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手艺之美沐晓熔镜头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

2017-02-15沐晓熔

今日民族 2017年1期
关键词:建水竹编傣族

□ 文・图 / 沐晓熔

留住手艺之美沐晓熔镜头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

□ 文・图 / 沐晓熔

沐晓熔,生于云南会泽,自幼学习绘画,深受斑铜工艺和会馆文化影响。2010年至今,就职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系,同时也是云南摄影家协会会员、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民族画院陶艺委员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以影像艺术为主的综合媒介艺术创作,影像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展览奖项。

编者按:这期印像栏目,刊登的是青年摄影艺术家沐晓熔先生记录云南民间手工艺的摄影作品。2016年,为完成国家艺术基金的创作项目,沐晓熔对云南特色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摄影考察。一年多的时间,他深入了20个少数民族地区,拍摄了陶艺、编织、金属工艺、图腾工艺等不同类型的云南民间手工艺。在数千张照片中,沐晓熔精选出112幅作品,以展现云南民间手工艺的丰富性与艺术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沐晓熔的拍摄方式,不是记录工序和工艺,而是塑造手工艺之美,以唤起照片的读者对民间手工艺的热爱。所以,不难理解,他拍摄的民间手工艺,被列入了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书画创作项目(摄影)。

傣族竹编

这是德宏州傣族的竹编,编织的是生产生活用具。竹编在云南比较普遍,但傣族的手艺尤其精湛。编织大多是傣族妇女完成,在光影摇曳中,更显得轻巧灵动。

傣族剪纸

这是德宏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的傣族剪纸,拍的是邵梅罕。她的剪纸融合了个人对傣族生活的细致观察,所剪出的飞禽走兽、瓜果鱼虫形象逼真,富有灵性。傣族剪纸,受宗教信仰影响,多大象和孔雀图案。

彝族刺绣

滇南彝族(俗称“花腰彝”),以刺绣著名,我拍摄的是峨山县摆衣寨的花腰彝族。目前,只有少数中老年女性从事刺绣,传统的传承状况令人担忧。

作者的话

1. 深感云南的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正在消失,我想到用摄影艺术语言,记录这些宝贵的民族工艺,而这或许对“非遗”传承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2. 民间手工艺的价值,我的理解:一是它的历史价值,二是手工价值。比较而言,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或许不够精致,比如竹编,傣族竹编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比较精致,但比较四川的竹编,你还是会觉得略显粗糙。但我看,这个粗糙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很天然,没有机器加工出来的那种光滑。而且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夸张地说是天人合一的状态下,一气呵成。它投入了人的情感,这是机器无法做到的。这样的一个艺术语言(用手工的方式)让我觉得一看到就很舒服,它跟机器编制的完全不一样。

3. 民间手工艺,离不开它的自然和文化土壤。换一个环境,味道都可能变掉。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手工艺术。这些作品里,凝聚着天然的生气,那种生机盎然的、民族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不能替代的。就像剪纸也是这样,比如傣族的剪纸,它剪出一个孔雀来,从剪纸的工艺来说,和河南省的机器制作的东西根本没法比,但孔雀身上每一个线条的走向、羽毛的曲线度,你让毕加索来剪也剪不出来。

4.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其实我也很矛盾,一方面我希望它能传承,能够有新的方式来呈现,让更多人知道。但另一方面,我更希望这个民间的工艺能够继续保持它原来的状态,自然状态,自生自灭的。让它自然发展下去,结果可能是直接消失掉,我想应该会是这个结果,像生命体一样,有生有死。工艺品会流传下来,但手艺会消失。

德昂族织锦

这是芒市景颇族的传统织锦,所织的东西,以妇女的包头、筒裙、筒帕为主,图案与景颇族的目瑙习俗有关,黑、红、白颜色交织一起形成了简单又有变化的几何纹样,菱形、日月纹样、三角形、回形都是它们的典型纹样。拍摄时我发现,传统的木制纺织机正在被钢架纺织机替代。

阿昌族的户撒刀

陇川县阿昌族的户撒刀是云南少数民族金属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整个户撒刀的制作完全依靠手工锻造,在一锤锤锻打的声响中完成了尖锋刀刃的蜕变。在陇川有多位户撒刀王,我深入走访了阿昌族刀王雷顺才,详细记录了刀具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拍摄了一组影像。

5. 民间工艺失传,原因:一个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不愿意做,因为见效慢,学好所需时间很长;另一个是有些民间工艺,技艺不对外讲。

6. 这几十年,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让很多东西改变了。市场有浮夸的成分,而艺人离最开始的心境越来越远。他们掌控不了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欲望。

7. 我还关注年轻传承人的变化。像我照片里的做建水紫陶的人,他们可能一边拿着苹果耳机在听着音乐,一边在做陶,很专注,还是少数民族年轻人。

8. 我的拍摄,大部分都是找普通艺人,呈现他们自然放松的状态。我尽最大努力去寻找自然状态下,手工艺最美的瞬间。

9. 我的拍摄,每个人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有时候,为了达到理想的光影,我会点一盏灯。要拍出自然状态,需要跟民间艺人交流,慢慢放松。比如,我拍打造铁艺的傣族艺人,刚开始,他不太自然,聊着聊着我就让他抽根烟,慢慢熟悉后,在他更自然的状态下,我觉得拍出来会更好。仅此而已,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技巧。

10. 到实地去看当时的场景,比如制作建水紫陶的场景,你会发现现场没有我拍的这么漂亮。我其实是营造了乌托邦式的影像世界,让你去看去揣摩,让你永远有那种美好的回忆,但是你在现实里是找寻不到的,这样的话,可能你才会去关注这些“非遗”的东西。

华宁青釉

华宁青釉,古称“宁州陶”,有中国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华宁陶盛于明清,衰于清末,以其典雅深得文人的喜爱。在宁州舒氏陶艺厂拍摄时,我看到雕花的窗棂投影在储物架的瓷瓶上。斑驳的光影,与青釉充满隐喻的内涵一致。

剑川木雕

剑川县白族木雕是云南著名的木工艺。拍摄时,我注意到现在很多年轻艺人在木雕工艺行当里,已经担任主要角色,说明传承做得很好。剑川白族的木雕,造型多以传统的蝴蝶、山茶花、仙桃、梅、兰、竹、菊等为主,雕刻对象除了传统纹样之外,也对当下茶具、首饰盒进行了改良加工,产品越来越多样化。

通海制铜

在通海县蔡家村,有十多户人家以打炊锅为生。这种铜制的锅,主要用于火锅,远近闻名。我去拍摄的时候,刚好下午四点半,光线透过石棉瓦打到艺人的脸上,让这个场景很感人。目前,手工铜锅生意面临困境,艺人告诉我,上一年可以卖到八九十元钱一斤(铜锅按斤卖),现在只能卖到六十元钱一斤。原因是村子里有人引进机器,手工制作的价格受到冲击。

建水紫陶

这是在长200米的龙窑现场进行的拍摄,利用自然光影的造型,通过物物相传的呼应感,呈现了紫陶的不同形态和工序,记录了紫陶从塑型到风干,再到进窑烧制、打磨的过程,并传递了建水紫陶积淀数百年的沧桑韵味。建水紫陶,正在发生改变。有的开始用机器做陶,用机器把陶泥注到一个模型里,搞大批量生产。

(责任编辑 赵芳)

猜你喜欢

建水竹编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胡集竹编: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游伟 《竹韵金沙》
建水陶艺新观察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博览历史盛景 品读紫陶意蕴
——建水紫陶博物馆的探索之旅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傣族:亲水的民族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