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实践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7-02-15周禧琳周文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

周禧琳+周文婷

摘 要:《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重要的核心专业课。该文从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方法3个方面,阐述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做法,为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碼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111-03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是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课程开设在本科大三学年第一学期,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设计实践24学时,课程教学实习5d。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掌握科学的规划设计程序,重要的植物选择配植原则、基本配植方式、配植的艺术原理以及不同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设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在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植物种植规划设计方案,绘制规范的种植规划及设计图,并能进行设计效果的表达;能识读并绘制常规方案的种植施工图,最终为特定园林项目的建设实施服务[1]。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入社会,必须满足公司企业及单位的专业要求,只有使学生毕业后不再经过社会培训就能胜任植物种植设计的工作,才能得到就职单位的认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学有所用,使学习的知识符合公司单位的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打破常规,进行教学改革[2]。笔者通过与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毕业生、景观工程企业负责人及项目管理人员、同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校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反馈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对《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体系改革之前,课程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采用的是穿插布置的形式,3次设计实践分别安排在理论教学的前期、中期及末期。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每一次的设计实践都须用到课程的全部知识,在没有接受完整理论教学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会出现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也会很吃力,因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在设计实践时的确还未讲授。改革后,采取先理论讲授再设计实践,二者分别集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完整清晰的教学节奏,同时这也符合先理论再实践的基本教学规律,也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开展,提升教学质量。

2 设计实践内容的改革

2.1 设计实践主题的调整 在多次与从事园林项目实践的毕业生及园林设计施工企业负责人交流的前提下,选择了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3个设计主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每个设计主题课内安排8学时,以尽可能地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设计互动与评讲交流时间(见表1)。每个设计主题都设置了可让学生实地踏查和分析的真实场地,同时采取场地面积逐渐变大、设计内容逐步增多、绘图要求逐级提高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导入—熟知—掌握”的学习过程。

2.2 增加植物种植设计规范方面内容 在以往的种植设计实践教学中,多考察学生在方案中植物选择的合理性及对配植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对设计方案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规范有特别要求。而在多年的环境建设实践中,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到地方政府,都因地制宜的总结和提出了关于植物选择和配置的原则性规定和要求,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2006)等。学生没有了解和熟悉这些规范,刚进入企业单位参与实践就会觉得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专项设计实践中,特别增加了有关设计规范及指导性文件的学习,让学生尽早熟悉植物景观设计实践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2.3 重视当地苗圃可提供的园林植物种类,关注新优园林植物品种的学习和应用 植物材料是植物种植设计的基础与必备,也是园林种植设计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学生在进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课程学习时会接触到几百种植物,但进入公司企业项目实践时才发现可用的植物种类远没有教科书中那么丰富,当地苗圃所能提供的植物种类成为种植设计中植物丰富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因为地域、技术及市场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在课程后期的设计实践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并要求学生去收集和了解园林苗木生产企业的植物种类信息、规格及价格等重要因素,并以此制作新疆地区常用园林植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使设计训练更贴近于实际。另外,随着各地园林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商业公司加大了对园林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引种力度,这些机构每年都会向市场上推出一批较为成熟的园林植物新品种。作为专业教师必须及时关注这些市场上出现的新型园林植物品种,了解其生长特性、观赏特点、适用场所及市场价格等信息,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优秀品种,由此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使其掌握更多的应用植物种类信息,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自我选择与创新,能够设计出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生态功能强大、观赏效果新颖的园林景观。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重视场地现状踏查与分析的指导 对设计场地现状的测量、踏查及分析是进行植物种植设计的重要前提。设计师对场地的理解和对其精神的感悟完全依靠图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至少一次最好多次的现场踏察才能对场地及其环境有个透彻的理解,从而把握场地的感觉,把握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全面领会场地基本状况及特征[3]。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改变以往采用各种条件都设定好的虚拟场地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做法。每次设计任务我们会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场地,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测绘、踏查与调研,重点对与植物配置有关的自然条件、人工设施、环境条件、视觉质量等因素进行现状分析,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图的绘制和标注方法。

3.2 从自然中学习,从现实优秀案例中学习,提高学生植物配置技能

3.2.1 向大自然学习 大自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师法自然是的植物景观设计的科学途径。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及其构成形式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灵感,对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4]。有目的地借鑒地域优美的自然群落的景观,对体现当地植物景观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为期5d的课程教学实习中,安排2d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优美的植物群落,便指导学生利用坐标纸将群落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植物种类、群落外貌等信息进行测绘记录、拍照,以便作为种植设计学习借鉴的资料。

3.2.2 向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学习 在向大自然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入城市公园、道路绿地、滨水绿地、居住区绿地、庭院花园中,寻找优秀的植物景观配植实例并进行测绘记录。

3.2.3 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临摹 采用课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经典的植物配置案例进行图纸临摹,学生可以选择原版临摹,也可以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交图时按照临摹质量及是否有创新进行评分,并将分数纳入课程总评考核体系。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实践,能够快速有效的使学生熟悉植物艺术配置的基本模式,感知植物个体在空间平面中的布置结构,了解植物景观图纸表现的基本规范和技法,积累配置经验与技巧,增加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3 评图交流教学法 对于一次设计实践,8个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设计制图工作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在有限的课时中,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评图,通过面对面的评讲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设计想法,及时纠正出现的设计错误,鼓励出现的设计亮点,引导正确的的设计构思及进度。评图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讲授课堂上没有深入探讨的专题内容,因为没有课堂教学的拘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评图教学中,教师要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主动与学生交流,特别是那些富有设计想法但性格较腼腆的同学,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设计潜力。

3.4 肯定和鼓励教学法 实践表明,采取肯定与鼓励教学的方式,是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思维与调动其潜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对于设计类课程,肯定与鼓励是激发学生创新设计热情,提升设计兴趣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5]。肯定和鼓励教学主要应用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如在对其设计作品进行点评时,要善于发现学生设计的亮点,并着重表扬与肯定,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和改变进行鼓励和赞赏——即使构思还很不成熟,对其不足或错误也要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对专业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

3.5 主动与园林实践一线人员交流,进行现场教学 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带领学生主动与在园林实践工作一线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苗圃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交流,采用现场讲座教学的方式,请他们介绍专业领域市场的的发展、新动态及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的资讯、技术规范以及施工技术手段,使学生了解课程所学知识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在专业领域中的定位以及自己在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7(2):96-98,101.

[2]廖振军,王前莉,黄琦珊.基于满足市场需求的“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3(03):102-103,108.

[3]姚成丽.浅析场地分析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06(6):142-143.

[4]王丹丹,李雄.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2(04):29-32.

[5]申亚梅,马进,路英.《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7:120-122.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