的限制,有些文章选入教材时有所改动,使得原文中的一些细节不能完整地呈现出来。教学中若能恰当地补足这些文本资料,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主人公或文章主旨的认识。

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凭吊战场”的一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那么,嘎羧凭吊战场之前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是“衰老”,且一笔带过。实际上,沈石溪先生在原文中对嘎羧暮年的情况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它已经50多岁了,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一条前腿也没能完全治好,短了一截,走起路来踬踬颠颠;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就像脱水的丝瓜;岁月风尘,两根象牙积了厚厚一层难看的黄渍。”补足这一段资料,对比之下,嘎羧虽烈士暮年,却仍壮心不已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三、辅助理解型

此类型多半用于课文中稍有难度的地方,通过引用文本资料,加深对写作技巧或手法等抽象内容的理解,再或者是对一些曲折幽深的文字的会意。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诗,对仗工整是其特色之一,为加深对此类型诗句的认识,可以出示以前学过的诗句,如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品析使用夸张手法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则可以回顾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向深处拓展,引入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夸张手法的其他作品——《满江红和郭沫若》:“小小寰球,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如此,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但理解了背景与文意,也对伟人豁达豪迈的气概和诙谐乐观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升华情感型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血液与灵魂,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应当有彼此合拍、步调一致的情感呼应。为此,我们需要一些能够唤起学习者共鸣的文本资料,促使学生品文悟情,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历经20多年,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完成书稿,不想却被小偷偷走。此处出示谈迁在《国榷·义例》中的话——“噫,吾力殚矣”,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可深刻体会谈迁在书稿被盗之后的痛苦心情;当品读谈迁打起精神再次编写《国榷》的段落时,出示《清史稿·谈迁传》中的一句话“吾手尚在,宁遂已乎?”再次反复朗读,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不向厄运低头的形象已然深深烙刻在学生心中。

五、总结全文型

这一种类型的资料引用与补充方式是最为常见的,即选在课堂行将结束时带入,作为课堂学习的结束语,目的在于回应主题或是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而使学习和探索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课外漫溢到生活。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课即将结束时,补充高尔基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快乐”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也可拓展阅读同类型文章。再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末呈现《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汪国真的“我付出的是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以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名言名句,以此来强化文章的主题,同时又为课上所学付诸生活实践做了铺垫。

当然,课堂教学中资料的引用与补充也并非可以随意而为,此中仍有三忌:忌滥、忌冗、忌硬。再好的资料如果不能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还是宁缺毋滥为好,是为忌滥;如果所引用与补充的资料过于冗杂,亦会有喧宾夺主之嫌,是为忌冗;资料的引用与补充不可为引用而引用、为补充而补充,生搬硬套则显得笨拙而无趣,是为忌硬。教师若能克服上述三忌而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引用文本资料,方能拓宽语文教学宽度,带给学生更深的文本体验,于一纸轻薄的课文之上建立起厚重而有实效的课堂。

文本资料是最常见的拓宽课堂广度的方式。根据切入时机和发挥作用的不同,笔者认为,课堂文本资料的引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铺垫伏笔型、补足原文型、辅助理解型、升华情感型、串联文章型、总结全文型。每一种文本资料的引用都有其独到的作用,使得课堂精彩纷呈。现结合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猜你喜欢

谈迁人教版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吾手尚在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吾手尚在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