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训练
——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7-02-16马红梅
马红梅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课堂训练
——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抓手
马红梅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马丰小学,江苏南通 226400)
课堂训练是引领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练习的重要载体。本文提出要紧扣教学实际,让课堂训练融合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标,让课堂训练趋向目标设置;依循编者意图,让课堂训练彰显编著用意;凸显基于课标,让课堂训练展现核心理念,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融合实际;彰显用意;凸显课标;课堂训练
引 言
随着语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中课堂训练就成了引领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练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教材文本的外显特征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为学生设置匹配而适切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教学实际,让课堂训练融合教学实际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习,是构建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操练的重要方式。练习的类型就应该是本节课中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紧密结合,将练习与教学形成有机整体,在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初步认知之后,及时地运用训练起到趁热打铁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空有练习形式,学生却在捉襟见肘中迷失了自我。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教师意识到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且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感情色彩,教师从文本中帮助学生按照不同的感情色彩将词语分为两个类型:
贬义词:蓄谋已久 挑衅行为 恼羞成怒 ……
褒义词: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生死存亡 ……
但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效果并不如意。首先,学生的运用停留在某一个具体性词语上,缺乏对众多词语整体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并不准确,导致学生错误地运用词语。事实上,这种课堂训练的用意是好的,让学生在运用中强化对词语的理解效果,并深入感知感情色彩在词语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学生之所以出现捉襟见肘或者语不达意的情况,就在于这样的训练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的体系中。
鉴于此,课堂训练的内容必须要与教师教学内容的一脉相承,在训练的时机上也应该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轨迹上,避免了练习设计的随意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让课堂训练趋向目标设置
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训练应该紧扣本节课教学的整体性目标,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借助训练不断夯实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将课堂训练的点拨与汇总,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而在体悟中训练,在训练中体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鞋匠的儿子》一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感受林肯人人平等、谦逊真诚的高贵品质之后,还从这一故事的特点入手,学习林肯面对羞辱时的应对方法和演讲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就创造性地将“顺水推舟、借力打力、以柔克刚”的演讲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而教学之后,教师则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训练内容:礼祯同学原本数学成绩不太好,经过自身的努力期末考试考到了优秀,但其他学生都不相信,都认为礼祯同学的分数是抄来的。如果你是礼祯,请你学习林肯的演讲技巧,与班级中的同学进行沟通。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文本中的人物与事件为蓝本,通过方法的具体迁移和情境的相互类比,历练了学生在生活中经历指责时的应对方法。
三、依循编者意图,让课堂训练彰显编著用意
教材是编者依据课标理念精心编制而成的以供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是编者价值意图的直接体现。因此,课堂教学除了关注课标与教师自身的解读之外,决不能将编者意图抛之脑后。
如教学《东方明珠》这一内容。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大量相关的资料,并将其与课文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香港。从教学的实践效果来看,由于有了充分的资料储备,学生较为轻松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但细细看来,这样的课堂训练难度过低,学生根本没有跳一跳就摘到了果实,最关键的是学生获取的知识仅是关于香港知识性内容的累积,而没有真正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联系课后思考就会发现,编者要求组织学生模仿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总—分”的构段方式,围绕其中的中心句将一段话写具体。很显然,编者的用意在于借助典型段落,帮助学生养成合理构段、有序表达的能力。
鉴于此,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借助第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整合,才能让课堂训练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因此,教师就设置了这样的训练作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关于香港的资料,对香港形成整体性的感知;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写法,根据对香港的了解,自主确定一个介绍的主题,明确介绍方向;根据自己所确定的主题,学会选择相关的材料,围绕中心进行表达训练。
四、凸显基于课标,让课堂训练展现核心理念
2011版重新修订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当下阅读教学的行动性纲领,是教师进行目标确立、内容研制、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课堂训练的内容就应该努力遵循、依照课标理念进行设置,在凸显语文本质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说明性文章,课堂训练的内容应该如何设置呢?新课标在高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适当学习运用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因此,教学此文就不能简单地停滞在对说明方法名称的提炼上,而要创设训练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感知效益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为此,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首先建立在对说明方法的体悟上。教师让学生自主性阅读课文内容,紧扣课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深入思考的方式直接走进文本语句的内核,感受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训练内容:小珍一家来到东方明珠塔前,爸爸说:“东方明珠塔真高啊!”(语用列数字的方法描述)妈妈说:“东方明珠塔真高啊!”(语用作比较的方法描述)小珍说:“东方明珠塔真高啊!”(语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
这一练习内容,首先建立在学生对文本说明方法特质充分感悟以及表达效果深入体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在练习中的实践运用奠定了认知性基础。最为重要的是,这种练习契合了课标理念,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落在了实处,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 语
语用训练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语用训练,既要“训”,更要“练”。阅读教学在教师点拨、学生思悟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丰富、扎实的语言平台,让学生在扎实有效的认知过程中进行训练,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1]房志荣.“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J].语文教学通讯,2014(18).
马红梅,1979年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