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
2017-02-15彭春霞
彭春霞
[摘要]本文针对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忽略英语最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教育和提升的问题,提出要重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国际语特点和功能,解决教学英语国际语的有效性问题。同时,要借助信息化时代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到相关的英语交际环境,掌握较为全面成熟的英语交际方式与方法,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与外语语言技能培养的融合。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跨文化交际 现状调查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93-02
一、引言
随着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无声的语言》一书的出版,跨文化交际学正式宣告诞生。自此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相关学者在此领域的开拓与研究就从未有过间断。时至今日,跨文化的交际学基本框架业已成型。尽管学者们对“文化”和“交际”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有所不同,跨文化交际学者普遍同意霍尔的观点: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自觉地受到文化模式或者文化习惯的强大制约。在交际过程中,不仅仅只有语言可以用作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交际的场所、涉及的物事以及伴随语言的肢体动作和表情等都对交际效果产生影响。我国自1980年代开始,由胡文仲等外语教育专家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引入国内。这也标志着在我国英语语言学界,跨文化交际终于找到了一块暂时性质的“栖身之地”,在这块难能可贵的土壤上继而逐渐成长为一门具有独立性质的专业学科。然而,我国作为非英语母语国度,在英语语言的评价体系中过分依赖的仍然是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理念,这种教育模式过分追求英语语言应用上的完美性,缺乏对于英语语言某些使用瑕疵的容忍度,对于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相关的情景中所出现的影响交际的有效性不够重视,导致学习效率相对低下。①那么,以Seidlhofer的“英语国际语”理论为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跨语言交际的能力究竟处于何种程度,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层面英语教学究竟该如何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选择是XX大学2013级非英语专业的6个不同院系的6个班级的250多名学生。这些班级在之前都曾经开过类似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的外语课程。上述学生在之前参加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取得的平均成绩都在70分以上。通过调查上述组别学生在英语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得出某些具有普适性的对策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是文献追溯法。通过文献检索、阅读和分析,了解国内外和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模型和方法、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研究思路、结构模型等;第二是数据构造方法。本文立足的研究理论基础是英语国际语理论,为此文章对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在具体的调研问卷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相关的原因。第三是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问卷共涉及了题目38道,涉及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自我评估、能力分析、培养途径与可行性等问题。主要是在XX大学师生中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收回238份,回收率为97.3%。问卷的效度达到了调查的基本要求,具有极强的数据可信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评估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训练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衡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就从这五个角度入手设计了问题,供学生自我评价。调查显示,在听力能力方面,“对于复杂、隐含问题能听清楚、理解透彻”的比例占到9.33%,“能大致听懂英语广播与电视”的比例达到46.7%,选择“只能听懂部分英语电影”的学生比重在12%左右,其余的32%的学生选择了“仅限于某些日常的交际用语”;在口语表达方面,选择“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学生比重为4%,选择“可以与英语国度人员进行简单交流”的比例为56%,“表达不顺畅、有点词不达意”的选择者为24%,其余学生选择了“基本上是哑巴英语”;在阅读理解层面,“对于复杂、隐含问题能读明白、理解透彻”的比例占到20.4%,“能借助词典阅读具有难度的文章并理解”的比例达到56.7%,选择“有词典帮助也理解不多少内容”的学生比重在12.5%左右,其余的5.8%的学生选择了“阅读理解上的难度较大”;在书面表达领域,选择“能够比较顺畅地写作议论文”的学生比重为19.4%,选择“只能写作简单报告的”比例为58%,“英语写作文章语病等错漏百出的”选择者为17.8%,其余學生选择了“基本上不会写作英语文章”;在翻译能力层面上,“能够进行相对熟练翻译,但是中译英较差”的比例占到30%,“借助词典可以翻译一些英语著作”的比例达到18%,选择“用英语思维进行翻译”的学生比重在12%左右,其余的40%的学生选择了“翻译的水平相对不高”。换言之,尽管被调查的学生在此前的英语四级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但是,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5个方面的能力上还是与实际交际的现实要求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
具体来说,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应试教育的弊端显现出来。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根本上是为了交际,然而大学英语教育的指挥棒却在不自主间指向了英语各种等级的专业性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直接跟学生的毕业相关联,造成了许多学生不自觉地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应对四、六级考试的领域上,学生变得考试能力越来越强而实际的交际能力则弱得可怜,分数考得较高、能力却相对孱弱。②第二,专业培养的路向过于偏颇。实际英语教学中,某些专业的教师,尤其是某些理工类学科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将专业英语放在第一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英语最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的教育和提升。这些学生往往在专业英语的术语应用上有较大的成就,但是却缺乏基本的英美文化、文学、地理、自然、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日常交际过程中的局限性也就慢慢展露出来了。③第三,某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重视程度上相对欠缺。这其中既有教师自身知识学养、能力素质的问题,更多地是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之下显得无能为力,只能屈服于提高学生语法知识、单词积累等看得见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有害无益。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问卷设计上主要考量了知识掌握程度、习俗了解、对待外国人态度、交往中心理等几个因素。调查显示,在知识掌握上,选择“各种西方知识造诣颇深”的比重占到2%,“读过一些书,有一些了解”的选择占比为38%,而有超过62%的学生选择了“读过书、看过电影,但了解不深”,其余学生选择了“没读过相关领域的书籍,不是很了解”;在西方的习俗了解考查上,选择“非常了解”的比重占到15%,“不是很了解”的选择占比为45%,而有超过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其余学生选择了“不了解,但希望了解”;在对待现实中的外国人态度一题上,选择“很希望能多聊一会”的比重占到29.5%,“有压力、怕沟通”的选择占比为37.5%,而有超过9%的学生选择了“希望尽快结束”,其余学生选择了“水平有限,比较紧张”;在与外国人交往的心理调适上,选择“担心会犯错误”的选项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27%,其中,选择“性格上相对内向”的学生占比达到了25%,又有超过总人数7%的同学最终选择了“自己较为自卑”,剩下的学生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跨文化交际水平不高”。分析得出结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是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在学生急需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书籍的介绍与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的指导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自己而言,往往在无形间为自己设限,造成了过于强调语言的输入而忽略了输出的重要性,抽象性质的分析比较集中而具体的讨论则显得力不从心。
四、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提升对策
(一)强化英语国际语有效性,提升教师知识与素养
要重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国际语特点和功能,面对教学“英语国际语”的有效性问题,从语言、文化和语用等层面提供英语国际语跨越语际的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内容。一方面,要广泛借鉴相关的学术领域出现的最新最全面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间性的认知水平与层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语言的共性的讲解和研究,在英语教学的内容、目的与要求上,实现对于传统教学法的突破,不断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交际内容的认知。同时,在有条件学校,要按科学的思路建构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努力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讨、培训讲座等活动,建设具有特定领域高素质的英语教师的队伍群体。事实上,跨文化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应该也必须体现在每一门专业性质的语言技能提升课程的学习与教授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英语交际能力提升的核心素质,极大提升相关教学的有效度。
(二)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与外语语言技能培养的融合
一是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听说读写译等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交际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在日常英语课程之外广泛阅读跟英美文学相关的名著、作品、著作等,了解要进行语言交际的国家的社會背景、历史知识、文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信息化时代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幻灯片、互联网等渠道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到相关的英语交际环境,进而掌握较为全面成熟的英语交际方式与方法。通过上述五大基础技能的采用,来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中习得的知识转换成切实可行的能力,尤其是,在交际领域中能够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互动,从而让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二是通过案例分析、目的性问题设置、角色扮演等途径培养,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的心理压力,完成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最终达到在文化层面上进行相应调适与改观的结果。针对跨文化交际的现实需求,课程设置上要创新,通过学分制、选修课等具体设计,完善教学大纲,开设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求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交际活动、影视赏析、英语辩论与演讲等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置,便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多渠道提升学生复合性发展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针对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忽略英语最为基础的语言交际能力教育和提升的问题,我们要重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的国际语特点和功能,解决教学英语国际语的有效性问题;要借助信息化时代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幻灯片、互联网等渠道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到相关的英语交际环境,掌握较为全面成熟的英语交际方式与方法,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与外语语言技能培养的融合。
注释:
①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43.
②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06):71-78.
③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58.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5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44-45.
[3]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06):71-78.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