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德为根本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2017-02-15薛彩霞张义锋
薛彩霞,张义锋
(烟台蓬莱市村里集小学,山东烟台 265604)
以立德为根本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薛彩霞1,张义锋2
(烟台蓬莱市村里集小学,山东烟台 265604)
在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目标下审视我们的教育,通常容易忽视“人”而只重“才”。中华文化和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做人”的传统。作为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应该先育人后育才。
立德;全面发展;家校联手;细节培养
引 言
农村学校中,面对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学生向城市聚集的现状,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学校做起,培育学生良好的品格更成为当务之急。
一、家校联手,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教育首先面临的任务。农村家庭劳动繁重,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习惯的养成。“没有比让母亲和父亲学会如何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因而达成家校联手的效应,才是形成学生好习惯的重要保证。
有位家长跟我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橡皮丢了,再买一块;书包乱了,家长整理;书写不好,下次再改……教育孩子的这种基调一经产生,“周末作业不完成、错误题目不整理、物品摆放没规矩”,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就会频频出现,无形中暴露出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使家校两个方面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达成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列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表。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及学生发展年龄段中的不同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我们在与家长相互沟通的基础上,在家、校、生三方明确习惯养成对人生的意义,从整理文具、个人卫生、遵守时间、遵从集体四大方面列出了学生小学阶段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共计36条,描述要求,设计评价,让学生懂得习惯养成的内容、标准及评价方法,从认识上重视习惯养成这一人生成长的内容。
二是找出家校训练结合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事情,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坚持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为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在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家委会成员的带动作用、运用微信群、QQ群、家访等方式让家长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课程资源,全体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针对阶段习惯养成目标,家长在家庭中培训、检查,老师在学校中巩固和提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校联手,让学校与家庭共同创设出适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课程,用课程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和行动起来,形成一生受用的好习惯。
二、细节做起,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仪
“礼之用,和为贵。”2500多年前,孔子以“礼”教作为君子“六艺”教育内容之一,而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乡村是运用宗族之礼养育子民,使民众具备基本礼仪。但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一些常用的礼节正在消失,甚至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秩序。“学校德育实质更等同于礼仪教育,其包括学生礼仪素养、礼仪行为和礼仪实践。”因而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形成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以礼规行,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的重要方法。
一是抓住关键期。小学是文明礼仪形成的重要阶段,一年级更是一个关键时期。孩子小,习惯养成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所有要求要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步看表现,一次一次做强调。就拿简单的见面问好这一行为来说吧,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自身示范或找高年级学生示范,然后就是检查落实。开始每天检查,一段时间后一周检查一次,直到固化成为学生的文明行为。
二是抓紧成长期。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过程中会有反复期,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抓紧在学生的成长期里通过反复训练,使文明行为成为常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教师示范,每一位老师一定要做文明礼仪的示范者,行为世范,教师用自己良好的教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使学生处在文明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优生带头,培养文明礼仪方面表面优秀的学生,让其成为学生的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示范并督促其他同学,让学生在这样的带动下同化自己。整体推进,进行文明礼仪的全方位与全时空检查,不仅在学校里处处文明,还发展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在家庭与社会中时时督促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
知礼、懂礼、用礼,学生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成为其向着更好的方向成长自己的基础。
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感恩之心
“感恩”是舶来词,《牛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能够“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是一个人融入人群、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一是在情感上——知恩。感恩教育如果只从“感”字抓起,不能够唤起孩子们的真心,甚至使他们做得被动,做得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在“知”字上做研究,才是感恩教育应该有的起始点。让孩子们去研究“粮食从哪里来”,了解从一粒种子筛选开始的播种、间苗、施肥、浇水、收获的过程,以及晒干、储存、粉碎、运输的过程,一直到进入人嘴之前的加工的过程,了解每一道工序上是谁在付出,从而知道感激为我们做这一切的人们。从这样的生活的单一方面了解到对“衣、食、住、行”条件来源的全面了解,明确国家、社会、他人给予我们的恩情。让孩子们记录“妈妈的一天”,从清晨的忙碌记到夜晚的操劳。孩子们列出的是妈妈一天密密麻麻的劳动清单,感受的是妈妈家里家外劳动中的极度疲惫,对妈妈的爱心、回报妈妈的感恩行动也就自然而出,不需说教、不需要求。就是从这样一个个细小的观察、研究、记录、了解中,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被自然唤醒,感恩行动也自然进行,因而感恩教育也进入到了第二个层面。
二是在行动上——感恩。行动出于自然。在“知恩”的基础上,“感恩”的行动才会自然开展,孩子们才会在行动的过程中表露真心。而这种自然的行动需要环境的支撑,需要真实的体验。为保证感恩教育的效果,我们从思想、规范、习惯、心理方面研究学生道德的成因,从课堂、实践、活动、体验、感悟等方面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从学校、班级、家庭、学生等方面思考感恩教育的模式,从父母、老师、亲朋、自然、社会、他人等多层面、多角度分析感恩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学校感恩教育的三条教育渠道:渗透性渠道,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体验性渠道,在各项活动中体验;社会性渠道,在各种节日中体验。“我为老师做贺卡”“地球1小时活动我参与”“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家乡添一棵树苗”……系列活动开展起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切体验,懂得他人、自然与社会,懂得用自己的行为去回报他人的付出。
一系列的活动做到了严密计划和周密实施相结合,实践行动和文本成果相结合,让学生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感恩的心、感恩的行。
结 语
向着核心素养的目标前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实实在在地从培育学生良好习惯、文明礼仪、感恩之心开始,为学生成人、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43.
[2] 唐明开.浅谈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J].和谐教育研究,2015(01).
1.薛彩霞,1968年9月出生,女,山东蓬莱人,现任蓬莱市村里集小学副校长,曾获得烟台市“教学先进个人”“蓬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蓬莱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级教师。
2.张义锋,1969年1月出生,男,山东蓬莱人,现就任于蓬莱市村里集小学,曾获得“蓬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蓬莱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蓬莱市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