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创新视角下的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17-02-14

大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高校教师

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教学经验。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应用技术大学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教师队伍时,“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要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教师队伍协调、有序的发展。新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而有效的制度创新要在基层实践者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中完成。2016年8月29日,《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中提出了引领各地各高校的总体考评标准,强调注重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创新更要注重发展性,全方位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双师双能型”教师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实现专业化。教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要不断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在高校类型、层次发生转变的战略形势下,首先要明确需要怎样的教师资源来满足高校的转型发展。“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要向着双项职业能力方向发展。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提出

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类型提出的指导意见。“双师双能型”教师是以职业教育的 “双师型”教师为规划原型,“双师型”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26年。1990年王义澄先生提出“双师型”教师,得到广大学者的一致认可,1995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委(1995)15号]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素质。2014年国务院发文《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出台《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要经历理念、标准、制度、政策等方面长时间的累积。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仅靠原有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已经很难满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发展”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教师发展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发展规划,着眼于长远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能力、职业水平的提高,强调个人是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每个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进修的内容和方式,强调所有教师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发展职业能力的职责。合理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注重解决科研与教学在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关系,是转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课题。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科研“两张皮”,教师专业发展很容易出现“内耗”。[1]转型高校教师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实践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素质,转型高校要拓宽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维度,通过创新专业发展制度体系,不断激发教师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事业心。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此后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状况,并借鉴国内外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经验,“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占比已经成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转型高校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占比要达到比例要求,其占比可以参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到 2020 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 60%以上,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为了培养大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重塑育人理念,从知识获取到技术应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活动组织到创新创业都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一)人才培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学校既要培养一大批学术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更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职业技能人才。传统上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有必要建立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2]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总目标,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将新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能力。科技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欧洲一些国家20世纪60年代一起就陆续将职业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长足发展和增强国家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需教师先行,转型高校教师普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理论教学能力,但是应用实践能力不强,这需要教师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从意识上升到行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二)专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构成要体现多元化,构建相应“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的教师队伍。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和职业高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要具备学术、技术、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依据转型高校发展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所谓“双师双能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在能力要求上的提升,是“双师型”与“双能型”教师内涵的结合,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应用能力的要求。能力方面,教师要具有跨越多界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传授技术知识的教学能力;不仅要具备基础技术知识还要有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具备产教融合基地的操作能力还要有对基地的管理能力;不仅要具备常规事务的组织能力还应有组织引领学生创业的创新创业能力等。“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能力内涵会适应高校发展需要不断深化。

(三)职责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协调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职能发展观,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努力形成“四项”共赢的良好局面。拥有一支专业能力与实践技术过硬并热衷于社会服务、有一定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将会为专业以及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教学方面,不断增加专业理论知识储备量,更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产业实践中灵活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新型科学技术实用转化。科研方面,静态式与动态式研究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科研融入于教学,教学便是科研成果转换的基地。社会服务方面,为经济、产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转换力;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创业协同指导;创新创业方面,紧跟时代发展浪潮,扩展思维和视野,分析区域经济格局,制定创业计划,与专业技术人员、学生一同创业。政府和高校要分别出台政策对创业项目进行扶持。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创新

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制度普遍呈现僵化状态,将不利于教师超越固有的价值取向,最合理的制度是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每个战略规划都要依托相应的制度设计才能有效推动高校内部高效、有序地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设计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考核评定机制、组织培训制度等。

(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

为了保障教师能够持续顺利发展,各大高校普遍设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致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亦可以建立相应组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应用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组织的多样性。在学校内可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该中心可以为新入职和在职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规划与指导,使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产教联盟组织是以某地区为中心跨部门的非法人产学研联合体,是非盈利性社会团体,旨在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有效服务对应产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先成立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联盟组织,然后根据联盟大学优势互补组成若干联盟团体,逐一与地方优势产业的企业之间建立联盟关系,最终形成产教联盟组织,拉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已有部分地区成功创建产教联合体,其中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主的知识联盟是核心动力,知识联盟为产业联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还设有“社交协作中心”,由高级技师担任提高工作,可以实现菜单式教育计划。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转型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紧密联合,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网状联盟组织。建立教师发展组织,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建立新的考核评定机制

1.准入机制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聘用制度要更灵活,避免唯学历论,制定注重考核职业能力的准入标准,扩大招聘范围,从而确保招聘教师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聘用教师需要出台新型的准入标准,理论教学的好坏和科研水平高低已经不能满足转型高校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而要从双项职业能力角度来测评教师是否具备应用型教师资格,具体标准制定可参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应用型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招聘范围可以有效增加教师数量。《麦克奈尔报告》就曾指出:“如果要使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达到‘白皮书’所提出的改革要求,有三件事尤其必须做到:一是教师的招聘范围必须拓宽;二是阻碍人们成为教师的服务条件必须废除;三是教师的地位必须提高。”[3]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初创期,需要大量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符合学历要求的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又很难符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技术、能力标准,因此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产业骨干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但需要注意的是兼职教师队伍是不稳定的,缺少完善的制度对兼职教师队伍进行规范,所以在聘用兼职教师的同时,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养,避免专兼职教师比例失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分类招聘教师,根据高校自身办学需求,招聘某领域能力突出的人才。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和我国建设的应用技术大学颇为相像,同样是引进和实施新的教育体制,强调注重实用技术的培养,技术科学大学教师除了有常规的教授、副教授、讲师还设有产学融合特任副教授和技术支持中心教职人员。我国在完善师资队伍时,也要依据教学分工不同设置不同的岗位,确保为人才培养提供最全面的师资设置。

2. 晋升机制

“双师双能型”教师晋升评定同样要体现多元化。现在高校职称评定最重要的依据是拥有足够数量的科研成果。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打破这一晋升制度,既然主张要教学与科研并重,就要把教学投入纳入教师评定体系中。“高校教学最缺乏的不是制度激励和约束,而是基础性投入远远不足,没有建立起一个尊重高校教师教学劳动的报酬体系。”[4]教学投入与报酬不成比例,那么,就很难真正提升教学在教师心中的价值定位。教学投入要准确计量确实难度很大,重点要抓住几个教师教学评估的关键点,使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也能拥有平等的晋升机会。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将教学成果与教师晋升相关联的时候,还应尽量缩小科研成果与教学投入的薪酬差距,从问题的本质入手,逐渐扭转教师的价值取向。

3.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制度普遍存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吻合度差,评价制度过于单一,学生评价不够客观,这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阻力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立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师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由于应用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考评要多元化、灵活化,注重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评估,总结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与应用型教师进行对比,制定适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估标准。高校教师作为一种发展性专业,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注重发展性,增加教学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与企业、产业一起合作的项目、为产业提供转换技术成果、对学生的创业指导等都要列入教师考评体系中,充分体现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组织培训制度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出席南亚教师发展中心论坛中提到“学校成就的主要驱动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我们需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效率。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任何未经训练的教师走上讲台。”[5]保证教师专业素质就是对人才培养的起点把关,并不是具有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以及应用转化能力的教师就一定会培养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对于要实现转型任务的转型高校来说,具备相应比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素养的教师,使全体教师基本具备应用转化理念、能力是其发展所必须的重要资源。转型高校转型期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对原有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分类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对新任教师要转变原有的培训内容、方式,充分结合后续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实习内容规划,从而使新任教师为正式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天津市在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对新任教师开展严格而系统的岗前培训,规定具体的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政策的学习时长,同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社会实践制度,要求新任教师早在上岗前必须在指定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经过考核或鉴定,合格后方可聘任为正式教师。在职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实践训练和理论培训。[6]对于教师的培训要根据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要落实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将培训方式、时长、内容采用灵活的制度化手段进行规范,组织行之有效的专业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形成产学研联动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联合技术人员将先进科学技术与产业实际情况相结合;联合研发人员将新技术转化为产业动力。

引导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对中国高校类型的宏观调整,而决定转型的却是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制度创新等关键因素,其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从2015年11月份开始,辽宁、河北、福建等多省纷纷进行本科高校、专业试点工作,为推进各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效服务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结合教育部关于高校转型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各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方案。辽宁省紧跟高校转型步伐,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共设21所高校整体转型试点,各地方本科高校中共计200个专业承担转型任务。目前,试点转型高校发展还处于初创期,各方面的发展还处于理念初设以及初步实施阶段,还需要高校在培训制度制定方面不断完善。作为转型高校中的应用型教师,在具体执行转型任务时,能否做到以坚定的事业心和积极的执行力去完成,是我们创新制度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同时,教师专业学习社群需要充足的经费、物力与空间作为配套措施,以协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在教师团队间能力不足,或者思考产生局限之时,则需要外部专业人员提供支持,以克服专业发展困境。[7]在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基本特点后,地方教育部门要分析地方经济、产业情况,对高校提出制度整改意见,高校积极落实并制定具体创新制度体系,在创新制度体系的保障下,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为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注释:

[1]侯玺超,张秀芳.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6):104-107.

[2]潘懋元,刘丽建,魏晓艳选编.潘懋元高等教育论述精要[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98.

[3]Board of Education.Teacher and Youth Leaders[M].London: HMSO, 1944:32.

[4]陈贤哲.高校教师考评“松绑”而非“捆绑”[N].光明日报, 2016-10-11(1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出席南亚教师发展中心论坛[EB/OL].(2016.08.24)[2016.10.15].http://www.unesco.org/new/zh/media-services/single-view/news/south_asia_centre_for_teacher_development_hosts_forum_with_u/#.WAHZgFz9eqI

[6]李梦卿.职教师资培养制度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5):89.

[7]蒋冬英. 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模式与推进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 2016,(10):81-85.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双能CT血管成像虚拟平扫对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