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现代设计史》教学研究与思考

2017-02-14高振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夫斯设计教学

高振平

(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现代设计史》教学研究与思考

高振平

(北京理工大学 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设计史既是设计学的专门史,同时涉及的知识面广阔。这就决定设计史一方面在走向专业纵深的同时,一方面走向通识教育。本科阶段的设计史课程需要建立一定的历史观念,养成严谨学术态度,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要融会思想史、风格史与一体,对各家史学观点进行探究与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

思想史;风格史;多视角;表述语言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设计史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只有当人类的步伐迈入到蒸汽时代,设计才真正从以往的各种手工艺中分离出来,彰显出其重要性与丰富性的特质。现代设计史是一部艺术与工业融合的探索史;现代设计史是一部为大众服务的理想史;现代设计史是一部不断革新的创造史,同时现代设计史也是一部批判的历史。

设计史作为一门崭新的学术领域开启了艺术史论研究的新篇章,开启了一片新的广阔的学术领域,在这里艺术与设计感应之微妙,设计与科技关联之敏锐,设计与社会互动之神奇等等一切都把以往细分的学科通过设计学而整合起来统观了。从纵向观看,设计史是一部思想史,思想的传承与沿革勾画出一幅壮丽的时代精神之宏大画面。设计史也是一部风格演变史,风格诞生与其形式感的来龙去脉,清晰展现出艺术意志的轨迹。设计史是一部充分体现出“尽精微致广大”的学术特性,一部作品、一个细节无不关联着整个人类的文明世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价值取向。

设计史作为一门课程在艺术学设计类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其教学与研究任务之艰巨,教学本身的目的与实际教学效果差距之大,非一日之功,非一篇之论可以解决的。需持之以恒地建设,一点一滴的积累,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方可有所裨益。

一、作为思想史的现代设计史

现代设计史的教学与研究首先要重视思想史的研究,这是设计史的史学价值与尊严所在,也是一些历史学的生命。思想史揭示历史学的学术魅力,可是这种魅力最难教授与传达给学生。把一门历史变成一堆事件的叠加,正如罗列菜单一般,还需要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那无疑葬送了历史学的学术生命。当然,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必要的记忆和背诵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手段,可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接触不到灿烂的思想之光的启示,那无疑是教学中的失败。学生会厌恶这些课程,因为他们根本摸不着头脑。失败的教学使得历史人物、名称、时间、作品、事件等等元素缺乏关联,混成一团,杂乱无章。这些元素在其思想中形成了混乱的图景,反倒成为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他们不敢想象要弄清这些,需要下多少学究式的苦工,他们为此而生畏。

关注思想史是现代设计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以思想史为主线和突破口,贯穿整个通史。通史之通,重要在于思想体系之贯通。通史教学的必要性在于给学生一种整体的观念与思想流变的完整性印象。思想的诞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关联,思想的形成有其现实的意义,思想的沿革与流变,就如同滔滔大江一样波澜壮阔,这种思想形成思潮承载着时代精神奔流不息。人物、事件、作品都成为思潮中的组成部分,犹如珍珠一样耀眼,如同星辰一样灿烂,它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德国出生的英国籍设计史学家先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曾形象地形容现代设计史如同汩汩泉水汇成河流,最后奔向大海的过程。这一切都体现出了思想史的魅力。

英国哲学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描述自己小的时候,独自溜进父亲的书房,翻开了一本康德的书,可是他吃惊的发现书里的字在他全能看懂的情况下,但书中的意思他却全部看不懂。这一刻,他意识到了思想的价值,也是从这一刻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思想这个迷人的事业。终其一生的努力,科氏得出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伟大论断。科林伍德的意义不在于别人对这个结论的望文生义,而在于他的推论过程和思想体系。

在设计史的课程教学与阅读中,学生也难免会有科林伍德小时候在父亲书房中的困惑,全能听懂老师的语言或者全能看懂书中的文字,但是不能体会其中的微妙。学会思考,在学习中如此重要。

思想史的教学是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独立思考空间的开拓。基于现实的问题而对历史问题重新思考是历史学的起点,也是现代设计史这个专门史的起点。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提出“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样要除去望文生义,理解其思想的体系性与逻辑性。对待历史的思想论断去除望文生义的表象,进入到望洋兴叹的反省、顿悟,这才是一种进步。

现代设计史中要深入理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时也要了解人的工作生活的改变,要通过一些历史史料来还原当时的社会画面。由社会矛盾所引发的文化批判精神和这种精神的可贵性,探究西方批判精神的根源。对于威廉·莫里斯这位备受争议的“现代设计之父”要重点研究,不可仅仅从教科书简要的介绍中“望文生义”,要细致阅读他的著作和演讲稿,这样你就会窥视到其真正的光辉。直到今天莫里斯的思想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莫里斯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传播于世界的?又是如何发展沿革的?莫里斯同时代还有哪些思想共存,其他立志于美学改革的是如何做的?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探究。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到了望洋兴叹的磅礴大气,才达到了登堂入室的位阶。

二、作为风格史的现代设计史

设计史语境中的思想往往与设计作品的风格有密切的关联,在深入研究其思想价值外要对应其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风格一词在艺术史或者美术史中应用较为普遍,在现代设计史中风格一词除了艺术史中的固定涵义外,还具有功能与形式的属性。功能与形式之辩延续了几个世纪,1739年,美国雕塑家霍雷肖·格里诺(Horatio Greenough)首次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后来被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发挥到了极致,成了他的口号。后来,他的弟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干脆表述为“形式与功能实质是一回事”。这种形式与功能的二元论最终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被打破,功能需要重新定义。

接着维克多·帕帕奈克对设计的本质定义突破了“好看”和“好用”对立统一的二元论,他用6个方面的功能联合体来揭示设计的本质。这个6个方面包括:方法(工具、材料、程序)、使用(作为工具、作为交流、作为象征)、目的性利用(自然、社会、技术成见)、需求(生存、认同、目标构成)、美学(完形、感知、异常清晰的生物社会学的“指定”)、联想(家庭与早期环境、教育、文化)。每个方面都同样包含一个阴阳图,意指柔与坚、情与思、觉与智的融合,这决定了每个方面的评价标准。①

彼得·多默在他的《现代设计的意义》一书中,把设计分为“界限之上”与“界限之下”,简而言之,“界限之上”意指的是风格设计,“界限之下”意指的是工程。“风格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告诉文化,它正成功地安排着工作、休闲和习俗的生产模式。对事物的安排不仅确保一种文化可以延续,而且却确保它将会发展壮大。”②

不论如何发掘设计定义的本质,美学的标准一直没有被忽视,因此风格问题在现代设计史的教学与研究中,需要深入地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风格演变的关联性。例如,工艺美术运动中设计作品对20世纪的预示性,莫里斯的红屋设计对现代住宅的启示。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跨越了绘画、装饰、设计、建筑中的新艺术运动的曲线特征的分析。每个国家的新艺术风格会有所不同,每个设计师的新艺术风格也具有自身个人的特点。这些基于形式感的敏锐,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风格特征与艺术个性。格拉斯哥学派的新艺术作品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有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形式上和精神上的关联之处。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的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设计风格需要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他那粗犷的风格与高迪的建筑和以后的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在风格语言上如此相似。他特有的纤细而有力的线条装饰与理想的直线相搭配,就如冰与火的结合。

在风格认知的教学中,需要提供很多图片和作品的局部细节供学生观看。同时也可以收集一些设计的视频进行分析。关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的建筑,BBC就拍摄了一部《攀爬世界建筑群》的精彩纪录片,其中就有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巨大的建筑,通过攀爬的一种身体体验,感受不同视点,加深对该建筑的认识。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关联,很多时候很微妙,甚至很隐蔽。也不排除两者之间有的时候会很直白,例如里特维德的施罗德住宅和红蓝椅与荷兰风格派的绘画的关联。在现代设计史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整体性关联,即感受那些并没有直白的对应出的、隐藏着的、微妙的关联。而且,两者是互通的,有时现代艺术影响现代设计更加明显一些,但有时现代设计影响了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史的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具有一定的现代艺术史的知识背景,并在合适的章节相互穿插讲解。要看懂现代设计需要看懂现代艺术,要理解现代艺术同时也要理解现代设计。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同位而交错。

三、作为设计史的现代设计史

设计史是伴随着现代设计运动而诞生的,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奠定了设计史的历史谱系,这是一部广泛被阅读的设计史经典著作。而后的很多设计史的书籍都是基于佩夫斯纳所奠定的史学框架而撰写的。佩夫斯纳的著作精妙而博大,具有开创之功。研读佩夫斯纳的著作是学习设计史的一种最直接道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导读。其次,设计史到底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需要反思。设计史作为一种专门史,自有其自身的特质。对设计史的研究和建构,需要多视角的展开。不可只局限为一种语境中的特定表述程式。长期以来人们在佩夫斯纳所建立的规范中,人云亦云,缺乏独立的见解和自我的认识。

针对于此,英国设计史家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的《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一书,挑战佩夫斯纳与其清一色的追随者们的观念,从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进行设计史的研究与写作。突破了对设计师个人英雄主义的描述,而把设计的场景放大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中,从新的角度来观察物质世界。福蒂在序言中写道:“文化单一性让设计囿于视觉角度,失去了思想和经济的关联,这给设计及其历史的研究造成了障碍……同样地,设计对于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未受多少关注……因为设计能将我们对自我和行为的认知铸造成具体而永久的形式。”③福蒂把自己的这本著作就看作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

“好的设计”作为优良设计和经典设计的标准与导向曾几何时成为众口一词的惟一指向,直到1971年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问世,才颠覆了这个根深蒂固唯我独大的观念。帕帕奈克之剑毫不留情的划破人们的虚伪欲望和自欺欺人的固有观念。书中明确提出了设计伦理,提倡为社会边缘人士,为第三世界做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的观念取代了精英设计,设计团队的观念取代了英雄主义的神秘。耐心的阅读他讨人嫌的语句,你会突然发现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可怕的世界中,可是设计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善这些。帕帕奈克的这本书不是史学书,是理论书,可是他提供了一种重新研究设计史的角度。帕帕奈克的书是一个历史的事件。

设计史的形状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直接决定了设计史教学的观念。设计史的形状不应该只是一种形状,不应该只是泉水汇集为河流,最终归于大海的一种风景。设计史的形状应该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形状,有多个视点,最终均衡于一起。在多视角和多视点中不断构建现代设计史的丰富性和整体性。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学术视野,并且在授课的表述中避免语言的不严谨与简陋的表述。需要给学生指出更多的路径,启发学生对多视角的研究方式的认识。

对设计史书籍的导读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对设计史论书籍的导读可以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得到阅读的一些要领,不会在经典著作中因为迷失而厌弃学习。

结语

设计史既是设计学的专门史,同时涉及广阔的知识面。这就决定设计史一方面在走向专业纵深的同时,另一方面走向通识教育。本科阶段的设计史课程需要建立一定的历史观念,养成一定的严谨学术态度,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研究生阶段的设计史教学重在对各种学术主张的分析学习,更加深入地研究设计史中感兴趣的课题。大学通识教育中,设计史可以与艺术史都作为通识教育面向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展开。这样可以引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设计史的兴趣,并且有利于设计史的建设。在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现代设计史作为通识教育向大学开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现代设计史教学中要融会思想史、风格史于一体,对各家史学观点进行探究与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要对设计史的“情与理、变与通”进行深入的体味与研究。教师表述语言本身就是学术功力的体现,准确而严谨、丰富而幽默、形象而生动、言外与暗示都是可以感染学生的。因此,教师本身就是著作,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件。■

本文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学质量工程《现代设计史》优质课项目(2016023YZK)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②(英)彼得·多默.现代设计的意义[M].张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8.

③(英国)阿德里安·福蒂.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M].苟娴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6.

[1](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英)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M].殷凌云,等译;范景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J·M·理查兹,丹尼斯·夏普,编著.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M].邓敬,王俊,杨矫,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4](英)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M].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英)阿德里安·福蒂.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M].苟娴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6](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周博,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7] 许平,周博,编.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8] 影响世界画坛的十五革流派[M].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编译.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

[9](英)雷纳·班纳姆.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M].顶亚雷,张筱膺,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10]高振平.世界现代设计通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Get Something Concisely from a Broad Reading and Act with Restraint on the Best of a Large Accumulation. Thought and Research about Teach of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GAO Zhen-p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519088, China)

The design history is a professional history of design history,and also comes down to a wide knowledge. Due to this, it was decided that the design history comes to the deep profession on one hand, and it also comes to the liberal education. The design history lesson of this phase shall need to build up a certain historical opinion, and cultivate a severe academic attitude, a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 and fine reading habit.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design history, we should combine the thought history with the style history; explore and study all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viewpoints, to enrich our knowledge.

history of thought; history of style; multi-view; representation languages

G420

A

1008-2832(2017)01-0138-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夫斯设计教学
布罗卜丁奈格之行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设计之味
天琴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