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有毒吗?
2017-02-14任陇婵
“蓝瘦香菇”有毒吗?
近日,百度2016热搜榜出炉,“蓝瘦香菇”在最热流行词中排名第一,同时频频登上“咬文嚼字”等一些媒体发布的十大流行语榜单 ,还衍生出各种表情包和不同版本的视频,“蓝瘦香菇”甚至被深圳一家公司抢注为公司名,遂成为媒界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
“蓝瘦香菇”是一种什么植物?乍一听还真让人发懵,谜底揭开后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似乎算不上一个多么精彩的“谜面”。该词来源于广西南宁一位小伙失恋后录的视频,“蓝瘦,香菇”似乎是某人要帮忙将小伙说的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难受,想哭”音译为普通话,却越帮越忙,越翻译离初始义越远。
将“蓝瘦香菇”叼在嘴上的人,大都是90后、00后年轻人,他们对一切代表时尚、新潮的网络新词或出人意料的另类表达方式都非常感兴趣,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碰到一个花里胡哨的新词便会捡起来,了解了它的故事和把玩之余,或想也没多想就转发了,或当自己遇到倒霉沮丧的事想绕个弯儿表达某种心情感受,便拿来派上了用场,又不断被人接龙、复制和转发,经各种社交圈子而“病毒式”扩散。可见,“蓝瘦香菇”是从媒介土壤和“方言梗”上滋生的“菌类”,被某个传播者替换为两个毫不相干的符号,然后以讹传讹、将错就错,各类媒体也跟着瞎起哄,便蔚成奇观。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第四维空间,每个网络热词都是现实生活土壤中孕育生成的“果实”,都暗喻、折射或浓缩着某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心理症候。“蓝瘦香菇”是90后、00后等“网生代”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我、相互交流的“暗语”,它所传达的是一种简单的悲伤或简单的快乐,是当代年轻群体在疏离于文化母土的虚拟空间生硬嫁接、粗暴混搭而杜撰的喻体,代表了一种惯于避重就轻、似是而非、浮夸潦草、故弄玄虚、以另类代表时尚和彰显个性的心理取向及审美趣味。
很多人不喜欢“蓝瘦香菇”,是因他们与90后、00后年轻人不在一个频道上。譬如语言文字工作者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是从专业和规制角度来看“蓝瘦香菇”的,这明显是个生造词,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甚至没意思也没意义,有人惊呼“蓝瘦香菇”有毒,担忧这种词汇的泛滥会毒化祖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再譬如电视媒体人不喜欢“蓝瘦香菇”,是因“蓝瘦香菇”的肤浅、菜鸟及率性,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深刻、专业及刻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一次击中了他们的“痛点”。统观这些年来的各类电视节目,无论制作方还是播出方都在极力迎合和争取年轻人,他们用明星和声光电色各种“佐料”烹饪出的“大餐”,可偏偏就不如一些“网生代”不经意间弄出的“蓝瘦香菇”这样一道“黑暗料理”更让年轻人待见。
滋生于媒介土壤和“方言梗”上的“蓝瘦香菇”当然不是什么绿色健康食品,但也并没什么太大“毒性”,更没什么营养,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主食”,就像人们无聊时磨牙或填充空虚的胃囊的“膨化类食品”,吃多了肯定无益,说到“毒性”,也远不及那些刻意掺杂了传统文化糟粕和西式价值观“添加剂”的影视内容产品绵柔剧烈。
我们对“蓝瘦香菇”大可不必太过虑,大凡这种流行词都是一阵风,因其缺乏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而没什么嚼头,犹如一块口香糖,很快就会被嚼得索然无味。君不见,这些年来曾热过的网络新词绝大多数都昙花一现,有不少都已被人遗忘、销声匿迹,最终能剩下来的都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含量的,还需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淘洗沉淀,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进入现代汉语词典。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今的大多数快餐式电视节目内容虽不是“黑暗料理”,但也没营养没毒性,没意义也没意思,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蓝瘦香菇”呢?
(任陇婵: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