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极的情感放飞高中英语课堂
2017-02-15王芳
王芳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 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 方法探讨
前言
好长一段时间,不少老师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重分数,轻情感几乎成了一种约定的普遍现象。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基础之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是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教师通过创造情境、培养氛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理解和深华。大家都知道,情感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诱导、陶冶、激励和调控,提升学生素质。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无论如何的绝望,总能孕育出希望。让他们收拾好心情,寻觅希望,提高自信、保持对高中英语学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诚然,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的常态化发展,实现新跨越,寻求新突破。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贯穿情感教育呢?
一、不断加强英语专业修养,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英语的情感态度有所变化。
现实中,我们好多老师教的很苦很累,学生学得身心疲惫,可是教和学的效果都很差。这是因为我们缺少科学的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改进寻求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得到具体体现。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感情投资,让他们感受一种宽松愉快的情境。著名英语教育家刘道义曾说过:给孩子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这种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甚至比单单知识传递更重要。例如在天气骤变、疾病流行时,可用英语提醒他们要注意身体,保持健康。这样既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最直接的、自然的语言交流环境,也给学生传达了爱的信息,无形中注入了新的学习动力。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
以情育人,用积极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运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将书本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直观或虚拟的图片为学生创造情境,也可以在课堂讲完知识点前播放给学生听英文歌曲,调动起学生的热情,为进入学习状态提前做好准备,也可以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配合相关英文歌曲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氛围。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提供有声化的画面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四、培养学生的互相学习合作意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关注英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将重点核心知识凸显,做到精益求精。同时也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功的教学经验,又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和独立的个性。我们绝对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英语对话能让学生掌握基础,与教师的对话能提高英语技巧,不仅改变课堂中沉闷的气氛,起到活越课堂的作用,而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
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这种做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竞争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开展听写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来增强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五、教师应引入激励的性评价机制
教师平时充分发挥积极的激励功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生价值。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要明白,以情感激趣,以趣导思的作用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渴求成功的信念。在学生进步时,在学生出现亮点时给与他们積极的肯定。这样就给了学生成就感和成功感。在表扬学生时,我们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以及技巧,有的学生需要大幅度的夸赞,而有的学生只能式微的表扬。给与学生的积极的评价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适时地教会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坚决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取得进一步的成功。
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变得“多情”,充满阳光,丰富多彩。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发展是指教师在完成双基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融入多姿多彩的英语大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