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借其力 必先兼容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地方资源运用策略谈

2017-02-16施建南

名师在线 2017年3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研究性史料

施建南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 226002)

欲借其力 必先兼容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地方资源运用策略谈

施建南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 226002)

地方史料是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喜欢应用的重要素材,但是想要用好它也要讲求方式方法,特别是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反映,很容易产生很多的误区和盲点,只有将其与学生认知、教学主线等融会贯通,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地方史料;研究性学习;运用策略

引 言

如果说历史教学是带领学生在壮阔浑厚的历史长河中徜徉,那么地方史料就好比长河中偶尔出现的美丽湖湾,它可为稍显沉闷的旅程增添一抹亮色。特别在今天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地方史料不仅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能令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交错中更好地领悟历史及其历史规律。不过,如果因此就对地方史料拿来主义,不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不考虑具体的应用技巧,那其结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笔者在近几年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交流过程中,对地方史料的应用总结了诸多的经验和材料,自觉在使用地方史料的过程中如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定可使历史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

一、收放自如才能驾驭课堂进程

故土情结,人皆有之。上课时,教师把课程知识点与地方史事串通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地方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地方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或点明课程知识点与某个地方历史遗产的具体联系,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地方文化遗产时,联想课程相关知识点,以地方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地方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课的学习主动性。不过,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应用地方史,也可以说在使用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还不如不用。

笔者在2009年曾赴徐州参加过一所中学的教学研讨活动,其间观摩了两位教师的一堂“同课异构”的教学演示,选用的课题是“解放战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该课题中有“三大战役”的知识点,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徐州,历史教师当然不会忘记用当地丰富的地方史料来为自己的课堂增光添彩。其中一位教师从淮海战役纪念塔开始,罗列了徐州周边关于淮海战役的地方史料,为学生阐明了徐州和淮海战役的密切关系。可当学生的兴趣刚刚被调动起来,她就戛然而止了,重新回到课文分析的正轨,在学生的脑海中无法将自己的家乡和历史上的宏伟战场进行直观深刻的联系,根本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

相比而言,另一位教师的大局观更为卓越,他先从分析战略决战的军事布局入手,阐明三大战役在地点、时间、时机方面的选择原因,再说到徐州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然后才带着地方史料进入淮海战役。这无疑令学生的关注度达到高峰,对处理这一知识点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接下来这位老师有些刹不住车,又引领学生探讨了徐州今天的地理优势和与淮海战役有关的旅游资源的保护开放问题。课堂的确是轻松活跃,但在这一小部分内容上过多着墨既会影响到既定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也会导致课堂进程的无序化。

这两个运用地方史料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服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大前提下,地方史料的存在既要亮眼,又不能晃眼,要掌握分寸。其实我们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一些成功运用地方史料而诞生的优秀试题,如南通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卷第31题,巧妙应用了当年曾经活跃在南通地区的红十四军的地方史料,将毛泽东等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做大做强和红十四军的艰难发展乃至最终失败作为对比,在两则材料中分别展出,在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牵引下,根据材料设问红十四军的失败原因。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考查了历史知识;既让学生倍感亲切,又没有偏离大纲要求,为我们在应用地方史料的问题上提供了借鉴。

二、对症下药方能实现既定目标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来说,地方史料不管如何都只是一个“外来人口”,教师该在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展示值得我们去仔细推敲。再好的素材,如果不注意过程和方法的讲究也会黯然失色,无法显示其应有的价值。

我多次在观摩课上,看到有教师做了一个有心人,将本地的现成史料搬到课堂,作为丰富课堂内涵的有力补充,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名资料片放映员的角色,强行将其与教学主线进行并线工作,算是完成了地方史料的使命。

地方史料的应用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让它有机地融合进教学主线之中,在具体的板块里也要尽可能地淡化其“外来户”的身份,做到水乳交融、灵肉合一。我曾受邀为安徽命制过一份六市联考的试卷,其中有一道关于古代商业的选择题,我就使用了关于安徽地方庙会的史料来考查学生对“市的变迁”的掌握情况,其原题如下: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是安徽铜陵顺安镇集市贸易的会期,俗称“三月三”庙会。顺安庙会历史悠久,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时任县令曾为庙会一事上书上官,称庙会“聚十里八乡之民,集五湖四海之货,喧嚣之声,甚于尘上。然亦使刁斗盗窃之事,超出平日十之四五,且易使民因之而生懒惰之心,不专事生产,于地方前途殊为不利也”。材料中县令的上书,从本质上说是为了( )。(答案:A)

A.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禁止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C.维护当地的正常社会秩序 D.避免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这也并非原创新题,只是我的一个改编,不过起码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庙会与历史书上的农村草市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获得一份深刻理解身边历史实物的喜悦之情。

三、浑然天成自能凸显史料价值

笔者所工作的学校位于南通市唐闸镇,当年张謇“对唐闸的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和社会改造的多方面、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唐闸是一个充满爱国主义、人本主义精神的镇市,而它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在讲授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知识时,那是肯定不会放过的了。

于是我们就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根据自家长辈对某一近代遗存的讲述去追根溯源,以重现这一遗存当年的风采和在近代的独特地位及作用。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代入感,将遥远的历史与身边的现实密切结合,顺利地将书上写的、长辈说的和教师分析的内容融会贯通。

在进行了总结、点评的工作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我们所编写的一组关于一位唐闸老人的回忆桥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将一段段回忆与书本内容相呼应,在每一段回忆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在材料隐约透露出的熟悉感中十分直观地将近代工业的发展史在脑海中进行了勾勒,在问题探究时也就毫不怯场了。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所知、所感来撰写一些关于家乡与中国近代发展的感悟或是仿照课堂模式用地方史料来命制试题,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和理解。

地方史料这个历史长河中的美丽湖湾,是历史教师的一大法宝,也是检验历史教师能否成功驾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存在,还是提醒我们如何正确安排和融合三维目标的功臣。我们只有大胆、合理、充分、恰到好处地进行使用,才能将其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在历史课堂之上,才能不负家乡历史的传承重任。

[1]刘启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0(30).

[2]刘峻源,刘立均.南通唐闸近代工业遗存特色研究[J].中国名城,2011(04).

施建南,1980年生,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研究性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淮海战役中的攻心战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