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中的声乐教学法研究

2017-02-15李抒丹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李抒丹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声乐教学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因为它既要区别于专业院系的声乐教学模式,又要区别于纯师范类的音乐教学,所以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就有很大难度。尤其在“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就应该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方式的调整,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与观念,进一步强调素质教育对声乐教学的要求。而这一切都是靠好的音乐老师经过耐心细致的教学教学与改革得到的。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专门培养音乐老师的专业,因此,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好坏,直接导致下一代学生音乐素质的好坏。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老师应该开拓创新,去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继续培养人才。本文就从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唱法的分类教学,利用现代设备教学等几个方面对素质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方法与形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教学形式 科学唱法 素质教育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因为,作为在专业音乐学院里的音乐教育系本身就是很难定位的。因为它既具有普通院校师范专业的特点,又具有专业院校的影子。其自身要走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特色教学道路,是具有相当难度和教学历程的。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区别于其他专业院系的教学模式,从自身的教育特点出发,把声乐教学与其他音乐基础知识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声乐技能的同时,又要重视声乐教学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学到自身声乐技巧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传授给别人。如何在做到教育的同时兼顾音乐素质的提高,如何把这些矛盾有机的结合,为教学服务,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以来主要的误区是盲目的向专业院系看齐,部分师生在培养人才和确定专业方向时,往往以培养专业表演、创作、理论工作者为目的,偏离了音乐教育的目的:培养一代具有高尚艺术审美力、艺术实践力和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不能以学生掌握多少音乐理论知识、能演唱多少首声乐作品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标准,这将会极大的束缚教学的范围和内容,阻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和培养学生,领悟音乐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的声乐教学应面向中小学的师资培养方向,又可以大胆尝试而不必拘泥于表演方向的培养标准。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的和基本理念,我认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分为:“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模式”。

1.师范性的教学模式

这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院系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根本的区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不是声乐演唱专业教育的“上舞台”,而是“上讲台”,“一专多能””是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还要懂得教育规律和原则,具备各种音乐教育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等有关教育的课程。

2.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音乐是一种文化,只有通过学科综合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素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視、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综合素质审美教育,是集歌唱、弹奏、音乐理论、创作等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音乐教育,它必须突出能演唱、弹奏、教课、编排节目等能力特点。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具备一定表演能力与教学能力,必须能鉴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等素质,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3.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艺术实践不但是声乐专业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或声乐比赛,除独唱以外,还应注重培养他们多声部小合唱、重唱与伴奏、中外作品鉴赏与分析、音乐创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音乐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拓宽教学理念和视野、明确培养目标,切实理解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律,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真正符合“课标”,真正适应社会的音乐教育骨干,为我们中小学的音乐队伍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

二、素质教育的声乐教学形式

1.“一对一”式的声乐教学:

“一对一”式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授课形式。真正予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发声练习是声乐教学中的第一步骤,它就像是在为歌唱准备原材料,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歌唱生理结构、声带构造、音色、音质、个头、胖瘦等身体结构的不同,学习基础与起点不同,因此发声方法和学习进度、发展方向和目标也不尽相同,无法像其他学科那样规范化、公式化。所以,在“一对一”声乐教学中,有多少学生,就应该有多少种教法,切不可千篇一律,把每个学生都训练成一个模子出来的,从而失去了艺术的特殊性、教育的个性发展。

2.小组课形式的声乐教学

(1)适应扩招,更好利用和调动师资力量

这些年学校的扩招,造成了在校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长,繁重的教学任务使老师成了上课的“机器”,整天的疲劳上课,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利用师资,提高教学水平,采用一种“一对一”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办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优秀率有力的教学模式。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

小组课以两人或四人为一组,学生不同程度搭配,一个人唱另一个伴奏。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可以互相体验与感受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辨别力和学习能力。老师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与科学的范唱,加深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与认知力;还可以利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增强音乐的判断力、鉴别力和审美力,建立和培养好的音乐耳朵和审美标准,这些恰恰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与艺术实践力。

总之,实行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师资,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曲目,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教学能力,是一项很好的教学改革实践。

3.集体课形式的声乐教学

除了以上两种声乐技能技法的授课方式,我认为声乐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师资。以下我把声乐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的一点想法作简单介绍:

(1)声乐基础理论:该课为学生必修课。不论主攻钢琴方向,还是主攻声乐方向,都应学习此课。采用集体班级制教学。由声乐教师为同学们讲解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声乐歌唱理论和发声特点,以及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鉴赏能力,作为一般的音乐教师是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在学生大学期间,经过两三年的声乐技能唱法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声乐基础理论做指导,到以后的工作单位才能胜任“能唱能教能讲”的一专多能教师。

(2)声乐基础教学法:此课为选修课。为以后专门想从事声乐教学的学生们开设,采用班级制教学。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足够的声乐唱法技能,但学习唱法不单是要自己唱好,而且是要将自己的声乐技巧在准确无误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就需要学生不但要掌握唱法,还要掌握教法。这门课程就是由老师为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课程。教学生怎样运用合理的练声曲、怎样运用合理的、形象的教学语言、怎样分辨学生的声种等问题。

(3)声乐经典作品的鉴赏:好的声乐作品之所以百唱不厌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比如旋律性很强、音域的合理性、歌词的生动性。我们学生就要多掌握这样的经典歌曲,以后运用于自己的声乐教学。但学生自身去涉猎这些作品的机会又不是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设这门声乐经典作品鉴赏是很有必要的。学生从大量的中外作品中去体会声音、气息的运用、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为以后自己在声乐教学当中曲目挑选的工作打下良好音乐基础。

三、适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唱法

学生入学前大多数人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声音训练,加之他们在声乐的学习过程建立了自己的音色、兴趣和对声乐的爱好,初步形成了他们脑中的“美声”或“民声”的雏形,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接受声乐教学的时间较短、演唱程度较浅,具有很大的声乐潜力和上升空间,因此根据他们的不同程度、声音条件和技术水平大致分为三种:“美声型、民声型、自然一般型”唱法。

1.“美声型”唱法

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主要运用传统的美声唱法作技术支持,我们称之为美声型唱法。它的演唱方法在各大专院校和音乐教育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们共识这样的演唱观念:声音向前上方输送到头腔、注意声音的高位置安放、打开喉咽腔、腰部控制力量向下、最后达到用气息唱而不是用喉唱等基本的声音概念。初学声乐的人经常会出现挤压卡的演唱毛病,教师应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让学生想象喉咙“长”在丹田上,歌唱时喉咙是深吸气并保持打开的状态,即通常所说的“打哈欠”的感觉等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不正确的演唱方法,大多是声音宽厚有力、声带功能较强、假声成分较多的演唱者适合此种演唱方法,教材的选择以中外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或选段、创作歌曲为主。

2.“民声型”唱法

这种唱法的适合人群不光取决于个人的音色、音量、音质等声音要素,而且还由个人的音乐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民风习俗等整体因素所构成。但主张民声型唱法不是就要追求声音的完全“靠前”,和美声唱法的完全“靠后”一样是片面的。这种民声型唱法的学生一样要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喉咽腔体的打开、声音高位置的安放、声腔的通畅、有力的气息支持和咬字的民族特点和风格,更加强调鼻咽腔的打开、咽音的色彩、胸腔的膛音等体现各民族歌曲的演唱特点。适合这种唱法的是声音音色较明亮、有特点、声带张力较大、真声成分居多、声音稍靠前、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学生,作品的選择也是以中国歌剧、各民族民间和新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为主。

3.自然一般型唱法

针对钢琴弹奏能力较强、相对声乐演唱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在演唱方面显得很不自信,根据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和运用科学的、自然一般的演唱方法,使学生们在逐渐的教学积累过程中不同程度的提高技术水平,引领他们慢慢走上适合自己的歌唱道路。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给他们留一些难度中小、旋律性强、普及性的声乐作品,重点拓展他们对声乐作品的广度和类型,使学生多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要求,增强审美艺术标准。因此,自然一般唱法的教学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开发和创新的课题。这种方法适合那些声音音色和程度一般、真假声成分各占一半的声音类型演唱,作品的选择以中外艺术歌曲、创作歌曲、甚至具有流行或民歌风格的声音类型。

四、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观摩,扎实打好声乐基础

1.定期集中高低年级的学生集中进行教学观摩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所教学生的小型声乐观摩或整个系的大型教学观摩会,以及声乐讲座或公开课等形式的声乐教学的交流会,并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和理论指导,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声乐教学“把脉”会,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歌唱理解力,以及对音乐的听辨力和审美力。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声乐教学中过分注重技术方法的提高而忽视了歌唱整体性与全面音乐修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心理学角度上说的“自己找到的路比别人领着走的路更为记忆深刻”。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而言,学生不但通过各种实践观摩更透彻、深刻的理解声乐理论,还能更好地发挥伴奏和编排等实践综合能力。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断开发艺术性构思,通过大胆实践和摸索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长足进步,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充足的实践经验。

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专业一般只有三年的专业课训练时间和过程,大四就会涉及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如果学生只指望在声乐课上练习声音与处理歌曲那时间是肯定不够的。现代科技时代利用手机、微信与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查找与欣赏名人名家的演唱与教学视频,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免费学习和观摩。在老师方面,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定期的带着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或比赛,既锻炼了学生在台上的胆量与实践能力,又能将平时所学用于实践。

总之,声乐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观教学,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范唱、面对面的指导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和实践发声的原理及运用歌唱的各种技法,去体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塑造各种声乐艺术形象。所以老师应尽可能的用丰富多采的教学手段去启发、去引导学生对声乐的兴趣与潜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真正素质教育的优越性。相信只要教师能耐心细致的运用科学方法去教学,一定会培养出一流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声乐教学音乐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