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开展闲暇教育的逻辑审视及实践路径
2017-02-14
美国学者罗伯茨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新的闲暇社会”。这并不单指闲暇时间的增加,更深刻的蕴涵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的转变,尤其是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的变化。闲暇时间的增加,一方面势必会挤压劳动时间,继而推动人类在工作之余储备知识、更新技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又促使人类关注以积极健康方式度过闲暇时光,提升生命质量。当人们无法仅仅依赖自然状态下的生产活动来实现技能提升和闲暇生活品质提升时,教育成为满足大众需求的诉求对象。开放大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是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驱动了它的发展。满足大众的需求就要求开放大学教育既要授人以工作技能,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摒弃功利性目的,将一定资源投入到贴近生活、回归生命的闲暇教育上。
一、闲暇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闲暇”的胎息之源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获取闲暇。”[1]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普通大众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与之相伴的各类闲暇问题突显,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1965年布拉格举行了当代成人和闲暇教育的国际会议,标志着闲暇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课题。
一是闲暇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和差异性。随着“有闲阶级”社会向“普遍有闲”社会的过渡,教育也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所有。长期以来受工业社会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提起教育人们往往只关涉其对物质生活的推动,却忽视其丰富和充盈人的精神生活的价值,抛却了培养“真正的人”的价值旨趣。所谓“真正的人”是指“人是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3]而精神状况的形成则取决于生命中所遭遇到的其他人以及召唤着他的种种可能的信念。精神和信念的唤醒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发挥,也就意味着人人都需要接受闲暇教育。为大众所有的闲暇教育,又因个体已有的闲暇素质、社会背景、年龄特征、个人爱好的差异,不得不考虑对象在知情意行方面多样化的闲暇教育需求。概而言之,闲暇教育对象覆盖每个个体生命的始终,具有全员性;闲暇教育聚焦于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乃至同一个体不同阶段的闲暇教育需求,隐含差异性。
二是闲暇教育目的完整性和针对性。闲暇教育旨在不断提高人的闲暇意识,使其在追求和探索闲暇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不断感悟生活、感受生命。这种感受和感悟的程度取决于个体闲暇素质,即闲暇认识、闲暇态度、闲暇技能和闲暇习惯。这些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忽略其中任何一种素质都可能导致整体素质的滑坡。现实中,个体受已有年龄阶段、社会背景、人生阅历等的影响,业已形成了一定的闲暇的特征,因而闲暇素质的培养要有差异性。譬如,对于部分退休老人而言,他们缺乏的不是时间或金钱,而是缺乏作出选择、积极参与的闲暇活动的能力,所以提高闲暇技能是老年群体闲暇教育的关键。可见,闲暇素质培养中的整体性不可或缺,但提高不同对象闲暇素质培养的针对性更显重要。
三是闲暇教育内容多样性与时代性。多样化的需求催生了丰富的闲暇教育内容。当下,闲暇教育的内容从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逐渐转变成提升生活品质的休闲、娱乐、健身、美容,乃至人文、艺术、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教育。多样化的闲暇教育内容并不是短期内速成的,而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不断累积、更新而成。“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闲暇特征,而且每一代人都会加上自己这一代人对闲暇的诠释”。[4]现代社会,闲暇是信息化的产物,彰显出多元化与个性化融合的特征,即强调闲暇活动是法律约束外的个人可以选择的使其快乐的任何事情,是个人兴趣或生活方式的外显,是个体自我的回归和个性的张扬,也是人类精神的进步和提升。
二、开放大学开展闲暇教育的逻辑审视
(一)理论逻辑
1.开放大学具有闲暇教育意蕴
闲暇教育的直接教育对象是已经占有部分闲暇时间的在职人员,和把全部时间转换成了闲暇时间的退休老人,因而闲暇教育实施的重点对象是成人。作为实施成人教育的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在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基础上,将教育重心聚焦于成人,其教育活动是在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进行的,因此其本身就带有闲暇教育的性质。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催生了开放大学开展闲暇教育的需求。终身教育固然离不开为谋生服务的功利性,但随着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的充裕和对人性价值的尊崇,终身教育也开始发力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即兼备谋生和乐生的功能。相应的,开放大学不仅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通过闲暇教育加深学习者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学会健康休闲和生活,继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开放大学促进闲暇教育规范化
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的增加并非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必然提高,而闲暇时间里的无所事事,亦或放任自流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可见,高品质的闲暇生活并非天赋,而是取决于后天习得的积极的闲暇素质。这种后天习得的过程就是通过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实现的。正式的闲暇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包括丰富老年人生活的老年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不定期开放的各类馆室和场所、社区教育、各类协会等。开放大学就是这种专门的机构之一,其赋予闲暇教育开展的组织机构,使得闲暇教育有组织、有规划、有管理、有评价。
(二)实践逻辑
1.开放大学整合丰富的闲暇教育资源
开放大学多模式、多渠道,大规模整合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成涵盖网络课程、即时课程、移动课程、五分钟课程及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数字化资源类型的集约化学习资源库,能充分满足闲暇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在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开放大学还积极进行人力资源整合,以灵活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聘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来自不同社会领域的兼职教师通过参与课程资源制作和课堂讲授等教育活动,给闲暇教育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闲暇教育内容。开放大学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使闲暇教育学习资源不论是“量”还是“质”、不论是覆盖的幅度还是更新的速度都能始终处在相对前沿的位置,利于学习者在尽早的时间内尽快地接触最新的学术成果、涉及尽可能广阔的知识领域、及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知识。[5]
2.开放大学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
闲暇教育的受众主要是在职人员,他们往往不具备定点、定时到学校集中学习的优裕条件,因而传统的集中式面授教育难以开展。开放大学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习者根据个人闲暇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享受更便捷的闲暇教育。通过开放大学的学习平台,学习者与教师可展开双向互动,及时反馈、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学习者还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进入电子图书馆,走访博物馆、参观学习展等,开展自我闲暇教育。就开放大学而言,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优质闲暇教育资源的共享,尽可能地扩大闲暇教育的影响力,惠及更多学生。
33年前的1985年我首次进藏时在海拔5400米的唐古拉山口曾经这样写:“此时此刻我正置身于莽莽高原严酷而深沉的怀抱。我愿我多年后每当忆及此刻时,都身临其境般如在她的怀抱。”
(三)价值逻辑
1.个体功能
一是张扬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之精华,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是人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对于开放大学中大部分学习者而言,工作只是谋生手段,并不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相一致,而闲暇活动中个体自愿安排、自主决断,能唤起他们批判和选择的态度和能力,探索、想象、创造的能力,张扬人的主体力量。
二是提升个人素质。开放大学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补受教育性质的学生,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享受到适时的高等教育,此后又迫于社会对学历的要求,选择了接受开放大学教育以获取文凭。这些人由于较早进入社会,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许多社会陋习,譬如请客送礼、赌博、考试作弊等。所以,对这部分学生而言,通过接受闲暇教育提高个人素养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三是提升生活质量。当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闲暇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突破口。此时,教育不能再停止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层面上,还要关涉到对高品质闲暇生活的指导。这一点,在开放大学的老年学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开放大学中的老年学员既没有职业发展的压力,又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他们接受闲暇教育以美化环境、丰富生活、陶冶情趣为旨趣,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2.社会功能
一是政治功能。闲暇时间的增多并非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必然提高。一方面,部分人不知道如何支配闲暇时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和精神沮丧,产生了所谓的闲暇时间病;另一方面,部分人会在闲暇时间里受到毒品、美酒、佳肴等的诱惑,而逐渐偏离生活的正轨。[6]闲暇时间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很难直接加以干预,而开放大学开展闲暇则可以防患于未然,为学习者树立积极闲暇观,选择有益的闲暇方式,避免无事生非,利于社会稳定。
二是经济功能。知识经济时代,闲暇教育的经济功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既可以接受职业训练,更新补充相关知识,提高劳动技能,直接增进个人生产力;又可以充分享受闲暇,获得积极有效的休息,造就身心健康的主体,间接提高个人生产力。同时,闲暇教育在帮助人们树立积极参与闲暇线的理念之际,也催生了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一系列的休闲产业。
三是文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闲暇教育达到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创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有充分的闲暇来享受、传承音乐、诗歌、舞蹈、运动、经济等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传承文化的同时,闲暇教育引导学习者遵从内心的兴趣爱好选择闲暇活动,让人们在精神的自由中专注和深入,在历经审美的、道德的文化生活方式后,突破原有的文化范式,更新、创造新的文化。
三、开放大学开展闲暇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确立合乎终身教育理念的闲暇教育目标
闲暇时间伴随人的一生。无论是儿童、青年亦或成人都有闲暇时间,都有享受充实、文明、高品质闲暇生活的需要,也都要诉诸于教育习得积极的闲暇素质,因而从教育对象和时间来看,闲暇教育和终身教育都涵盖全体人且贯穿于人生命的始终。除了教育对象和时间上的重合,闲暇教育和终身教育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取向都指向了人的价值的实现,关注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可见,开放大学开展闲暇教育的目标应该契合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通过闲暇教育加深自身潜能的开发,学会健康休闲和生活。
(二)依托课程拓展闲暇教育内容
较之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开放大学学习者队伍庞大、内部结构复杂,闲暇教育的内容相应就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工程。闲暇教育的内容外显于课程,即实现闲暇教育目的而选择的经验和活动,它可以在教师和专家用以授课的课堂中实施,也可以借助于讲座、课外兴趣小组、旅游等多种活动,将闲暇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因而开放大学闲暇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的闲暇诉求来发掘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前者主要传授科学的闲暇观念和行为选择,包括了解社会上各种闲暇活动的方式、过程、发展趋势等;后者以组织培训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的活动为主,掌握运用闲暇生活的工具获得享受,涉及陶冶情操的活动、放松身心的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的科技创作发明、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等。
(三)混合式教学方式支撑闲暇教育开展
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生活观念、闲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开放大学采用丰富灵活的线上学习方式和传统生动的线下面授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线上通过多样化媒体搭建知识的网络,充分利用电视频道、广播、网络多媒体、模拟课堂、视频、手机等方式开展教学,便于在职人员依照个人的工作灵活选择授课的时间和地点开展网上学习;线下面授改变传统的课堂灌输,将面授课堂拓展到校外的企业、博物馆、社区等社会实践场所,从以单向传输为主的因袭式、授受式、传习式教育转向探究式教学,利于网络运用能力较差的老年退休人员接受闲暇教育。
(四)多渠道扩充闲暇教育工作者队伍
开放大学闲暇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专兼职闲暇教育指导者——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首先提高高校管理者对闲暇教育的认知,有利于行政管理层适当增加闲暇教育资源配置,重视闲暇教育工作安排,直接提高开放大学对闲暇教育的重视度和开展度。同时,在闲暇教育理念支撑下,高校管理者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闲暇教育的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员闲暇时间的指导,提升人文素养和闲暇素质。其次教师是具体闲暇教育工作的操作者和执行者,一是通过高等院校或专门培训机构来培养闲暇教育的专职教师,专注于闲暇教育课程的教授;二是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的开放办学优势,从农林牧副业择优选调具备闲暇活动指导能力的专家担任闲暇教育兼职教师;三是提升现有各学科专业教师的闲暇素养,在日常教学和教师个人行为中潜移默化开展闲暇教育。
(五)营造闲暇教育文化氛围
开放大学没有传统大学那么长的历史,虽然文化建设中也强调大学精神,但其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依托网络文化建设传播新的教育理念。闲暇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因而开放大学闲暇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锻造闲暇文化。一是物质层面,结合自身网络化、虚拟性的特点,在虚拟的环境中搭建图书馆、博物馆、课程、培训等活动的设施,尽可能为闲暇教育提供充足的设备;二是精神层面,与时俱进地推动闲暇意识、闲暇价值观和闲暇习惯的养成;三是制度层面,借鉴各种规范人类劳动的机制,构建学生闲暇生活的制度空间,以保障多方力量切实履行闲暇教育的职责;四是行为层面,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以个人闲暇行为和闲暇生活方式影响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开放大学闲暇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实体存在的“现实校园”,更要注重作为虚拟存在的“网络校园”,[7]努力营造积极健康、身心愉悦的闲暇教育文化氛围。
注释: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16.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G].贵阳:贵州出版社,1990:654.
[3]卡尔·雅斯贝尔斯,著,王德峰,译. 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4]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5.
[5]孙艳明.远程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J]. 价值工程,2011,(8):13-14.
[6]谢静.论终身教育视阈下的闲暇教育[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10-14.
[7]罗大中.现代远程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2009,(1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