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模式构建
2017-03-20
长期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把诱导中国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作为重点,千方百计歪曲中华民族史、中共党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刻意制造民族分歧、民族矛盾以达到其分裂中国的可耻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政治观、社会观、文化观和大学观,培养正确的社会认知、理性的文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选择,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一、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目标
(一)基本内涵
2013年5月,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1]总书记的讲话,既表达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殷殷期望,又指出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正是基于这一视角,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基本内涵在于:一是树立“三个坚持”为主导的青年观,即坚持教育引导与服务维权并重,坚持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站位,坚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二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在“引”和“导”上做好文章。即必须克服传统的说教模式,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四风”现象,从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成效考核的创新等方面入手,吸引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关注历史、关注时政,关爱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把大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导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与创新性。
(二)主要目标
从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由国体、政体、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宏观因素和家庭、校园、班级、亲情、友情、爱情等微观元素所组成的复杂多元化体系中,敏锐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积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方法引导大学生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的根本保证。
二、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基本要求
(一)“四史”教育为基石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方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外敌对势力会千方百计通过否定或诬蔑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等各种手段,放大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并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困难、矛盾与问题,以期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贡献、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国内部分历史剧作、影视作品、网络媒体也一度出现了关于“四史”的某些创作盲区和宣传误区,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产生了不利导向。为此,必须把“四史”教育放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首位,教育大学生一定要站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学习“四史”、尊重“四史”、维护“四史”,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二)传统文化认同为主线
将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和而不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时代价值的思想与理念培育贯穿大学生思想引导全过程,在大学生群体中奠基文化底气、养育儒雅静气、传播浩然正气、弘扬探索勇气,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克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正确理解和认知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为主干
必须在时间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与不间断性,在空间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覆盖高校育人全过程且不留死角。以此引领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学会担当,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四)德法兼修为导向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说:“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广大青年抓学习,既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2]因此,大学生思想引导须以“德法兼修”为导向,教育大学生与时代同心同向,既要敬德修业又应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要克服浮躁之气静心多读经典书籍、训练法治思维,努力培养“先有豁达光眀之识后有恬淡冲融之趣”的学习生活工作之遵循。[3]
(五)严防新自由主义为警醒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优先”前提下转嫁国内危机矛盾的政治图谋,旨在通过引诱或强迫一些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强国设定好的路线图实施改革,核心就是以民主政治保障市场经济。所以,要通过立体化教育路径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本质,警惕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主要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大学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再雕塑、再修正、再培育的重要阶段,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和成才导向的关键时段。因此,必须把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大学观作为大学生思想引导的核心内容抓实抓好。目前,生活中存在以下一些观点,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例如“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登科这是人生最主要的奋斗目标”“大学的学习是自由的、弹性的,不需要过份投入,未来走上社会以后,很多东西都用不上,白学”“爱情应该崇尚自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责任心越强越傻冒,角色意识不要太强”“网络已经把世界文化联为一体,意识形态的区别已经非常模糊,也没什么可怕的”。这些观点大学生要十分警惕。
1.重视精神成人
调查表明,从实际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大学生更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自我提高,而关联到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课程和活动都不愿花费太多时间。显然,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如果忽略理性的价值维度而过分张扬理性的工具维度,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生理成人与精神成人的不均衡发展,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接受和内化道德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考试作弊、缺乏诚信、责任意识淡薄等就是这种现象比较集中的表现。
2.正确研判亲情
必须承认,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把包括父母等至亲的关爱视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且不用支付任何利息的“亲情消费”,过于索取而忽略反哺。这也是造成当前众多家庭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大力弘扬孝道等传统美德。同时,要教育大学生在保持人格和经济上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情怀、知识、文化、能力去与父母等至爱亲人多交流、多沟通,要善于以文化反哺的方式帮助父母等亲人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呼唤给家庭生活带来的新挑战,善于引导亲人正视作为晚辈的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选择摸石头过河的青春奋斗轨道。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把父母的付出视为一种习惯”的思维误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回报、学会理解宽容,让珍爱亲情成为广大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3.理性对待友情
朋友相交相处,重在真诚相待、宽厚包容。但决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容忍与妥协,必须包含善意的批判和争辩。古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强调对朋友的严重缺点和错误不姑息迁就,更不能包庇纵容,否则就失去了友情的意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社交压力。
4.真诚直面爱情
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采取简单、错误的方式去追求和对待爱情,习惯于强调自身爱的权利、爱的价值、爱的尊严,而往往忽略了爱情的根基在于互爱。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讨好对方,多花精力、财力到对方身上即可获得爱情并使爱情之树长青。过多注重物质和形式投入,忽略对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任何爱情诉求都注定要失败。因此,大学应把婚恋观纳入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培养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且以婚姻为目标指向的爱情观,鲜明抵制哪些负面的甚至是低俗的婚恋观念。
5.学会大学学习
大学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相对自由而且广阔的空间,你可以学得很用功刻苦,也可以蜻蜓点水甚至毫不在意。然而,这之间的差异在4年后及走上社会的综合能力应用上会表现出巨大差距。还有,大学的第二课堂组织缜密、内容丰富且具有连贯性,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青年组织以及各种类型的名师讲座(坛)等都会给予每个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特长提供广阔舞台。大学意味着新的征程,是又一轮奋斗的开始。对此,大学生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性的认同。要合理安排处理“知识型学习(重在解决懂不懂)、技能型学习(重在解决能不能)和道德型学习(重在解决信不信)”之间的关系。要摒弃学习中的功利思想,须知大学不是搞职业培训的地方,而是增加人的知识、能力、修养、内行的重要领域。要善于用创新思维开展学习,勇于破除以形式化结构和强大惯性为特点的思维枷锁对创新的制约,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切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6.学会责任担当
客观的看,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那些明显有利于自我的事情就会积极回应,但一旦有损于自己利益的时候则往往责任意识就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对社会要求过高却对自己要求过低,有时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特别是很多毕业生选择单位时,一看票子(薪金)、二看位子(地理区位)、三看牌子(单位知名度),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实质性就业率普遍不高,这就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严重错位的最具体体现。而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却不善于也不愿意寻找自身原因,反而总是一味把问题归结为社会不公平、不公正、机会不均等等。事实上,对于我国高校而言,从政府到社会再到家庭、从学习到生活再到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已经给大学生们考虑的够多够细,一定程度上讲甚至把大学生们当作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来照顾,给予他们的实在太多。或许,这种运行机制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习惯于被关怀而责任意识相对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权利义务的对等意识,要把培养其担当能力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让担当与责任成为大学生青春远航的重要动力和青春搏击的重要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4]
7.培育文化自信
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给涉世不深、辨析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了世界同一的假象,不自觉间会模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甚至一些大学生逐渐远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言必有洋味、行必有洋范。因此,高校必须以“中国特色”为理念遵循,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着眼于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构建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开设相关人文素质的必修课和公选课,举办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和论坛,并积极在楼宇、厅堂、广场等公共空间多形式融入人文元素,以便在给大学生提供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种平台的同时努力营造出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人文环境。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基础上组织专业团队和学生社团广泛创作并开展优秀文化作品高校巡演,积极参与和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主题社会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文化鉴赏水平。要在实现校园广播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空间全覆盖的同时,积极协调省(市)电台、电视台设立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正确文化观的栏目与节目,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增加报道频率和播出时间,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要加强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的人文交流,利用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网络影响
目前,在网络方面对大学生同样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虚拟网络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现实的真实反映”“大学生是有知识、有理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网络参与中有着正确的是非曲直观”“网络已覆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它的功能与影响表明人是可以以个体的形式孤立存在着的”,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采用适当措施来解决。
1.对网络所构造出的虚拟社会要有分辨性事实上,不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运行规则,需要一定的秩序。而曾几何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发布的诸如“从金庸去世假消息到所谓‘铁观音’迷魂抢劫,从日本核泄漏的‘谣盐’风波到北京风雨中真假难辨的现场目击”等众多失实消息,不仅误导虚拟社会的舆论,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某些网民为什么要制造谣言,为什么微博谣言能够迅速传播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冲击”等问题,作为网络信息参与及传播主体的大学生都应深入思考。必须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关注网络虚拟社会的过程中用理性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且不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被表象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2.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中具有非理性的一面目前,在各大网络论坛的评论及跟帖中,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和力量构成,他们的跟帖及评论中无疑有着客观真实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偏激、起哄、恶搞甚至是谩骂和侮辱的言辞,其中很多都属于牢骚性、起哄型和宣泄型,由此出现了可归类为“网络暴民”和“网络愤青”的大学生参与者。例如,汶川大地震后的“铁公鸡”榜单,把原本自愿的慈善捐款行为变相为一种被动的道德排行行为,充分显示了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一些激进和偏激。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开展“阳光跟帖”行动,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努力成为疏导网络情绪、澄清网络谣言的生力军,成为参与监督和遏止网络各种违法行为与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做出积极贡献。
3.网络文化并不能改变“人是社会人”这一客观事实
由于网络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十分贴近青年,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已无法回避。调查显示,20—29岁之间的青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9.8%,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0.6%,大专以上学历网民占总数的23.2%。[5]可见在我国的网络用户中大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而包括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生活方式的网络文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容易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变异。如,过于宽松的网络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价值观模糊混乱;方便快捷的网络学习平台,容易使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放弃追问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失范的网络文化,可能产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引导必须直面这一现实,在提升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甄别能力上足功夫、做好文章。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性而不缺激情的爱国主义观
1.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中国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波澜壮阔的改革中所必然相伴而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都是一个波浪式、螺旋式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必须克服那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误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客观地看,中国改革的总体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即便是部分西方国家本身也受到很大震撼。而从更为长远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6]
2.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
回顾世界历史,西方的崛起几乎就是一部对外侵略的历史: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53年爆发了英国、法国、土耳其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1858年法国侵占印度并于1865年实现了对印度之那的控制,1860年英国与法国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在拉美干预墨西哥内政,1846—1847年的美国与墨西哥战争使美国获得了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大片土地和丰富资源,1867年美国开始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杀戮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这些战争行为使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促使其迅速崛起但却充斥着血与火的“第一桶金”。今天,一些大学生讨论西方崛起时评头论足,极度赞誉,这是对西方历史发展的无知与不了解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历史。
3.坚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重在知、情、行的统一,即爱国必须首先必须要了解国情、了解世情。如果不了解中国的传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理解中国在转型期所遇到的种种矛盾的必然性,就无从谈及理性爱国。单纯的靠游行、空喊、牢骚来表达自己所谓的爱国,其结果只能是“碍国”。因此,大学生爱国需要智慧和远见,有时并非“爱国行为和言辞越激烈就是越爱国”。
占领高校舆论场制高点必须正视敌对势力和我们在宣传舆论领域争阵地、争对象、争影响的现实,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校宣传舆论领域市场化色彩较多的现象,设立符合实际需求的宣传舆论阵地建设经费,在加强报刊、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宣传载体改造的同时抢先占领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领域制高点,牢牢把握高校中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领域的话语权,引导大学生唱响弘扬中华民族认同的时代主旋律。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
所谓的“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简单的个人平等极为少见。因为教育无法为每位学生提供完全相同的待遇。”[7]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分数上的适当照顾,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和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为解决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我国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提供了重要保证。这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缩短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提供了必要的本土化人才支撑。对此,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一定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在广大大学生中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与释疑,使广大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做到理念与行动的同向认同。
(五)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民生为大”执政理念的全面落实
“民生为大”执政理念的落实,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能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取决于重大决策、政策能否实现议行合一而不推诿扯皮。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我国的政体,既保证了广大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权利,又确保了在“民生为大”执政理念引领下各项重大决策的执行与落实,尤其确保了我国政治改革以在更高、更广层次上提升民生品质为落脚点的核心导向,让人民过上了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非西方国家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更多的动荡和战乱。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把解决各种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激进的政治改革,毕其功于一役,其成功概率为零。如以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为核心地带并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颜色革命”给这些国家和人民结出了至今都难以下咽的苦果,“阿拉伯之春”造成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这五个国家的经济停滞、物价飞涨、失业狂潮等恶性循环到现在都无法停止。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拥护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对其带给广大人民的重大政治与经济福祉要进行广泛宣传,让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8]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立场的高度统一性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双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是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凝练出来的。这一政治制度实施以来的强大生命力和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其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完全相符的,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这一政治制度只存在着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加以完善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也绝不能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作“赌注”来采用别的制度替代它,否则中国必然陷入可怕的内乱。前车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不允许乱,一乱则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而这恰恰是西方敌对势力所期望的结果。
3.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而从1949年到现在,68年的发展成果举世公认,我们与西方的发展距离在不断的缩小,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可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可选择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党和政府在应对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领导团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不懈努力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好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南海危机等重大国际事件中立场坚定、措施得当,充分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许。可以说,“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焦点和研究借鉴的重要范例。我们有充分理由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将成为现实。
(六)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观
1.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重点应树立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无神论思想与科学精神。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知我国实行的政治和教育均与宗教相分离这一政策要旨,不能在大学内以任何方式从事非法传教等活动。同时,对于少数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问题也要认真分析形成的原因。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宗教的民族性和家庭环境影响所成,同时也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压力和群体性心理失衡及社会成员接触宗教的途径不断增多有一定关系。
2.警惕宗教渗透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上层建筑服务。这就决定了宗教和政治是无法割离的,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所说:“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而统观中国的近现代史和当代史,西方国家对中国无论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还是采取的制裁及遏制策略,宗教渗透作为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未放弃,尤其是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的西部地区更是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力图渗透的主要区域。特别是当前,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对象,通过资助、赞助、培训等各种隐蔽形式,诱骗、拉拢大学生接受宗教文化进而为其政治目的服务。
(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高校校园内的“贫富差距”
按照现在学生的经济能力,高校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富裕层学生,二是贫困层学生,三是广大中间层学生。据调查,富裕层学生的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贫困层学生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在这三类人群中,其中富裕大学生月消费达2,000元以上,贫困学生则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或者是城市低收入阶层,他们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800元左右,有的更低。但由于青年人特有的朝气、活力与兴趣爱好,加之大学中一些适宜的文化活动,使得学生中的“贫富差距”并没有成为影响学生交往的主要障碍。相反,不少贫困生的自信、自强、自立的性格及行为对富裕大学生产生了明显影响并促使其在助人为乐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明显提高。同时,对大学生贫困现象,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引入社会公益助学金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基本实现了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救助的全覆盖。
(八)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组织
人从出生之时就注定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18岁以前是基本社会化,18岁以后则处于继续社会化阶段。而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共青团、青联、学联、社联等青年组织则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这一高级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大学生积极参加以共青团为主导的各类青年组织,有助于加快实现合理合规的继续社会化进程,有助于有序参加各类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有助于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实力。高校共青团主导下的各类各级青年组织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融入的指导帮助,引导大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平台,不断拓宽大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提升中国大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创造积极条件。
四、大学生思想引导的主要类别、路径和载体
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应紧紧围绕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一最高目标,科学设计引导类别、具体路径和主要载体。当然,这些引导路径和载体并非截然泾渭分明。每一类或每一个具体路径及相应载体,既有着各自占主导地位的独特功能,又与其他路径及载体存在着部分功能交叉。本文共设定了8大类、18条具体路径和48个实施载体,详见表4-1。
表4-1 大学生思想引导的类别、路径及载体一览表
续表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切实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高等院校从微观层面上创新管理体制和改革运行机制,引领大学生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N].人民日报,2013-05-05(1版).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1版).
[3]曾国藩,著,潘爱平,评注.曾国藩家书/(清)[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1:35.
[4]论坛和世纪[M].1930:84卷193-194.
[5]钟冰.当代青年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研究[Z].论文网,2016-10-14.
[6]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1:209.
[7]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10-18.
[8]辛向阳.评价国家政治制度优劣的八个标准[N].北京日报,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