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在文本的“远点”深处漫溯

2017-02-16单玲瑛

名师在线 2017年4期
关键词:项脊轩重温学情

单玲瑛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江苏宜兴 214231)

引 言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对于经典文本而言尤其适用。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其不仅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更饱含着人类对于自身、社会与宇宙的探索。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在与先贤进行思想的交流。因此,在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读经典不失为教学方案的上上之选,与其在良莠不齐的读物中再三选择,不如以文本中的“远点”为指向带领学生重走经典之路。

“远点”谓之何意?曹国庆于《文本教学:质点的寻找与超越》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取舍纠结之中,我们试图从中找到一个突破点——质点,努力追求奋斗并为之超越,在向远点进发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赢”,借此突破语文教学的取舍难题。这里的“远点”象征着隐含在经典文本背后的深层次的思想制高点。在我们重温经典努力追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人文性的文化熏陶,更能够习得阅读的方式与方法。袁爱群老师运用重读经典的阅读教学方法,以《项脊轩志》为蓝本,向我们展示如何对经典进行深度解读,将其中的“远点”抽丝剥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本回放,了解学情基础

课堂切入点的选择是否得当通常决定着一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重温教学亦是如此。正如江苏省著名的生物特级教师任小文所说:“一个完美的开始往往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课堂切入点的选择便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完美的切入点是怎样的呢?我想一定是基于学生实际的学情。”生物课堂如此,语文教学亦不例外,了解清楚学情便是重温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袁爱群老师在借班上课的教学研讨课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科学有效地了解学情,进而开展重温课堂。在面对一群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学生时,袁老师对于他们的基本语文素养水平并不了解,对于他们曾经学习《项脊轩志》的程度毫不知情。这样陌生的学情对于任何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袁老师在重温课堂的开始让学生背诵和默写了《项脊轩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掌握的程度便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随后更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探讨文章的解读,一方面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更加准确地了解了学情。在此基础上,袁老师能够“避轻就重”,重点讲解学生遗忘或者是未知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开始重温课堂之旅。

二、提供“抓手”,指明方向目标

阅读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学识与经验对文本内容产生独特化体验的过程,因此,同一文本不同的人阅读必然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重温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有必要在阅读伊始为学生提供“抓手”,以此引导阅读过程。

重读的重要性有几何?袁爱群老师说过,“温故而知新”这一古语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在重读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先字词达意的“肤浅”表面,更多的是开始探究作者从文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随着重温过程的深入往往会与作者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联系与延伸文本的意识会放大,对文本的解读与体会将会更加深刻,必然也会产生“知新”的效果。因此,重读经典可谓是阅读教学的上上之选,而将学生引向文本的远点更是重中之重。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但是如何有效地开展重读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对此都是一筹莫展,因此重读教学的开展才举步维艰。袁老师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抓手理论,以文学作品的重复点、矛盾点以及共鸣点为抓手切入重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入解读文本。例如在《项脊轩志》教学中,袁老师引领学生走过归有光描绘的独特生命历程,找到文本的共鸣点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之下,学生重读有了“抓手”,更有了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读,如何去挖掘文本的“远点”,更知道自己应该从中读出什么。在三抓手理论的指引下,学生以《项脊轩志》为练手,很快地熟练掌握了这种重读方法,更从中解读出了以前从未体会到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推动思维向“远点”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多个主体自由交流对话的过程,这其中既有阅读者——学生个体,又有教师、教材编写者、文本作者的参与,多维思想的碰撞方式阅读的本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过早地解读文本内涵,这样会局限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作用是指引与导向,决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思考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袁老师在《项脊轩志》的教学研讨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和阶梯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了“远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一,袁老师让学生在重温课文的过程中至少提出一个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高效重读。随后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内部成员互相交流各自的问题与思考,进而产生阅读思维的碰撞。每组自由讨论十分钟,最后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全班学生共同思考。

第二,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例如归有光科举寒窗苦读屡试不第,却从未抱怨人生与放弃努力,这对于我们有什么现代启示;仔细观察课文提供的归有光板书或手稿,在他的执笔中我们能否感受到他的执着与努力。

第三,再次让学生带着老师的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与探究,通过学生间思想的碰撞与教师的指引一步步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世界,解读出更多全新的内容。在这样抽丝剥茧的阅读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最终指向了《项脊轩志》的“文本背后或与之关联的制高点”,让“远点”的魅力绽放出无穷光芒。

四、走向“远点”,重现经典魅力

纵观教学研讨课,袁老师用科学与智慧构建了重读课堂。首先,从了解学生的学情出发,袁老师以“文本回放”确定了学情基础,更是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整个课堂更加贴合实际,不再是“空中楼阁”;其次,以三抓手理论引导学生重温经典,让其知道如何高效重读;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发现阅读新内容。重读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机械式重新阅读文本,也不是将自己原先的“记忆片段”重新提取,而是重新进行了信息的整合与思维大碰撞。这是一次思想的重造。在整个重读的过程中,学生从最初形式上的“走近”经典,到最后从内心真正“走进”经典,以文本中的“远点”的指向,让经典的光芒再一次闪耀。

结 语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教师的作用便是将教材中经典的例子拓展开来,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深化,而一次阅读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温经典,将经典中的“远点”不断抽丝剥茧,展示出其最美丽动人的一面,让学生从中收获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与知识感悟。

卡尔维诺曾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你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袁爱群老师的经典重读课堂阅读教学法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盲目地拓展阅读文本转向重温经典,让先前的记忆与感悟“片段”再次进行重新思考与组织,让文中的“远点”凸显,经典重温带来的将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7.

猜你喜欢

项脊轩重温学情
重温经典
重温誓词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重温经典
走过千山万水,重温来时的路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