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情对话,创设精彩课堂

2017-02-15田正权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5期
关键词:萧伯纳霍金小姑娘

田正权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然而当前不少课堂虽有对话,但更多的是单向互动,教师直接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认真听讲”则是学生课堂主要的学习任务。本文笔者结合实际,重点就如何进行有效对话,生成精彩课堂进行浅析。

一、重视信息差,推促展开对话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为例,多媒体呈现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的照片。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理解。

生:医生认为他只能活2年,结果他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过程充满了神奇色彩。

师:现在我们再来理解一下课文里提到的“科学巨人”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说明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很高。

师:你说得不错。霍金的身材瘦小且瘫痪,这与巨人根本就对不上号,甚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我们再找一找,文本中还有哪些词语表明了霍金具有传奇色彩?

生:我认为是“只能”与“一直”,这两个词语对比非常强烈。医生站在医学角度断定他只能活两年,但他却一直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生:“他的身体一点也没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霍金承受病痛的巨大折磨,还拥有这样的成就,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对于学生来说,课文是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可以从中学到知识,感悟到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借鉴表达方式。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只重视整体感知,忽略细节,而学生自然也将精力投入到课文的情节或信息上,对于一些关键词语推敲得也不够。因此,教师要践行语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语句或段落进行品析,既而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表达的精妙之处。如果教师重视信息差,学生的好奇、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即使面对同一个读本,也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换一种话说,就是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个性化解读。过去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讲解、直接灌输教学内容,这种方法固然有效,但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接触概括性表述,然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科学巨人”与“霍金身材并不高大”进行对比,让学生品析“只能”与“一直”,既而从中感悟出传奇色彩。

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既而提升阅读能力。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平时缺乏信息差意识,对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差不够重视,或是根本没发现文本中所存在的信息差,认为很简单的道理不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自然不会对文本产生深刻理解,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呵护童言稚语,保证对话畅通

以《萧伯纳和小姑娘》一课为例:

师:课文的结尾,萧伯纳认为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说从小姑娘的话中认识到做人不能自高自大。你认为小姑娘可以做萧伯纳的老师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一方面是因为小姑娘不了解萧伯纳的厉害,另一方面如果真的做了萧伯纳的老师,那也说明小姑娘自己就有点自高自大。

因此,人的德性均可用“气”来加以说明,如刘宗周说:“意者,心之中气;志者,心之根气。”[1](8册,P940)延续刘宗周之说,黄宗羲提出了良知即平旦之气的观点: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认为小姑娘也可以做萧伯纳的老师,至少在为人处世方面。

师:是的,一语点醒梦中人。小姑娘无意中的话,让萧伯纳陡然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对此,他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这一点来看,真正能做萧伯纳老师的其实并不是小姑娘,而是——

生:是他自己。

师:对!是他自己,其实这是他的一次自我教育。生活中到处是学问,萧伯纳以小姑娘为镜子,找出了自己的弱点。你们呢,在生活中进行对照反思,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风雨中,小草让我学到了坚强,可以说小草也是我的老师。

生:有一次,我钢笔没水了,同桌借给我一支,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师:是的,其实“老师”的概念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专门教育人的老师,还包括给你启发的人与事,都可以称之为——

生:老师。

生:老师。

从年龄来看,课文里的小姑娘与学生大致相仿,虽然课文里说小姑娘是萧伯纳的老师,但学生大多报以怀疑,毕竟他们对于老师一词的认识还有点局限,或没有意识到老师的真正含义。但是案例中教师没有急于解释,更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顺着学生思路,引出萧伯纳的自我教育,接着从人延伸到事,等等,目的在于拓展“老师”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只要给人启发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老师。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意见,还丰富了他们的认识,生成了精彩课堂。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还不能接受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上,学生的想法往往得不到重视。这样的课堂虽然有效,却不是生本课堂,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最终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得不偿失。因而搭建生本课堂,前提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童言稚语,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他们表达的缘由,既而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真正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语文,这样才能让对话畅通无阻,才能让课堂不断放飞精彩。

三、肯定与鼓励,生成对话精彩

其实,对于生本课堂来说,除了尊重,还需要及时肯定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来说,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活跃。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认识到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但又平易近人、真诚恳切时,教师曾分别用不同的语气诵读,让学生体验感悟,既而让他们讨论:“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詹天佑?你们能否读出来?”由于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都举起小手,抢先回答。一时间,课堂里书声琅琅,而教师对他们的朗读情况及时提出建议或鼓励,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自然课堂气氛也越来越融洽,渐入高潮。

再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对于这句“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对此笔者没有进行空洞的讲解,而是通过设计填空,让学生自己感悟。其问题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总比______。”“先把______,以后______。”“与其______,不如______。”因为给予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自然他们的回答也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而我并没有否定他们的回答,而是肯定、赞赏他们的想法,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这样,原来胆大的学生发言更加活跃起来,胆小的学生在气氛的带动下也逐渐活跃起来,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在思维发散中,一步步走进文本,不仅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表达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具有新时代、新理念,从尊重生命出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不吝惜自己的肯定与赞赏。这样我们的课堂对话才会持续,才会提升质量,而学生的思维才会在对话中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萧伯纳霍金小姑娘
采茶小姑娘
春天的小姑娘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萧伯纳与小女孩
《霍金》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采蘑菇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