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记者走边关 雪山红旗 永放光彩
—— 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忠诚戍边爱国奉献纪实

2017-02-14

国防 2017年1期
关键词:边关哨所边防

本刊特约记者 饶 力 罗 凯

国防记者走边关 雪山红旗 永放光彩
—— 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忠诚戍边爱国奉献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饶 力 罗 凯

2016年8月,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军和武警部队向该营学习,一时间岗巴边防营先进事迹成为人们关注“热点”。前不久,笔者采访了该营官兵,近距离感受他们忠诚戍边、爱国奉献的先进事迹。

西藏岗巴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481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50%,年平均气温-4℃,“氧气吸不饱、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是岗巴边防营(简称岗巴营)的真实写照。

55年来,该营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接力传承“老西藏精神”,坚持忠诚为魂、实干为本、奉献为荣,先后出色完成封边控边、维稳执勤、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成为培育“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的先锋楷模。

海拔4810米,他们是离天最近的忠诚男儿

岗巴营驻地距市区较远,辖区内点多、线长、分散,是名副其实的“天边连队”“云端哨所”。即便如此,该营历届党委却始终坚信:“生命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坚如磐石;越是远离上级,越要自身过硬。”为此,他们把“举旗铸魂”作为政治要求,把“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作为强营固本的“传家宝”,引导官兵既要守好边防山口要塞,更要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矢志不移地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高原卫士”。

那年隆冬,干部鹏红奎休假返藏,几易交通工具赶赴边关。然而,当他乘车来到离连队仅数十公里的帕里镇时,突遇暴风雪无法前行。鹏红奎盘算着归队时限,毅然决定步行回单位。四野苍茫无边,鹏红奎以电线杆走向判断方位,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实在走不动了,他就伏在雪地上爬行……当接应分队冲破风雪找到鹏红奎时,只见他面朝祖国边关,右手指头紧扣,一如入党宣誓那般握拳,成为岗巴营永远的丰碑。

岗巴营官兵外出巡逻前向哨所敬礼

一次,驾驶员张其满执行运输任务被困海拔5000多米的某山口,营领导指示他看护车辆、原地待援。当救援队赶到时,发现他小腿骨折,额头上的伤口深可见骨,全身上下多处冻伤,而整车物资一件不少、一件不落。事后探问张其满靠什么支撑下来,他说:“我是共产党员,组织交代的任务就是死也要坚决完成!”

在岗巴营,将忠诚牢记心头的官兵何止鹏红奎、张其满,细数岗巴营55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发现一茬茬边防官兵早已把对党忠诚铭刻进骨子里、融入到血脉中,官兵们所立的“铁心跟党走,至死永不渝”誓言,天天都在“保鲜期”,几十年从未间断。

1965年12月,国防部授予隶属该营的查果拉哨所“高原红色边防队”荣誉称号,全国上下掀起向查果拉哨所官兵学习的热潮。这个云天寒哨像磁石一般,吸引该营官兵前赴后继争相守哨。为去查果拉守哨,官兵纷纷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生交给党安排,青春献给查果拉!

机要参谋樊得聚就多次上哨保障通信,下山后他被查出患有肝癌晚期,得知自己撑不了多久,樊得聚恳请再回一次查果拉。此时,身高1.67米的樊得聚被病痛折磨得只有30来公斤,他被战友抱上查果拉主峰后,不久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清华学子吴毅恒入伍在拉萨,几经申请辗转调到岗巴,最终走上查果拉。一连副连长刘定忠从当排长开始,连续3年坚守查果拉,营党委多次计划将他调离,但每次都被婉言谢绝。哨所上等兵任浪1年内连续3次申请入党,可还没等到组织批准,在一次雪夜巡逻途中,他因突发高原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在时任营长胡广军怀里,任浪只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入党……”就再也没能醒来。

历经考验不变色,赤胆忠诚跟党走。一茬茬官兵将“青春献高原,热血洒边关”“身体可以缺氧,精神从不缺钙”作为不变的追求。近3年,该营先后有33名官兵自愿放弃到低海拔部队的机会,8名战士上完军校又主动申请回到岗巴营,年年选取士官率达到100%。

小朋友向岗巴营军人致意

营救雪灾受难群众

给驻地群众宣讲“两会”精神

生命禁区,他们叫响“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岗巴黑”,是高原艰苦卓绝的环境给岗巴营官兵打下的特殊标记,这“黑”的背后却有道不尽的辛酸故事。

士官刘亚休假回乡,却躲进宾馆一个星期不敢见爸妈。原来他戍守查果拉时,白天争着执勤巡逻,晚上也要抢着上岗值班,脸上布满了晒斑和冻疮,换了模样就怕家人见了伤心,只有把容貌养好了才敢见亲人。

上士黄立的未婚妻晏甲,进藏完婚,却在站台闹了笑话。黄立接站时与晏甲记忆中的“男神”相差甚远,她竟没认出来。确定是朝思暮想的爱人后,晏甲心碎了,她捧着未婚夫紫黑的脸蛋泣不成声。

除了艰苦的环境、艰险的巡逻路、寂寞的戍边日子,最让岗巴营官兵难以释怀的,则是对家人长久的愧疚。

教导员何正海说,岗巴军人的孩子不是一天天长大的,而是一年年长大的,岗巴军人的父母不是一天天变老的,而是一年年变老的。

曾任该营教导员的唐会明,就一直被家人称为“负心汉”:妻子来队探亲,他没接送过一次;妻子随军5年,他没在家过一个团圆年;妻子生病住院3次动手术,他没在身边照料过1天……当他终于休假回家,孩子却只抱着电话喊“爸爸”。

四连指导员谭晓华,因工作繁忙疏于沟通,远在遂宁的妻子潘亚维一口咬定他有了别的女人。于是,一封接一封离婚信寄到连队。后来,潘亚维带着孩子到岗巴找他“算账”,才撇清误会。谭晓华符合转复条件后,觉得欠家庭太多,想着退伍回乡弥补亲情,可当他听到组织需要时,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

休假探亲的机要干部樊青龙,体检时医生再三劝告他:“继续在岗巴待下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没等假期结束,他又再次回到岗巴,仅留给妻子一份提前写好的遗书。

班长徐国江在岗巴坚守12年,家中老人无人照顾,家人劝他早日离开部队,他却说:“国门总要有人守,边防总得有人去站岗。”

……

自1961年进驻以来,岗巴营先后有31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4名来队家属长眠雪山,407名官兵患严重高原疾病。由于环境恶劣,80%的岗巴营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9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在上级配发的药品清单中,最多的是抗缺氧和防冻伤类药,实际消耗中使用最频繁是散列痛、布洛芬等止痛药。

岗巴营官兵抢险救灾

查果拉哨所官兵跳起锅庄舞

救援被大雪围困的群众

群众感激救灾官兵

举行哨所婚礼

战术训练

塔克逊哨所官兵巡逻在边防线上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每当听到父母病重、妻子临产,每次听到爱人唠叨、孩儿呼唤,岗巴军人会有些许犹豫。

然而,尽管心中再挣扎、眼里有再多不舍,可岗巴军人总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因为,他们懂得:“边关亦有家国情,自古有国才有家。”如果牺牲能换来祖国领土的安全和完整,那就没有岗巴军人不能付出的无愧青春和生命代价。

千里边防线,他们用血肉之躯铸牢“钢铁屏障”

20世纪初,英军入侵西藏从岗巴开辟通道,为保卫领土、保卫主权,中华儿女曾在这里与入侵者进行过惨烈战斗。

营长张德均说,自进驻之日起,守防官兵就背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岗巴军人始终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不忘使命。可要当边防卫士,没有“真本事”不行;在高原要练就“真本事”,没有“豁出去、敢拼命”的狠劲不行。

为适应高寒高原守防区域特殊环境,全营官兵每天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俯卧撑“3个100”,一个不少;每周3公里越野、冲哨楼、冲山头“3个3次”,一次不落。此外,他们还把野外生存训练放在冰峰深谷,将紧急出动路线设在雪线山脊,把“三实”训练选在风疾雪骤的恶劣天气,在险境困境中锤炼部队。

2013年除夕,营里组织节日战备拉练,踏雪迎春。一路上,官兵以干粮拌雪作为“年夜饭”,在极寒天气下连续行军百余公里,在“生命禁区”完成一次军事版的“马拉松”……拉练中,虽然有人受伤,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那年冬天,上级在素有“鬼门关”之称的某山口组织进攻战斗演练。进入穿插课目时,雪越下越大。出于安全考虑,考核组允许演练暂缓进行。没想到,岗巴营官兵“并不领情”,个个把“演练”当“实战”,不畏风雪按计划展开,官兵穿插翻越近60度陡峭的雪山,提前10分钟占领阵地。

为苦练杀敌本领,官兵不仅要挑战极端自然灾害以及身体极限,有时还要与死神近距离“博弈”。

一次,营里受命执行夜间潜伏任务,官兵刚赶到驻点潜伏,就突遇暴雪;随着时间流逝,他们的体温降低、手脚麻木,1小时、3小时、5个小时……为避免暴露目标,他们一直埋伏在雪堆里、咬牙坚持。

当情况解除后,战友们冲上去,把潜伏官兵刨出来、抬上车,哈气驱寒、按摩通血,所幸抢救及时,逃脱了生命危境。

还有一次武装巡逻,战士韩志庚和黄毅因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迷失方向,被战友救起时命虽保住,腿却因冻坏被锯掉了,留下终生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

在岗巴,悲壮的故事还有很多。多年前,一支小分队在巡逻途中遭遇雪崩,5名官兵长眠雪山;原营长吴敬泉原本壮如牦牛,但在岗巴工作多年后,转业回内地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上士颜红林在岗巴戍守8年,患上了糖尿病和其他多种疾病,被迫脱下军装,可他始终无怨无悔:“我永远都是‘岗巴兵’,只要国家需要,我的孩子还来岗巴站岗。”

侦察敌情

巡逻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

官兵巡逻途中介绍地形

冰雪地里练协同

雪地伏击

……

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岗巴营官兵忠诚戍边的劲头;他们以“我以我身许边关”的无畏壮志,践行着边防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据统计,自建营起官兵每年巡逻近200次,全副武装徒步巡逻1万多公里,翻越6000米以上雪山70余次。近几年,全营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夺得11个冠军,多人荣立一等功,数十人荣立二等功。2015年11月,上级组织的军事训练大考核中,全营年度军事科目普考良好以上100%。

在结束查果拉哨所采访时,官兵列队给笔者送行。军车渐行渐远,送行官兵久久驻足,慢慢模糊在天际。同行教导员何正海说,守哨官兵难得见一次“生面孔”,这次短暂采访又能让他们兴奋好久了。

听完教导员的话,笔者脑海中忽然闪现一句诗词:“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在没有界碑的地方,你就是祖国的界碑!”或许这就是对岗巴军人最好的诠释。

车在旷野上飞速奔驰,耳畔传来那首铿锵有力的《岗巴英雄谣》:“雪山上的军营豪爽的兵/头枕边关冷月/脚踏冰山雪岭/情抛万里疆土……”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边关哨所边防
王汉桥
边关月组诗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边关战歌
金鸡山上守边防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我在边关深爱着我的国,也深爱着我的家
夫妻哨
夫妻哨
詹娘舍的三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