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题式教学案例

2018-01-30马从年

名师在线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季风区位水田

马从年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1300)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和农业地域概念有了一定熟悉的基础上,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既是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对比和参照。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又与农业生产脱节,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构成本节学习的难点[1]。

二、案例题旨

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本节课围绕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这一学习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和辨认农作物,展示地理现象,切入主题;以分析案例和文本资料,探究地理成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特点;以思维拓展和联系实际,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升华。

三、案例实录

1.新课导入

以《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导入,提问:舌尖上的美味,离不开农业,视频里反映的美食主要是用什么原料制作的?你认识这些农作物吗?知道它们的生长习性和主要分布区吗?

2.探究环节

环节一:认识“我”。

过程:为促进学生对农作物的感性认识,笔者课前去农产品加工厂购买了数斤稻子、小麦、玉米、大豆,将这些农产品用托盘分装,课堂上分发给各小组,辨识托盘中的农作物。

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玉米和大豆基本都认识,但面对稻谷和麦粒,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区分。

过渡:有部分同学达到传说中的“五谷不分”境界(学生笑)。请看屏幕,让我们了解大米、小麦、玉米的“前世今生”。展示水稻、小麦、玉米植株图片以及水稻脱壳到大米,小麦、玉米加工到面粉的过程图。

环节二:走近“我”,了解“我”

(1)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及区位条件和特点。

目标1:了解水稻的主要生产环节和生长习性。

过程:PPT展示选种育苗、整地、插秧、施肥、除草除虫、灌排水、收割、干燥筛选、脱壳等环节展示水稻的主要生长环节(见图1)。

图1“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生长环境

效果:初步认识到水稻种植过程的复杂性,展现“季风水田农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和水稻好暖喜湿的习性,为下一步分析区位因素和特点作铺垫。

目标2: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过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图,小组合作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基本能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归纳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以及劳动力、饮食习惯等社会经济因素。但在分析因素过程中出现“套路化”思维,如在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中,出现“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甚至“科技发达”等词语,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上存在“死记硬背”现象,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如忽略了水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种植以及对不利因素的分析。

反思与改进:对列出的所有主要区位因素中,需要找出对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区位因素以及影响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南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河流、土壤、劳动力、种植经验、饮食习惯等,但是决定该区域农业类型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气候和劳动力,它的限制因素则是旱涝频繁和人多地少。

目标3:探究“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过程:阅读案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材料:老王,男,58岁,中国资深农民,16岁学会种水稻。目前全家六口人,三亩耕地(水田,单季稻),年产水稻2800千克左右,当中22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及饲料用粮,其余600千克拿到市场上出售。我国目前水稻平均亩产量在500千克以上。

问题设计:(1)老王从事水稻种植的年限是多少?(2)老王家的水稻亩产量是多少?(3)老王家的水稻商品率是多少?(4)老王家的人均耕地及年人均水稻产量分别是多少?

效果:本环节课堂气氛较愉悦。通过计算出的数据,学生能分析概括出:老王是“资深农民”,种植经验丰富;老王家水稻亩产量达933千克左右,单产量高;收获的水稻拿到市场出售的占比在20%左右,商品率低;老王家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年人均水稻大约在400千克左右。学生理解了“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特点及原因。

投影“老王家的水田照”、水稻灌溉图、水稻耕作方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的特点。最后以表格形式归纳呈现“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见表1),总结出“一大一小,一高三低”的记忆方法。

表1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区位因素与特点

思维拓展:结合案例分析,对我国未来季风水田农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效果:学生回答的要点主要集中在完善水利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施用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等方面鲜有提及,这也从侧面说明现在学生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对农业、农村政策等方面关注不够。

反思与改进:案例中的数据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可通过介绍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珍惜粮食、科技兴农意识,渗透地理课堂的德育功能。

(2)探究“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特点。

目标1:了解“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和分布地区。

过程:投影“小麦、玉米植株”和“世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和分布地区,了解中、外经营方式的差异,增强区域思维。

目标2:探究“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特点。

过程:阅读“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案例材料(案例材料略,可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投影展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过程”图,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结合图文资料,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

效果与反思: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农业地域类型学习方法,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各小组以表格形式(见表2)呈现探究内容,并与“季风水田农业”做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表2 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位因素与特点

思维拓展:比较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区位因素(见表3)

表3 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区位因素

问题设计:从表3中可看出,美国玉米带单产产量高于我国玉米带,分析原因有哪些?

效果与反思:检测学生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学生普遍能结合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从纬度、土壤、降水量及无霜期等区域自然因素方面比较分析,但对材料外的隐性信息,如科技、机械化水平、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却有所忽略,综合思维有待提升。

四、教学后记

当下的地理课堂需要加强和生产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走访农业生态园、尝试开展农作物种植实验,记录农作物生长过程、观察物候等,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的情感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切实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明显感受到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现在的中学生远离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比较陌生。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得地理课堂上有鲜活的灵魂,所有的自然人文要素都由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使得课堂更加鲜活灵动。然而这种方法也面临着如何确定主题,如何重新整合调整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困难,这也是主题式教学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究之处。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季风区位水田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绿水青山图——海洋季风的赞歌
户撒刀
地理区位
近世长三角南缘的水田经营与环境博弈
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