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耽误您点时间
2017-02-14周云龙
对不起,耽误您点时间
视界观
谁能随机地占用受众的时间,而且是持续地占用,便是王道,便是赢家。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还是什么?微信上说,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想见你的人,24小时都有空。——确实,“真爱”有个一见而知的标准,就是在她(他)身上花时间。时间,人际情感的一个基本参数。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又有新的发现,哪一种媒体占有(或曰:消耗)用户的时间最长,哪一种媒体就必定是最现代的、最智能的,也是最强势的。而今,太多的人生活场景是相似的:睡前最后一眼看的是手机,清晨醒来第一眼看的也是手机。有一个调查:普通人平均每天会看手机150次,去掉睡眠的时间,平均每6.5分钟会看一次手机。过去,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而今,有多少人会腾出时间去看报纸杂志?又有多少人坚持开着电视机?广播是堵在路上偶尔听听的。即便电脑,自智能手机上市之后也有些失宠了。——显然,时间,也是媒体吸引力或影响力的最基本参数。
忽然想到,如果定义电视,今天不妨启用“时间截留”的概念,不必再扯什么“视觉暂留”。可以说,电视,是一项以占用受众时间为目的的技术和艺术。当然,传媒大抵都是如此,而电视最有代表性。它截留受众的时间,可以直接换算成收视率,收视率又往往决定它的前途和命运。电视人最大的着力点,常常都在追求受众爱看、想看,说穿了只是为了占用他们更多的时间。
在好多场合,发言者往往都是这样的开场:对不起,耽误大家(您)一点时间。而今,置身全媒体环境之中,想耽误人的时间,对不起,越来越难了,有时比借用他(她)的钱和物都难。
占用时间的“战术”,也还是有的,譬如,“以时间换时间”。一是,制作团队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精耕细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是,全媒体多选择的时代,电视媒体应特别重视传播规律,在时间节点上要有精准到位的设计与安排。
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收视成绩一直傲娇,后台的付出有多少?据传,某一期录制主题是京剧,由于脸谱需要不停变换,节目录了近8个小时。芒果的后期制作团队,他们自称“熬者”,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团队的领班和小伙伴们每天至少要在机房驻扎12个小时。最长的时间,他们在机房连续呆过4天。
而线上播出的节目,更需有符合受众心理规律的“时间设置”。现在有人专门在研究网络视频的“断点”“尿点”(另一种说法是,关闭时间点、拖拽点),并及时反馈给编创团队,以便改进。BBC的同行Mike Gunton则谈到过“8分钟定律”,他们摸索发现,电视观众的视听忍受极限是8分钟,“一个好故事要在8分钟之内讲完”。故事纪录类型的,播出平台大的,受众往往有着收视预期,可以等它“8分钟”;一般的平台、一般的节目,人们的耐心可能只有18秒。18秒的画面或解说,就决定了他是否乐意为一档节目停留。
其实,评判一档节目或一段视频的内容价值,还有一个直觉指标:主观时间(或曰相对时间)。爱因斯坦说过,坐在心爱的姑娘旁,1小时感觉像10分钟;坐在炎热的火炉旁,10分钟感觉过了1个小时。——好看的节目、对味的节目,就是那个“心爱的姑娘”,一点也不让你觉得时间长。
或许有人要说,占用、切分受众的时间,这“时间”最多也只构成一个媒体的“长度”,有意义的内容才是“高度”或“宽度”。没错,不过事实上,谁能随机地占用不受管理、控制的受众的时间,而且是持续地占用,便是王道,便是赢家。对传播的主体而言,只有一定数量的时间消费,其他一切意义才有意义。
《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最近提出一个概念:国民总时间,GDT。他认为,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再也没有什么行业边界了,每个消费升级的行业都在争夺时间。电影、视频、游戏、休闲、度假、直播,在时间维度上,它们都是竞争对手。——这是一个“抢话筒”“夺眼球”的时代,媒体人怎么才能顺利地占用别人的时间?或者换个视角:一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二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除了“以时间换时间”,还有更为开阔的路径:以空间换时间。扯多了,耽误您的时间了,且住!
周云龙,年近半百,电视老人。人很普通,话不普通;口音特重,分量不重。恋旧恋自己,偏爱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