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习作充盈着“乡土味”
2017-02-14陈明珍
陈明珍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习作兴趣不浓、无话可说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农村特有的神话故事、奇闻逸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写作内容,引导他们写出具有浓厚“乡土味”的佳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乡土味;个性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84
纵观农村学生的习作,总觉得空洞无物,没有多少内容,很多都是空话、套话,以至于不少作文过于简短。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始终觉得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不管是那些流传在乡间的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还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抑或是家长里短、民俗乡规,都是入文的话题,都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神话故事可以入文
胆子大一些的学生总喜欢缠着大人想听一些神话故事,尤其是一些男孩子。这些神话故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有较高的可塑性。为使故事增加真实感、可信度,我总是绘声绘色地讲,并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情节,然后和原版故事进行对比,以此来促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为提高习作训练的难度,我总会抓住契机,明确表达要求——让学生详尽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并且能在写作中加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了这些神话故事素材,又有明确的表达要求,学生们写出来的故事就丰富具体、神奇怪诞。我还向学生推荐了《聊斋志异》这本书,让学生学习书中铺垫和高潮展示的写作方法,并迁移到写作中。最终,一篇篇充满着神话色彩的习作诞生了。
二、奇闻逸事可以入文
现代社会最不缺的就是饭后谈资,因为网络发达,奇闻逸事也是层出不穷。作为比较清闲的农村老人,在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奇闻逸事了,如“老大爷种出百斤重的大西瓜”“小伙子千里迢迢寻亲”“老太太过百岁照样耳不聋眼不花”等。你看,茶余饭后,村前大树底下总是坐满了成堆的人群。这些传闻往往能强烈地拉住大家的听觉神经。说到本土奇闻轶事,那也是数不胜数,如“纪湾村五勇士”“老爷爷认错人”“奶奶骑上电动车”……这些故事往往让人回味无穷。当学生对这些故事产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从电脑游戏中走出来。如果注意积累,写作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三、民间传说可以入文
每个地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以它独有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为了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有关历史的积淀,我带领他们走村串户,搜集到了“观音阁村名的来历”“观音庙的传说”“清凉寺的传说”“纪湾村战斗”“三友村的故事”“胥湾村的西瓜为何出名”等故事。为充分发掘地方民间传说,我发动全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回家每人向家长打听一个传说并记录下来。紧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间传说写成作文。最后,我又让学生分享故事,互相评价,畅所欲言,谈论收获。学生们在分享和评价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表达得以训练。
四、民俗风情可以入文
俗话说:“十里改规矩。”可见,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一样。我们的家乡地处苏北,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处。这里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文化风俗特别明显。又因为地处四省交界,各种地方风俗又相互融合,造就了地方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乡音、乡俗、乡规、乡情都可以是习作素材。为了汇聚这些素材,我和学生各自探亲访友,利用照相机、录像机、“采蜜本”等方式搜集记录素材。这样,学生们在搜集家乡民俗乡规、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乡的风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的魅力。在积累、感受的过程中,学生佳作不断涌现,出现了如《贴春联》《花灯的变革》《闹花灯》《风筝飞满天》《学包粽子》《家乡的贡藕》《观音机场》等佳作。
家乡的民风淳朴,民俗较多,每逢佳节乡情、亲情更为浓重,有些地方还会上演代表地方特色的大戏。诸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身边节日的氛围,用不一样的眼光审视这些节日的背景、根源、习俗。不仅如此,探寻的过程、经历皆可入文,成为写作素材。
习作教学,贵在解决习作内容和习作方法的问题。家乡很美,家乡提供给我们的习作素材何止千万。课内,教师要极力创设讲故事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外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走进这些风土人情、传说故事中,把它们都变为学生习作的内容。这种边探究边写作的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利用身边的现成素材,以“乡土味”为话题主体,能让学生的习作范围更广,从而达到渐入佳境、自然成文的理想境界。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