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开语文教学的另一扇门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视野下的阅读自主学习

2017-02-16陈学峰

名师在线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事例

陈学峰

(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江苏张家港 215636)

引 言

“教是为了不教”,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叶圣陶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这并不是减轻教师的负担,放任学生不管,而是新课程目标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一、立足朗读,让语文课堂彰显本色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实实在在地强调了“读”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的手段是“读”。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文本,自主朗读。如叶圣陶所言:“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美文就需要美读。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和语言直接交流,不用“言传”,不用“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语文带来的美感。而体味作品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我想,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先感受。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喜爱之情,而这种情感,是最真实的,是最持久的。而感受的方法就是读。如教学《黄果树瀑布》,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再加上有效地引导,便可使文章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逐渐清晰,从而更客观、更准确、更深刻,学生也就更生动、更真实、更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体味了艺术形象的魅力,感悟到了黄果树瀑布真的是大自然的杰作。

二、立足课堂,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如《说勤奋》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组词:滚瓜烂熟、警枕、稍微、稍微一动、资治通鉴。

师:这几个词都在写一个人,这个人是?

生(齐):司马光。

师:你能用屏幕上的几个词来说说他的事迹吗?

(学生两两交流,有些啰唆,事情说得还是有点长)

师:你再把故事精练一些。抓住谁,怎么做,结果如何。语言再简练些,司马光通过……就这样抓关键词把长长的一件事概括成一句话。

师出示另一组词:毫不气馁、急起直追、习惯性地回顾、名列前茅、远渡重洋、青蛙卵剥离手术。

师:读了这些词,我们了解了童第周的事迹,你能用关键词说说谁通过……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生:童第周通过勤奋努力,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就是这样概括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事例。

不难看出,执教老师通过一步步点拨,一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课堂上习有所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执教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密切关注着学生,聚焦于学生发展,展示了个性教学风采。适切的、独特的、智慧的、开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演绎,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了充分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了自在的体验感、获得感。

三、立足文本,让“学习真正发生”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文,执教老师能立足文本,认真钻研教材,精准地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将作者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深刻去体会。小学语文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也应该是小学生的课堂。我们教师不应该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更不应该把教参上的理解奉为“圣旨”,硬塞给学生。仔细反思我们过去的课堂,大多时候我们总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硬拉进自己预设的埋伏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主动,就是在我们的“生拉硬塞”中扼杀的。

师:出示第1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直接对应课题的是哪句话?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师:这句有什么特点?(自问自答)意思是?

生齐答: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师:作者为什么要用设问句?老师来读一读,听听有什么不同?

生:这句中强调的是勤奋。

(师点击本句话,出示提出观点)

师:在第一自然段中还有哪里是不懂的?

生:这里的鲜花是什么?汗水与鲜血又是什么?联系文章内容来理解文中两位人物的鲜花是什么?

(学生根据疑问自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请同学们走进文中事例,看看课文是如何用事例来证明观点的?

(出示自读提示:看看事例,选择其中一个事例重点学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人物的勤奋和取得成功的?在你有所发现的地方圈圈画画,做些记号)

师:看看童第周的事例是怎么写出他的勤奋的?先同桌互相交流交流。

师:出示自己找的学习单上的童第周的勤奋事例,跟课文中的事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学习单上的事例详细、具体生动。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更适合这篇说理文?

(生交流:课文中的更合适,学习单上的事例太具体,篇幅太长了。书上的事例篇幅简短,语言简练)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两个事例呢?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在哪儿呢?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叶老说:“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在语言实践中去领会,去比较,这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由此可见,学生从中学到了很多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得到充分的尊重,由此催生了一个个精彩的生成。这样的课是真阅读、真思维、真体验、真探究,彰显语文真谛。

结 语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论断,闪现出人性的光芒,人类的睿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

[1]叶圣陶.叶圣陶集——语文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教是为了不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
浅论“教是为了不教”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论下的幼儿园礼乐情境教学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