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研究和探索
2017-02-16苑永革
苑永革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25)
引 言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力量,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不但自身要全面发展,更要对中国民族文化了解认同,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武术课程、课余武术训练对中小学学生民族文化熏陶具有天然的承担作用。
一、课余武术训练开展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混乱,中国国力的增强也必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究竟如何运用武术训练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当下时代赋予的新价值。
课余武术训练活动是学校课余体育的一部分,在中小学中开展课余武术训练活动,能够培养人的坚韧品质。站在学生视角来讲,课余武术训练的开展是学生在校园或校园外进行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品质的平台;开展课余武术训练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培养了其体育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训练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得到内外全面健康发展。
课余武术的训练活动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武术不仅有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各类完整的技术体系,更延伸出了许多深厚且多元的理论体系。武术训练的根本就是一种传统体育练习,一种民族文化的熏陶。武术的学与练实质上是通过有为的体育技能为载体在进行一种无为的文化感悟,这种感悟是多维度的。因此,课余武术训练对中小学学生来讲,其过程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它是中国传统诸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对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本体性支撑。
二、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对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不少政策。随着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样的课余武术训练也引入许多中小学学生的积极参与。但从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发展的情况来看,还面临着训练教学模式僵化、注重竞技武术套路忽视地域传统武术介入、对武术承载的文化属性把握不清晰等。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课余武术训练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
首先,课余武术训练作为学校体育的分支,并没有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足够重视。课余武术训练的师资、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非常缺少和简陋,在中小学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占比小。其次,缺乏足够的比赛交流等活动。只有沟通和交流才能促发展,由于组织交流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和人力支持,限制了武术比赛的举办,阻碍了课余武术训练的发展和成长。
2.课余武术训练教学模式重竞技,轻传统
最近几十年,我国竞技体育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课余武术训练教学深受影响,训练内容大多为竞技武术,或是其简化版本。长期以来,造成了学生对武术上的认知问题,许多学生认为武术只是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其他体育项目没有区别。这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播发展。
3.武术文化方面师资能力不足
在竞技武术长期影响下,当前课余武术训练教学沿袭了少体校的训练体系,从基本功到套路都是以竞技技法为主,即传统武术的内容,也是突出动作规格和竞技标准,注重武术劲力和武术意识,淡化了对武术教育及武术文化的传播。
4.地域性传统武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武术运动的成长受到本土风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各式地域特性的传统武术种类。地域性传统武术根植于各地民间,传承至今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文化传承角度讲,地域性传统武术最具开发价值,但目前它们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中小学武术教育没有涉及当地传统武术文化,在课余武术训练这种比较活跃开放的组织形式中也只能说开展得很少,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地步。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改进措施
1.加强政策引导
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只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鼓励措施,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课余武术训练是比中小学学校武术课程开展更为开放活跃的平台,它有着更为丰富的科目内容,更为因地制宜的组织训练形式,不但可以发挥武术积极影响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而且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得到良性的发展,还能在基础层面推广宣传武术及传统文化,提高影响力。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课余武术训练组织发展,促进社会各界达成共识,不断引进师资,完善场地、器材等配套设施,改善训练条件,丰富课余武术训练队间的比赛交流,获得良性的共振发展。
2.更新观念,增加师资培训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师资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及各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武术专业毕业生为主,过于偏重技术训练,对武术承载的相应传统文化很少涉及。在文化传承的视角下,一方面要大力引入地域传统武术师资力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分解理解和传承,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开展武术文化理论的培训,可以邀请当地武术名家以技术理论、传统历史文化渊源、时代发展趋势等作为内容进行培训。优化中小学课余武术训练教师在武术实践、文化、理论等方面具备多元化武术教学知识结构。
3.对地域传统武术进行整理完善引导
地域传统武术相对于竞技武术更具有文化属性,但对地域传统武术的保护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一些优秀拳种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些现状制约了武术及文化传播的质量,削弱了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引入地域传统武术既可以减少地方优秀武术拳种的流失,又能促进国家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个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策略。地域性传统武术对传播民族文化具有先天优势,非常适合在当地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因此,地域性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学生课余武术训练中开展是一项非常务实的举措。
结 语
通过本文论述,可见中小学生课余武术训练是普及、传播、继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平台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组织方式、训练形式开展得还很滞后,完全没有发掘其内在的巨大文化价值属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认识和重视,加大中小学生课余武术训练的引导和投入,为早日探索出一条务实创新的实施路径贡献一份力量。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2.
[2]张大成,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手册[M]. 天津:天津市田径科研所出版社,1991:41.
[3]徐武,黄光丽.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搏击武术科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