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特色学校高中语文教学中配图的有效性

2017-02-15张早慧

名师在线 2017年19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苏轼意境

张早慧

(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无锡 214000)

引 言

新课程改革革新了教学内容,同时在学生的视野中,也带入了课文配图。这些精美的配图被安插在每册书的前几页,有的让读者走近作者,有的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还有的对文本的美妙意境进行了构建。这些变化在《唐诗宋词选读》里显得尤为明显。“在诗词教材中随诗配图,令人赞赏。诗词短小精悍,插图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插图具有启发性,引人入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词作品,便于深入赏析。[1]”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配图,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从根本上去理解文本,尤其对于美术特色学校的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讲,配图在美术特色学校高中语文教育中的运用有以下方式。

一、利用配图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作为表达情感的艺术,配图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教学中精心挑选相关的配图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与文本共情。

教授文本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尝试选取与课文相关的配图,辅助教学。例如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可以通过展现一系列有关战争的配图,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我选取了一幅配图,画面展现的是一个4岁的叙利亚女孩,当摄影师举起相机时,这个内心万分害怕的孩子竟然误把相机看作武器,跪下来并举起双臂投降。图片中的这个叙利亚小女孩流露出恐惧的目光,仿佛她面对的是一把枪,实际上仅仅只是一部相机罢了。这样一幅画面,使人深受震撼,让人不由在无穷的悲愤中又夹杂着无限的同情。看到了这幅配图,即使没有身临其境,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在这样的气氛下,再去学习《流浪人,你若到巴斯》,学生情感体验就更鲜明了。另外,在学习文本时,适时展现有关作者肖像的配图,也能事半功倍。在教师眼中,她展示的是体现作者精神面貌的艺术作品,而非简单的肖像画。如必修一“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像”,画面中人物目光坚毅,昂首站立,整个欧洲社会都浓缩成他背后的虚影。不愧是一位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看了这幅肖像画再来诵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对其目标远大、矢志不渝、坚定前行的感受也会更加鲜明、深刻。

教学时,教师为了渲染情绪,还可以选取那些直接表现课文内容的配图来达到目的。比如,《兵车行》是杜甫的作品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淋漓尽致地进行了表现。因该诗是以送别一幕为开篇,所以,我选择了中央美院的王可伟的油画作品《兵车行——秦陵梦魂》作为导入配图,希望学生通过看一眼画面,就要在情感上,快速与“车辚辚,马萧萧”的配图产生共鸣,进而深刻地感受送别时,父母妻儿无尽的悲伤和绝望。配图上,烟尘遮天蔽日,战马萧萧嘶鸣,出征士兵身配弓箭,父母妻子牵衣顿足。这一切形象要素,瞬间就将战争的残酷,直观而形象地渲染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凭着自己对艺术的特有感觉,立刻从画面上体会到那一瞬间的生死离别,即使自己没有经历过,也能让人刻骨铭心。这时候,再来欣赏诗歌中对战争的描绘——“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就会发现,这一场战争,穿越时空,赋予21世纪的现代人以一段触目惊心的悲剧感,达到了共情的效果,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对战争厌恶、痛恨和反感之情。

二、利用配图促使学生体会文本的意境

理解并把握诗词意境,一向是诗词欣赏的难点。意境的欣赏更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学前,将作为“引子”的美术配图展示给学生,赋予他们比较直观的感受,再进行诵读教学,致力于表达文字本身的意境,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学时,通过融合诗情与画意,将语文与艺术进一步结合,更容易促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比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可借用翁振新的彩墨画《春江花月夜》。这幅诗意画,行云流水的书法,与张若虚潇洒飘逸的风格相近,可谓书画合璧。画作内容留一大片如圆月银盘般的空白。这轮孤月让整个画面产生一种静穆的意境,又跳跃着一种夜月下的音乐盛会的节奏旋律……一尊尊仙女在空中舞台演奏,在神态各异的乐女们的轻唇纤指的吻孔抚弦下,诗意被立体化了,渲染在画面的立体构思深邃了,丝弦妙音恰如从画面里飘荡出来……欣赏这幅画,学生比较容易感受到张若虚给大家营造的神话般美妙的境界。感受到了这一点,再来看在月光的映照下,潮水、芳甸、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以及游子等,诗歌特有的意象,勾勒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学生在接下来的诵读中,就更容易把握优美恬静的春江月夜的意境,理解诗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诗作最后要表达的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古代散文教学也同样适用此方法。苏轼的作品《赤壁赋》,选用武元直绘的《赤壁图》,作为必修二课文中选用的一幅配图。这幅图画抛开了一些细节的描写,反而更注重对氛围进行渲染、烘托。画面中,奔流不息的长江,烟波浩渺的水波,两岸陡峭的山壁,连绵险峻的山势,山顶崖岸间葱郁的树木,江中顺流而下的一叶扁舟,苏轼及诸友坐在船舱中,畅饮美酒,这幅配图将《即黄州赤鼻矶》的情景,形象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意境深远,使得学生可以脑洞大开,充分地进行联想、想象。面对这幅图,有的人说:“我似乎看到江水奔放、壮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有学生说:“苏轼之渺小,宇宙之无穷,人生之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还有的人说:“我似乎看到苏轼仰望壮阔的江水,在沉思,在感悟,脚下波浪滚滚,我好像听到苏轼在吟诵‘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感受到了苏轼受诬遭贬黄州后的豁达胸怀。”利用这一幅配图,让学生自己步入苏轼《赤壁赋》的情景,边读边悟,进而知人论世。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学生就能对意境加深体会,进而理解《赤壁赋》流传千古的原因。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在美术特色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合理地选择、使用一些配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美术班学生在专业上的优势,“因利乘便”,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结 语

一幅配图,在普通班学生眼里很平常,但却能给具有一定艺术审美鉴赏力的美术班学生,带来绝对不一样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艺术审美感受,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挖掘。请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抛开其他语文的常规手段,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合理利用配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于扬.让画意与诗情相得益彰——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插图[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2):48-49,77.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苏轼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从善如流
新时期山区特色学校创建策略探究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遴选结果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