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2-15陈瑜
陈 瑜
“变式训练”指教师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情境,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运用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从本质看问题,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一题多问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有多种情况产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去解决这些未知结论。这个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变通性,每个学生可能思考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思考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变通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年、月、日》之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今年,林老师要生二胎,按规定她可以请三个月分娩假,请大家帮林老师算一算,她一共请了多少天?连续三个月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①今年2017年不是闰年,二月是28天,若是一月、二月、三月则是31+28+31;②二月、三月、四月则为28+31+30;③三月、四月、五月则为 31+30+31;④四月、五月、六月则为30+31+30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含义的不同角度理解,从不同的连续三个月提出问题。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课时,教师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你会联想到什么问题?
生1: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生2: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3: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4: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
通过一题多问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
在新知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题多解表现为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由此产生不同的方法。因此,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原本枯燥的数学习题变得更加灵动而有趣。
思维的流畅度主要是指思维发散的量,这个量的多少是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知识越丰富,观察、分析、归纳、联想、类比的领域越宽广,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产生的机会也就越多。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解题途径去寻找不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度。虽然用的是同样的一道题,却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失为教材习题资源开发的途径之一。
如:小敏看一本故事书,5天看了30页,还剩120页,小敏看这本书一共要多少天?
学生很快做出了这道题。第一种解法:30÷5=6(页),120÷6=20(天),5+20=25(天)。第二种解法:120÷30=4,4×5=20(天),5+20=25(天)。第三种解法:120+30=150(页),30÷5=6(页),150÷6=25(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学生想法有:先求出加工全部齿轮的天数,再求还要加工的天数。
先用分率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先求出余下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先把加工完成这批齿轮的总天数看作“1”,用量率对应求出加工完这批齿轮的总天数,再求加工余下齿轮所需的天数。
先求出完成这批齿轮需要的总天数,再求出加工余下齿轮的天数等。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一题多变,通过条件的变化、问题的变化,让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题目多变。
让学生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如:三年级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三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改变条件,题目改为:三年级有男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5人,三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也可以改变问题,改为“三年级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等,通过这样训练,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2.策略多样。
由于有的问题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它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索、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逆向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用三步计算解决问题”之后,可设计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道作业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方案,得出不同结论,最后教师就学生的答案提问:“哪种租船方式是最省钱的?”从而深化训练蕴涵。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练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资源充分开发了出来。
总之,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造。将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