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英国植物学家的非法旅行
——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与1840年代的中国

2017-02-15龙成鹏

今日民族 2017年1期
关键词:茶乡英国人茶叶

□ 文・图 / 龙成鹏

一个英国植物学家的非法旅行
——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与1840年代的中国

□ 文・图 / 龙成鹏

古人城门关了之后,怎么办

民国以前,中国几乎每座城(最小是县城),都有城门。城门就像现在某些单位的宿舍一样,定时开关。看影视剧,经常对关城门有恐惧。因为城门一关,犯罪分子就跑不掉了,而犯罪分子,在影视剧里,还通常是“好人”。

看《两访中国茶乡》,才知道古代城门开关有一套“潜规则”。每天晚上,到点就关,这是制度,但制度之外,还有其他办法。比如,上海的城门,天一黑就关,关了之后,要想再进出,就得掏钱。掏钱的通常是打头的一个,所以,为了省钱,常常一堆人跟着一个人。在福州,进出城的方式更奇葩。有一个看门的人,专门搭一个楼梯在城墙上,然后人们就像“蜂窝里的蜜蜂一样”从城墙的射击孔穿过。而门卫就守着楼梯数钱。当福琼这个“洋大人”也从这个洞里爬的时候,门卫当时就震惊了。

舟山:一个短暂的殖民地被遗忘的历史

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舟山,是一个普通的海岛,并无特别的故事。但《两访中国茶乡》里,我们看到另一个舟山,一个被遗忘的舟山。

福琼第一次来中国是1843年,正好是《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但今天的人们想不到的是,条约签订之后,英国军队并没有退出舟山,而是继续军事占领,直到1846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几年,舟山这个群岛上,不到5平方公里的定海小城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军队的占领,让岛上的商业迅速繁荣,从牛肉摊到英式烘烤面包的商店,再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色物品古玩店,陆续出现,一派旅游小镇的氛围。这种殖民地文化还体现在商店的英文招牌上。那些请英国人写的中国商人开的商店的招牌,有“DOMINE DOBBS,杂货铺”、“STUL TZ,裁缝,来自伦敦”、“BUCKMASTER,海、陆军指定裁缝”等等。福琼说,很多店铺,都写着“女王”陛下御用等字样。

从1840年7月被占领,到1843年福琼来访,短短3年间,舟山的一些商人就迅速接纳英国文化,这种变化,是关于鸦片战争的宏大叙事,所想象不到的。

舟山有这种令英国人舒适的氛围,难怪福琼严肃地认为,当初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上要求,割让香港是一个错误,如果可以重来,福琼希望的是舟山。了解香港当时环境的人,应该能够理解这个观点。那时候的香港,贫瘠、荒凉,而且疾病横行。

老外,在中国的待遇

《两访中国茶乡》里有很多段子,是关于福琼进入中国内陆时,跟当地人的交往。比如,跟官员见面时,官员开口就问“贵庚”,这种唐突,我们今天比较容易有“了解之同情”。

跟民众打交道,情节更丰富。“洋鬼子”进村,有时候是要被阻拦的。村民远远地就喊福琼,回到他的船上。但福琼经验老到,说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厚着脸皮”。等走到村民中间,“几分钟内,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孩子们帮着四处找植物标本,老人则给他递烟杆。

进村往往动静都不小。小孩子会到处传递消息,最后“全村所有能走动的,包括猪啊,狗啊,都出来了,为的是看看我这个‘伙计’”。数百人来围观,人们发现,他没有辫子,他吃饭的样子和村里人一样。福琼也知道辫子意味着什么,所以,也会跟当地人开开玩笑。“把你的辫子剪了,给我戴戴”诸如此类的话,让福

跟村民的互动,除了语言,还经常要动手动脚,这种“亲密”得过分的行为,相当有趣。有一次在厦门,福琼进了村子。天热,村民男女老幼在大榕树下乘凉。看到福琼,大人小孩都聚拢过来,既好奇又多少有点害怕。“有人开始摸我的衣服,有人翻看我的口袋,另外几个人则查看我采来的标本”。检查之后,村民们得出结论,“我是个行医的人”。接着,就是请福琼帮忙看病。

一个“中国制造”的衰落

“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瞬间为茶停歇。”

这句流行于英国18世纪的谚语,描述的是茶叶对英国国民生活的影响。下午四点,就是雷打不动的“下午茶”时间了。

茶叶,原产于中国,17世纪传入英国,18世纪中期,英国人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茶叶已经从上而下,普及到产业工人群体,成为他们艰难生活的提神饮料,间接为工业革命作出贡献。

此时,英国的茶叶,由中国提供,中国一半的茶叶卖给了英国。

中国为英国人制造如此令人愉快的饮品,按理,英国人是要表示感谢的。但事实上不是。就像今天某些美国人对“中国制造”怀有敌意一样,英国人在饱尝了茶叶带来的贸易逆差之后,对于中国的贸易,采取了下三滥的措施。

把产自印度的鸦片,销往中国,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还不止这些。英国人为了摆脱中国的茶叶垄断,开始用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在殖民地印度西北部靠近云南的阿萨姆,开辟茶园,把中国的茶叶种植和熟练的茶叶工人,请到那里,开始了英国人自己做茶的尝试。

英国人的尝试很成功。现在世界上中国之外的茶叶产区,无论是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还是非洲的肯尼亚,都是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都受惠于英国抵制“中国制造”,搞山寨茶园这个重大策略。

剽窃中国的茶叶技术,并不只有英国人。很早就把澳门据为己有的葡萄牙人,就曾经在他的殖民地巴西种茶,甚至也请了中国制茶工人(见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访华使团医官克拉克・阿裨尔《中国旅行记》第17页)。

但产业化成功的,似乎就只有英国。而最早把茶叶技术钻研透彻,并且成功把茶种和茶艺工人带到英国殖民地的,是一位叫罗伯特・福琼的植物猎人。1851年,印度阿萨姆800亩的茶园,种下了福琼带回来的12838株茶树幼苗,以及若干株从安徽徽州绿茶产区和福建武夷山红茶产区偷挖来的茶树。

一个“坏人”和一本好书

罗伯特・福琼,在过去中国的一些书里面,可谓臭名昭著。这原因不难理解,他像间谍一样,把中国一度视为国家机密的茶叶技术带走,并且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尽管福琼在中国有些恶名,但人们对他做的事以及在中国的具体经历,其实谈不上了解,因为此前,关于福琼的书或者他的个人著作,极少被引进。

实际上,福琼不仅是一个植物猎人,也是一个优秀的旅行作家。我们这里介绍的书——《两访中国茶乡》,就是福琼的作品,讲述了他1843年和1848年两次在中国口岸城市的植物探险和旅行。(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除香港被割让外,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也被迫开放,英国政府在这些口岸,建立了领事馆,英国人可以在有限的区域内自由经商和游历。)

值得一提的是,福琼是一个对异域文化十分敏感的作家,他的游记《两访中国茶乡》的内容,并不单单涉及中国的植物或者茶叶技术。福琼在书中着墨最多的是他跟中国人的交往,以及他对中国人从习俗到心理,从群体性到个性的感受与感悟。这些内容,被福琼巧妙地安排到大大小小的故事和精彩纷呈的经历里,让150年后我们阅读时,仍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穿越回晚清,与那些留着长辫子穿着长衫作揖打躬的先辈们对视。

《两访中国茶乡》一书,不仅记录了150年前的中国人的日常场景,也记录了中国人见到“怪物”——外国人时的种种非凡体验。罗伯特・福琼,用大量篇幅讲述了他出现在乡村、衙门时引起的骚动。

《两访中国茶乡》不仅有关于福琼看到的中国,也有关于福琼看到的中国人眼中的他。福琼很幽默地把自己也变成一个观看、研究的对象,为我们了解150年前中国的世界观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为中西文化的接触与碰撞提供了可供今天继续反思的珍贵材料。

正因为这些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两访中国茶乡》被收入著名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最终于2016年3月翻译出版。

福琼的非法旅行

《两访中国茶乡》全书35万字,分上下两篇,分别讲述两次中国之旅。第一篇叙述的是1843年至1845年间福琼的第一次中国之旅。

这一次旅行,福琼是受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委派,在中国寻找各种英国所没有的植物,茶叶并不是唯一目的,不过为了破解茶叶的秘密,福琼一度深入宁波周边的绿茶产区。浙江宁波,古称明州,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茶叶贸易的重要起点。福琼到访时,打听到宁波的绿茶,主要产自一个寺庙——天童寺。于是,1844年,福琼一路乘船、坐轿抵达天童寺。

第一次中国之行,福琼在茶叶方面的探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弄明白了一个道理:红茶和绿茶的区别,并不是茶树品种,而是制茶工艺。

长期以来,英国知识界一直认为中国卖给他们的红茶和绿茶,是因为茶树不同。但在浙江宁波的绿茶产区考察后,福琼进而到福建福州去考察。在福州,福琼突破当地官员的禁制,在福州的山区找到茶园,得到一株活的茶树。拿回去与浙江的绿茶比较,“我发现它与绿茶茶树完全相同”。

这个初步的推断,福琼后来一直小心地求证。他后来不断深入更著名的绿茶和红茶产区,比较不同茶区、不同品种的茶树的异同。

对茶叶情报的刺探,福琼的第二次中国之行,似乎更为关键。1848年福琼第二次到中国,这次他是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作,其工作的目标,就是把茶叶引种到印度。

为完成这一目标,福琼进一步突破当时中英两国的条约限制,深入到五个通商口岸之外地区。根据中国政府规定,英国人只能在口岸城市活动,如果要去内陆,必须在24小时内赶回。比如,在上海,政府规定,洋人活动范围西边不能超过龙华寺塔(上海老县城西门附近)。

但进入中国之后,福琼就多次越过这个疆界,深入口岸附近的乡村。另外,在各口岸之间往返,清政府也规定,某些线路禁止通行。但福琼都置这些规定不顾,通过收买、乔装改扮(穿中国衣服,戴假辫子)等手段深入内陆,最后抵达安徽的徽州、福建的武夷山等茶区。

《两访中国茶乡》第二篇主要内容就是关于进入徽州(今黄山市)的松萝山和武夷山(崇安县)的旅行。

从阅读的角度,这是一本为英国人探索中国内陆而写的行动手册,福琼用自身的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跟中国人打交道的种种应对策略。这里面,包括跟中国的官府打交道,也包括跟城市的管理者打交道,当然还有各地的贩夫走卒。

在戴着假辫子行走去探访内陆的过程中,福琼的身份好几次险些被识破。而为了避免太过惊世骇俗,福琼谎称自己是“长城以外某个遥远国家的一位老爷”。在福建崇安,他因这种虚构的身份,夜宵时还被款待了一只鸡。

福琼先后四次到中国旅行,前两次的行程已收录在《两访中国茶乡》中。他的足迹,主要在香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的沿海或者部分内陆。这些地方,都在长江下游,以及珠三角。不过,在福琼的书里面,它们也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广东以及产红茶的福建,是福琼眼中的南方中国,而江浙(含上海)、安徽等地,则是北方中国。

这个说法,跟我们今天,大相径庭,但也说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长江以南区域。而这种局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打破了,那以后,中国的通商口岸,进一步延伸到长江以北。等到云南发生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之后,中国的大门,又进一步延伸到长江中上游以及中国西部广袤的内陆。

这个历史进程,跟英国人的植物学探险密切相关。福琼茶山之旅的20多年后,他的学生一辈开始了对中国西部植物王国做进一步探索。那时候,那些后继者所面临的会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政治和文化情景。

有些许遗憾的是,福琼在《两访中国茶乡》中表现出的那种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经历在文字上的驾驭能力,那些见识,没有得到继承。在中国采集植物,变成了更加专门化的学问。成为有价值的中国社会记录者,不再是植物猎人的分内之事。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茶乡英国人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牛采茶叶》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请到布依茶乡来
余海燕:茶乡飞出的“领头雁”
茶乡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湖北茶乡全面开采新茶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