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对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的案例分析

2017-02-14

大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杜郎利益中学

教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它是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和推动,涉及管理体制、评价体系、考试制度和招生录取等方面的改革。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星”,各有成败得失。具体而言,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掀起了改革的热潮,其教学模式受到众多学校的效仿。而涿鹿县的教改仅仅推行了两年就在家长的质疑和反对声中告终,主导者涿鹿县教科局局长郝金伦因此而辞职。为什么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能顺利展开?涿鹿县的教改却难以持续,生命力如此短暂?关于这两所学校教改的成败,众说纷纭,但大多流于现象描述和浅表分析,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阐释和建议。基于此,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来深入分析影响这些学校教改成败的因素。以期为其他中小学进行教改提供借鉴,科学推动我国中小学教改的深入发展。

一、 教改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制度学派试图解释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组织的趋同性现象: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各种组织越来越相似?对于这一现象制度学派提出,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这种环境不仅指技术环境,还包括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服从效率机制,要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来组织生产,而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社会规范等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1]20世纪90年代后,新制度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从多角度对组织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形成了多种制度研究路径。Hall·P·A, Taylor R·C·R(1996)提出新制度主义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分别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2]对于组织的行为和制度的形成,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分析路径。首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以“经济人”为假设,认为组织中的行为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的,组织中的个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常推行和倡导那些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安排,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在利益追求、冲突和协调中形成的。其次,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组织中的行为要遵循社会承认和合乎情理的逻辑,采取那些公众认可、赞许的做法,如果组织或个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引起社会公愤而被淘汰。最后,历史制度主义认为组织行为受组织自身过去和现在文化传统的制约,制度一旦建立并在组织中达成共识,组织或个人就会为巩固现存制度而采取行动抵制变革。

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以杜郎口中学和涿鹿县的教改为例,从不同角度揭示导致这些学校教改成败的因素,从多角度分析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教改遭遇的困境,揭示导致改革成败的深层次原因,可为其他正在进行教改的中小学校提供参考,缓解改革中的阻力,增强实现改革目标的动力和信心。

二、教改困境之利益冲突、文化阻滞与合法性危机

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茌平县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在教育质量低下、濒临撤并的时期,崔其升临危受命并发起对现存教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这种危急的情形下,对于改革大家都充满质疑。崔其升怀着坚定的信念,经过不断的摸索,凭借校长的权威和强大的个人魅力,最终带来的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使杜郎口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教改的示范性学校。2014年,河北省涿鹿县也进行了教改,其改革是在县教科局局长的引领下进行的,但改革仅仅持续了两年的时间就戛然而止。涿鹿县由县领导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教改方式相比杜郎口中学来说阻力更大,但它们改革的初衷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涿鹿县教科局长认为教改并不是为一己私利,他说:“凡想当官者都不想改革,凡想谋取利益者谁都不想改革,满堂灌、题海战术、张榜公布成绩都是误人子弟,我们要让学生拥有的不是大学文凭,而是战胜苦难的人生智慧”。[3]但为什么以同样宗旨进行改革,结果却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就从上述提及的新制度主义的三个理论流派出发,以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为例,对学校在教改中面临的困境及采取的相关行动进行具体分析。

(一)利益冲突: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利益分析

教改意味着会对学校原有管理方式、教学模式、资源配置等进行重新调整,必然涉及众多群体和个体的利益,他们是与学校改革目标实现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Freeman·R·E(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影响的所有群体和个体,他们对组织目标的成功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学校虽然是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组织,但其运行中无不存在着“经济人”行为,它的改革进程及育人目标的成功实现会对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影响并受之约束。有学者把这些利益相关者概括为相关考试机构人员,相关教研人员,教材出版商,任期所剩无几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5]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来说,决定他们是否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的原因, 除了有对改革理念的认同与守持, 还有对利益的权衡。如果学校的教育改革并不能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利益,反而造成可得利益的损失,那么可能会导致抵制和反对行为的发生。

涿鹿县教育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被认为“树敌”太多,郝金伦自己也承认在教改中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从教改的效果看,这些人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涿鹿县的教改从改革技术的引进到试验,只经历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在涿鹿县全面展开,意味着无论哪门学科,从一年级到高二所有学段都统一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郝金伦认为把教学权利交给学校是办大学教育才有的方式,为强力推行教育改革,涿鹿县中小学校的每个教室中都安装了摄像头。所以,校长和教师在教改中的利益冲突表现为:第一,他们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对于教育部门颁布的教改相关政策,没有选择的余地,否则就被视为不合格,他们承受着上级领导给予的巨大压力,不得不积极配合上级推行教改。第二,如果严格执行教改而导致升学率或者教学成绩下滑,他们要承受前功尽弃甚至身败名裂的利益损失。另外,从学生的利益来看,这种激进的改革方式是否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进步和提升,从已有的材料中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教改不考虑学科、学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定会造成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特别是低年级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结果可能是牺牲了部分学生的利益而成就了拔尖的学生。

杜郎口中学教改最初也面临着利益冲突的困境,得不到老师们的理解与支持,老师对教改并不热心。但是,作为校长的崔其升立即采取行动,让领导班子率先实践,先由业务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等上示范课,再由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上公开课,最后,在领导班子的带头、引导、宣传下,所有教师上达标课。对于教学成绩较差,顾虑较大的老师们,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跟踪听课,并给予耐心的点评和指导。[6]用这种方式赢取教师的信任,让他们从课前的充分准备到课堂中的灵活应对感受到自己与学生的成长,从精神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改革中,使教育改革逐步推开。另外,对教师们在改革中的经费需要给予支持,学校终结性的奖励(期末)变成了动态、阶段性的,以月甚至天来对改革中进步快、成绩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并认为给予教师的这种奖励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种导向和引领。[7]据在杜郎口中学任教的教师孙玉生说他们的基本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基本上不用动,教师的吃、住、穿、小孩上幼儿园,甚至细微到考驾照都全部免费,教师买车还能享受3万的补助。[8]杜郎口中学给予教师的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文化阻滞: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一旦政府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最初的政策和制度选择,除非有足够的力量克服最初决定创造的惯性,否则这种最初的模式将持续下去”。[9]这种现象在学校运行中同样存在,学校某项制度一旦建立,其存在的文化阻滞会阻碍对原有制度的改革,文化阻滞即一线教师、管理者和后勤人员等的文化观念及行为习惯不能一时适应和满足改革文件提出的相应要求。[10]受学校过去制度的影响,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

在众多关于对涿鹿县教育改革风波的调查中了解到,涿鹿县在引进新的教学技术和理念之前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并探索出了学校本土的“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直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出现,旧的模式被彻底抛弃,新旧模式转换速度之快使教师及管理工作者都难以适应。旧有模式使每位老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工作原则,而新一轮教改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改变惯用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课和学习。在挑战和重压下,对于快速、全面推行的“三疑三探”教改模式,有些教师表明只是在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用。

而杜郎口中学在遭遇文化阻滞的困境时采取渐进的方式,关于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可行,崔其升经过几番斟酌后开始进行班级试验,随后逐步进行示范课、公开课、达标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分层展开实施。另外,学校还利用放权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班主任有权对本班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并且有权督导和检查在本班授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和反思的情况。如果一个教师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落聘,不能进行教学工作。[11]用这种方式鼓励教师改变陈旧的观念,走出安适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让教师也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合法性危机: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分析

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应该超越利益性和实用性,必须按照社会承认或者合乎情理的逻辑建立在合法性的基础之上,合法性机制是指组织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符合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合法性不仅能约束组织的行为,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认可,还能保证组织制度的稳定性。[12]换言之,制度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持久生存,稳定的制度不是在利益的博弈中形成的,而是取决于制度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制度即使建立也只会是昙花一现。任何教育制度要取得社会认可,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同样,教育改革制度的建立也应该为人的发展服务,只有围绕这种理念进行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合法性。具体来说,在这种理念下判断一项改革制度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两个核心条件:第一,制度是否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第二,制度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如教育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的过程中进行。

涿鹿县教育改革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说,改革开始前下发了《涿鹿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称为《方案》),《方案》中从小学到高中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目标,并表明改革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入模、习模、化模和创模,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前一年的时间用来培训骨干教师、确定示范学校并在部分中小学启动改革。[13]但实际上只按照《方案》实施了几个月,教育改革就被全面推开。在涿鹿县进行的全方位、高密度、快节奏的教育改革中,涿鹿中学取得了高考一本上线人数翻番的好成绩,但是这次的教改是否顾及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难以得知。而且在小学一年级也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他们对于这种模式能否接受?改革政策是否适用于每一个孩子?这些问题在涿鹿县的教育改革中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涿鹿县教改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教育规律,对于涿鹿县的教改,有些老师就认为质疑的方式效率太低,并不适合,比如体育课让学生质疑某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有一位涿鹿中学的教师也说道:“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效率太低,教学时间不够,需要跳着上课,所以我只是在该用的时候用,毕竟我是高中老师,我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14]另外,涿鹿县取消考试制度的做法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只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吗?这是长期以来都存在的误解。因此,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都不应该让任何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品和牺牲品。

相比之下,杜郎口中学为让每一位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建立了预习制度,并规定没有预习好的课不能上。通过这种“预习-展示-反馈”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展示在老师的协助和同学的交流中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也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后进生和中等生能跟上教学进度,而优等生也能通过展示得到拓展延伸和提高的机会。杜郎口中学为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改最初提出“0+45”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完全交给学生,任学生发挥,教师不进行讲解。但效果并不理想,也遭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反对,使杜郎口中学时间模式从“0+45”转变为“10+35”,老师用10分钟时间进行引导和点拨,使教学中既有老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种模式将教与学分割成了两个独立的、封闭的实体,使教学变成了严格遵循时间的、机械的流程。真正的教学应当将教师的教嵌入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使教与学成为相互融合、相伴而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割裂。[15]

因此,任何教改必须以服务学生为前提,学生能否积极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否从课堂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决定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教改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教改促进所有学生发展是改革的一条根本的价值准绳,任何学生,即便是少数能力差或者能力强的学生都不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牺牲品。[16]

三、教改困境的协调、突破与化解

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平衡教改中的利益冲突、突破文化阻滞、化解合法性危机,对其他中小学的教改具有借鉴价值。实际上,教育具有滞后性,在教育中采取的任何行动和变革都不能期待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教改也是一样,必须历经多方的考量,而不能一蹴而就。要解决教改中的问题,走出困境,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利益的协调

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教师、家长对于改革政策的认可度和执行度。如何平衡他们的利益,并把教改化为内在动力?

1.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一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必须先确保教师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如果教师们整天都在为自己的食宿和温饱担忧,精力集中在通过“第二职业”来改善目前的困境,对于教改他们当然力不从心。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提高教师待遇着手,让教师的工资首先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然后对于在教改中取得成效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其他教师也能起到示范性的效果。教改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努力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他们或许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于教改。同时要有约束,避免因一味地追求奖励而忽视了其他的工作细节,比如,过度的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后学习和日常生活,或者在教师评价中通过亲近关系来提高评分等,给教育改革的实施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2. 民主管理

教改中可通过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汇聚众人的智慧,尊重众人的意见,以此来平衡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第一,决策制定应充分听取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考虑他们的需求。第二,决策制定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改革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严格按照既定模式逐步推进,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甚至变更最初观念的过程。[17]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方的建议及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让使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共识,让教改成为共同的目标来实现。

(二)文化阻滞的突破

要突破文化阻滞给改革带来的阻力,就要找到“历史否决点”,历史否决点是制度的薄弱环节,是制度由一条轨道向另一条轨道转型的契机。[18]新制度的形成可从薄弱环节出发,正是薄弱环节的存在,才使得新制度的推行更有意义。比如在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中,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让教师们不得不探索新的或者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也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所以要形成新的制度,在改革实施前,必须要找到历史否决点,并且新的制度要显示出相比原有制度来说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样才能激励教师们突破文化阻滞,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积极的参与到教育改革中。

(三)合法性危机的化解

1.教改与高考招生入学制度改革相结合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招生制度改革的文件将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和分类考试纳入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中,说明国家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的作用,这正与教育改革的目标相契合。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来判定,而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具操作性且缺乏监督机制,评价的可信度成了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在这样的高考录取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必须与高考制度相结合,教育改革的成效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都要面临高考,在他们人生的转折阶段不能因为教育改革而对他们的未来造成影响,所以教育改革不能离开我国当前高考招生制度的大背景。

2.广泛宣传与沟通

不管是由上级领导推行的改革,还是学校自发启动的改革,从教改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必须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对改革政策进行宣传,力求尽可能多地取得教育工作者、社会和公众舆论等的支持。对改革中存在疑虑的人,改革主导方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通过沟通来解决。在教育改革中应合理的运用沟通机制,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途径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必须给予积极地回应,化解家长和公众的疑虑。

3.教改要具有适切性

从涿鹿县和杜郎口中学的教改中可引申出这样几个问题,相比由上级领导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改,由学校自发进行的教改是否会更有成效?实行一校一策是否会更可行?实际上,教改是上级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无论是大规模的教改,还是一个学校的教改,从教改理念的确定到全面展开应该是“点”“面”结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领导或者学校单方的行动。首先,在教改理念确定后,选取个别学校或某一阶段的个别班级进行试验、论证,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再慢慢地展开;其次,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改革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改革中的受益者。最后,对在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征求领导、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对改革进行调整。

导致教育改革陷入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运用激励约束和民主管理的协调机制来解决利益冲突。其次,教育改革要找到历史否决点,突破文化阻滞带来的阻力。最后,教育改革要与高考招生制度相结合;改革前要善于进行宣传和沟通,对于公众的疑虑采取积极的方式进行回应;改革中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凝聚共识,要先进行改革试点,再逐步展开等。总之,对阻滞教育改革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并做好协调,对于制定和推进教育改革政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1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1-74,77-85.

[2]Hall·P·A, Taylor·R·C·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J]. Political Studies, 1996,44(5):936-957.

[3]任珊.河北涿鹿教改推行两年后被叫停[N].京华时报,2016-08-01(012).

[4]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5][10]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0-19+36.

[6]郑彩华,马开剑.薄弱落后学校:成功发展何以可能——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深度透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7,(5):28-30+51.

[7][11]崔其升.杜郎口的改革,不仅在课堂[J].中小学管理,2009,(5):26-29.

[8]李镇西.探访杜郎口中学之一 “认识”杜郎口[J].中小学管理,2010,(10):23-26.

[9]B Guy.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M].London and New York:Wellington House,1999.

[13]逐鹿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涿鹿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EB].

[14]韩雪枫.涿鹿县教科局长辞职背后的教改风波[N].新京报,2016-08-01.

[15]张良.反思我国教学实践变革中的简单性思维——以杜郎口中学为个案[J].中国教育学刊,2012,(9):36-38.

[16]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 教育研究,2012,(1):24-31.

[17]孟照海.学校教育创新:问题、要素和过程——以杜郎口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1-14.

[18]郝瑜,周光礼.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大学教育,2012,(3):6-15+112.

猜你喜欢

杜郎利益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过骊山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面对杜郎口,我们有话要说
我看杜郎口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