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与幼儿数学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研究
2017-02-15万晓梅
万晓梅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江苏如皋 226533)
引言
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民间游戏因素,可以更好地让幼儿园的教育理想植根于幼儿的生活当中。从数学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从识数开始的数学意识建立到其他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参与。
一、在民间游戏中凸显数学活动
很多民间游戏其实是蕴藏着数学因素的,在以游戏为主要体现形式的背景下,这些数学因素是容易为其他因素所隐藏的,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培育幼儿数学素养的作用,对于这一类游戏,需要将其中的数学活动凸显出来。还有另一类民间游戏,其中的数学因素可能不明显或者不存在,但由于游戏形式或内容为幼儿所喜欢,在这类游戏中加入数学活动,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为了培养幼儿的数学估算能力,我们借助于“放风筝”的民间游戏,首先在操场上跟幼儿一起放飞风筝,他们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的。待到幼儿的兴奋过后,在风筝越飞越高的过程中,告诉幼儿“风筝飞到一层楼那么高啦”“风筝飞到三层楼那么高啦”“风筝都飞这么高了,现在大概有几层楼高呢”?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幼儿的注意力就会随着风筝上升的高度而思考,此时幼儿思维当中是比较的思维——将风筝的实际高度与楼房的高度进行比较。只要比较在进行,那么幼儿的估算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如此,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又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比较能力、估算能力,笔者以为这种方式能够让民间游戏中的数学素养培育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1]。
在无数学因素的民间游戏中,教师可以从兴趣延伸的角度出发,譬如推铁环(轮胎)的游戏中,可以在铁环上系一根红线,让幼儿在推的过程中“数”红线经过自己眼前的次数,从而让幼儿的“识数”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数学活动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很多时候由于数学味道过浓,而使活动趣味被冲淡,因而会影响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将民间游戏渗透其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
比如,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熟悉10以内的数,笔者设计了“我是你的数字朋友”的数学活动,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让幼儿判断10以内的数的相邻数,来培养幼儿数感。在最初几次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尽管活动之前准备了不少道具,如用来表示数的不同颜色或形状的卡片,但在活动中幼儿还是表现出一定的排斥。后来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在活动中缺少了兴趣这一关键因素,于是考虑将游戏的思路引入到数学活动中。
具体实施时,笔者借鉴了“丢手绢”这一传统的民间游戏的思路,让9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充当数学活动的主要人物,每个幼儿手上举一个1~9的数字牌。在活动中,笔者先让任意两个幼儿出列(也可以由幼儿自己确定),然后按左小右大的顺序并排站立,让小组内其他幼儿藏起自己的数字牌,并让其他幼儿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出来,亮明数字牌,判断应该站在刚才两个幼儿的哪一侧。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每出现一个数字,都需要幼儿去判断其与已有数字的关系,并将该数字(幼儿)放到正确的位置。这个活动中,由于有了幼儿的身体活动,因而幼儿的参与度非常高,同时借鉴了“丢手绢”游戏中的些许思路,让数学活动具有了游戏的意味,进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的思路,关键在于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并以民间游戏的趣味性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民间游戏与数学活动共依存
很显然的是,民间游戏与数学活动是共存于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的,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也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来。
游戏与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民间游戏的要素在无形当中影响着幼儿的生活与成长,数学活动因其目的明确、步骤简明,而对幼儿的数学素养有质的影响。民间游戏原本就有教育孩子成长的初衷,其中也普遍存在着数学因子,因此民间游戏与数学活动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
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重视民间游戏与数学活动的联系,并努力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让幼儿的游戏行为更具数学的理性之光,进而培育幼儿的数学素养。而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施力点之一,就是努力发掘民间游戏中的数学因子,促进数学活动游戏化。
[1] 赵美娇.基于生活化和游戏化的幼儿数学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2016,(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