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画教学Yes or No
——绘画活动中的范画何去何从

2017-02-15蔡丽萍

名师在线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范画太阳绘画

蔡丽萍

(常熟市元和小学幼儿园,江苏常熟 215500)

范画教学Yes or No
——绘画活动中的范画何去何从

蔡丽萍

(常熟市元和小学幼儿园,江苏常熟 2155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那如何组织幼儿绘画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三点思考:一是改变评价标准,二是重视情感体验,三是引领幼儿观察。

改变;评价标准;重视;情感体验;学会观察

引 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出,在艺术领域美术活动中,其核心价值理念在于提高幼儿的表达与创造,通过孩子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成人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针对幼儿完成的作品,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判。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指南》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作为一线教师,笔者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改变评价标准

曾看过《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讲述了自己五岁的孩子进美国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绘画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自由的天地,家长一律不得留在教室。于是乎,作者的孩子才去了不到五次就开始叫唤,不想去啦。理由是:“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哇,好哇’!好什么好!旁边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后来,作者通过实际观察,发现孩子说的确实是实情,美国的孩子画画,连基本的坐姿都没有,可以站着、坐着、跪着、趴着画画,其作品更是不敢恭维: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后来,作者接触美国孩子多了,才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

而日常的绘画活动中,教师们不也常听到孩子们在完成作品后会问这么一句:“老师,我画得像不像啊?”为什么画完画后都要问“像不像”?孩子所问的“像”到底又指什么?“像不像”,是指“复印”得如何?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此模式的训练,那么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于是会发现孩子们呈现的作品,依葫芦画瓢,缺乏自主创造,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不厌其烦地要求老师给孩子的每幅作品上批一个等级,她的理由是:如果老师不批等级,则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班级中绘画的水平如何。这曾经也让笔者困惑了很久,在笔者的观点中,孩子的作品实在是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好坏的,如果孩子的想象力足够丰富,就算线画得不直,颜色涂得不够均匀,那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反之,如果没有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就算技巧掌握得再好,也是毫无生机的作品,至少无法称之为优秀。如小班美术活动《太阳》,有孩子把太阳画成了黑色。如果以成人的视角来评价,那这幅作品显然不符合要求,但孩子却会用不同的想法解释:“这是晚上的太阳。”有想象力的孩子!他是用“心”在画画,正是在“心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所以,我们在评价孩子作品时,“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肯定幼儿作品的基础上,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因为想象力、创造力才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精髓。

二、重视情感体验

很多老师看到“不宜提供范画”这六个字时,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连基本的技能都没有掌握,怎样引导幼儿自由表现呢?其实,幼儿学绘画,不可能都成为小画家,而是为了培养绘画的兴趣,通过绘画促进认知、情感的发展。众所周知,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绘画如果采用固定模式,则是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记得大班美术活动《秋色》,孩子们欣赏了秋天的多幅美景后,却画上了吊床、小动物、秋虫、帐篷……有的画上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正在看书、野餐、玩耍的情形……这不就是一幅温馨、和谐、浪漫而唯美的秋色图吗?又如:中班美术《桃树下的小白兔》,笔者以幼儿耳熟能详的绘本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为线索,创设情境:小白兔好想再拥有一棵大桃树。避免了“为画而画”的传统美术,赋予了画桃花爱的情感,孩子们创作的每一片花瓣儿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孩子们在引人入胜的情境中尽情地体验玩色的乐趣,绽放桃花的美丽,为朋友们送去真挚的祝福!孩子们在故事欣赏中感知了美,在创作桃树中体验了美,在帮助朋友中分享了美,这不正是美术教育最终追求的价值所在吗?

其实,幼儿作画纯属其天性表现,他们喜欢把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将心理期待与直接观察巧妙地融为一体借物像以表达心像,反映自己率直的感情。

三、引领幼儿观察

不给孩子范画,那该如何组织绘画活动?杨景芝教授认为:每个孩子只要会拿笔,就会画,而且孩子的绘画能力与技法并无太大关系,主要随着智力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提高。孩子一出生,就与父母、祖辈等熟悉的人建立了最亲密的联系,熟悉的人成为孩子生命之初对世界最深刻的印象。刚入园的小班孩子,以前也没学过绘画,他们却都会画人,一个大大的圆形是脑袋,加上四根小棍一样细细的线条就是手和脚,我们称之为蝌蚪人。人物形象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可孩子们没学也会?究其原因是因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是孩子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特别是奶奶,小班孩子笔下的奶奶寥寥几笔却格外传神、生动:我和奶奶捡豆豆,奶奶戴着老花镜。两个没闭合的小圆 就勾勒出了戴老花镜奶奶的形象,可谓自然天成、高度抽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人物的刻画也越发细腻,除了人的基本结构特征外,还有细节描绘,关注发型、衣服上的装饰,脖子上的配饰等,到了大班,除了人的结构都很完整和细节外,还能表现人物的动态,表现生活情景,真所谓是童真灵动,创意飞扬。这些表现都说明孩子的绘画能力提高了。所以,老师要相信孩子能画。在此基础上,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观察,要引导孩子先整体观察再局部观察,如在开展美术活动《线描画——太阳》时,笔者先引导幼儿观察、讲述太阳的基本特征,然后进行讨论:太阳的光芒可以用哪些线条表现,这些线条表现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想画太阳公公、太阳婆婆还是太阳姐姐?孩子们经过观察、讨论,了解了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太阳的不同特征和给人的不同感受。因为没有提供范例,全班30多名孩子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有太阳姐姐、太阳公公……有的在笑、有的皱眉……光芒也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太阳扎起了小辫子,有的太阳戴上了黑框眼镜,形态各异,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充满了童趣。

绘画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是孩子用心灵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这颗种子的发芽生长需要适宜的条件,需要成人给予机会。作为幼教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 朱文霞.摆脱范画桎梏,幼儿绘画活动新策略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87.

[2] 郭晓旴,童彦. 谈幼儿绘画教学中的范画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13,(01):33-35.

蔡丽萍,1968年出生,女,江苏常熟,现任元和小学幼儿园园长,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范画太阳绘画
如何巧妙运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画指导教学
合理运用的适时而止和适可而止
太阳几点睡觉
美术课堂中范画教学浅探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用范画引领儿童走进审美的世界
寂静的太阳镇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