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学习方式多样起来

2017-02-15潘小福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构意义数学

潘小福(特级教师)

笔者曾经听了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吨的认识》。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吨”的意义,课前就在学生座位的两周空地上准备了足够多的20千克重的袋装大米、10升重的桶装纯净水以及100千克重的袋装水泥。教学时,让学生分别掂一掂,体会一下分别有多重,然后再推算一下1吨有这样的几袋或几桶。其中,还有这样的环节——通过“大力士”搬不动大米的失败画面来让学生感悟1吨很重。

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感受到课前准备的精心,因此,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赞誉。但细想起来,笔者觉得这节课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一,学生都是依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提供相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建构吨的意义,不利于学生自主建构,也容易忘记。

第二,吨的意义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千克、克的认识,不能通过掂一掂的方式直接感知,而要运用数学的方式,通过推算、经验的累积等方法,间接感知。

第三,以“大力士”一人的失败来换得大家的“1吨很重”的感悟,不合情理,学生体验也不到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执教者选择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我们对数学课堂的形态形成了固定的认知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之下,在40分钟的固定空间里,运用教师统一提供的材料进行学习。

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一下课堂教学方式。既然吨的意义的感知是极具个性化的,那么,就可以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用数学的方式去体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吨”的意义。

于是,《吨的认识》一课教学可以作这样的尝试:先是15分钟的“小课”:设计吨的认识的体验方案,结合千米的认识、1亿有多大的学习经验,设计出间接感悟1吨有多重的方法。接着是1~2周的自主体验,可以个人,也可组成小组,通过照片、视频、日记、绘图、数据、表格等多样化的手段记录下学习过程,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借用互联网进行及时的分享交流。体验结束后,每人写一份“1吨有多重”的学习报告。最后,组织1小时的“大课”,汇报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成果。

其实,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还可以有很多,例如,实验的方式、游戏的方式、魔术的方式、实践的方式……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依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创新数学学习的方式,丰富课堂的形态。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更加活泼,小学数学教学也能更好地走向学科育人。

猜你喜欢

建构意义数学
一件有意义的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