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使用效能的实证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应用视角

2017-02-13梁耀丹屠海晶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信息

张 岩 梁耀丹 屠海晶

(1.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美国印第安纳州47809)

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使用效能的实证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应用视角

张 岩1梁耀丹1屠海晶2

(1.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传播学院,美国印第安纳州47809)

论文从以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学视角,对农民工新媒体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使用效能进行实证研究。作为中国城市建设中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现象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并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性产物。农民工群体作为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其就业信息的搜索和获取体现出新媒体在中国当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过程中的价值效能。本次调查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N=228),调研农民工对于应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使用意愿、使用方式和使用效能,从地方性政府职业信息发布、招聘方招工信息传播、职业中介信息集散形态和农民工就业信息搜寻四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了新兴媒体作为职业信息交流平台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

农民工;新媒体;就业信息;渠道;效能

一、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构想

自从中国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转型轨迹〔1〕。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离开故土、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员。这部分人群由于受户籍制度所限,尽管从事城市工人的劳动内容但却无法迁移户口进入城市,呈现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特点。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又是改革尚未完成的标志性证明”〔2〕。农民工群体的稳定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着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而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正是直接影响其心理稳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尚未成熟。这种不成熟体现在劳动力市场配置方面便是尚未能建立完善的工作岗位供需机制。求职者处于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洞”中,即“有价值的信息无从获取,与雇主的相互信任难以建立,雇佣者与雇主之间的约束缺乏体制保证”〔3〕。而从信息流动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引申出“信息洞”的问题。有研究者将“信息洞”定义为“社会网络的某些个体(或群体、组织)在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组织)发生信息交换时,由于其所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难以耦合而造成的信息缺失,逐渐使社会信息系统的传播链条中出现了洞穴”〔4〕。而“信息洞”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在农民工群体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农民工与招聘方在信息壁垒下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即形成工作搜寻。

传播学理论将人的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早期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大多依赖亲缘和地缘关系网络,强关系信息源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普及,“中国的社会信息化过程已由90年代精英垄断的局面进入到更广社会内信息中下阶层和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紧密结合的新阶段”〔5〕。很多农民工也开始像城市居民一样习惯于每天使用智能手机或通过电脑上网,新媒体作为弱关系信息源成为主要的信息渠道。农民工的求职方式从传统的单纯依靠地缘和亲缘等人际关系构筑的强关系,逐步向借助网络技术建构的媒介弱关系方向延展。

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研究一直以来将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效果作为重点,认为技术正在使社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向不可逆的方向转化(Velarde,2015)。最著名的信息通信技术的课题是对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不平等的信息技术接触面之间的关联(Basu,2010;Tsatsou,2011)。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最近趋势是倾向于探索技术对于社会的“嵌入性”(Sassen,2002),研究者试图在测试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叠盖关系的过程中避开技术决定论,因为他们不满于仅仅将技术作为简单的社会预言者和社会自发的成果来进行测试研究(Sassen,2002)。本研究基于实证研究调查结果,将新媒体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应用上的排斥与融合的问题具体化,以农民工群体为主体的角度,将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置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上进行考量,并具体分析农民工在网络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当中的挑战。

这篇论文尝试去解决以下问题:

1.农民工利用新媒体搜索就业信息的渠道具体是什么?

2.农民工运用新媒体搜索就业信息的态度、效率和满意度如何?

3.现有状态的导致因素分析以及建议性解决策略。

(二)调研设计

调查时间:2016年11月7日—2016年11月18日。

调查地点:辽宁省沈阳市,考察五个区域:沈北新区道义大街,沈北新区第三施工现场,蒲河辽宁大学校区,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德邦物流沈阳分公司(沈阳东陵区)。

统计方法:统计报告中采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频率分析。

调研样本:户籍多为县、乡、镇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多为建筑工人、物流服务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人群。

样本构成如下:

本次调查中男性比例为58.2%,女性比例为41.7%。就样本数据来看,沈阳市农民工性别比例大致符合目前全国农民工男女比例情况〔6〕。男性比例较高于女性,职业适应面较广的男性仍是沈阳市农民工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对象以45岁以下青壮年为主,又根据法定劳动年龄(16周岁)约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界定(1981年后出生,即35岁以下)①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以十年递层划分。统计显示,16~35岁的农民工群体占被调查农民工样本群61.4%,是本次调研样本较大组成部分。

二、就业信息获取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针对当今农民工就业趋势与岗位数量问题,有42.5%的农民工认为就业形势一般,岗位不太充足,仅有23.3%的农民工表示就业形势不错、岗位充足,这与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基本维持求大于供的宽松局面〔7〕不相符合。

表1 就业形势频数分析

在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上,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依赖亲缘、地缘关系的占32.3%,通过劳务市场、职业介绍所获取就业信息的占51.3%,通过网络新媒体渠道的仅占16.4%;但当被问到现在这份工作是如何获取时,有39.8%的农民工表示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排名第二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是社会关系网络,占据26.5%。这种前后转变说明,随着农民工城市务工时间推移,原本作为弱关系信息源的新媒体逐渐突显其优势,成为农民工群体打破城市壁垒的信息工具。

表2 最初求职方式 现在求职方式 交叉制表频数分析

究其原因,调查数据显示,“低门槛低消费”“方便快捷”“就业信息全面”分别占据了37.1%、22.2%、15.3%,成为农民工选择通过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新媒体赋予了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以信息获取工具,使其成为掌握一定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中层”(邱林川,2008),有利于打破城乡之间、农民工群体与招工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松动城市就业信息壁垒。新媒体还在另一方面扩大了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使之成为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另一重要渠道。调查数据显示,55.6%的被调查农民工表示会通过QQ、微信群等与亲戚朋友和其他农民工群体分享就业信息,其中26.8%的被调查者表示已经习惯这一新媒介获取就业信息的方式。按照弱关系理论的观点,相比于强关系而言,弱关系才是一个人在寻求工作时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因为它可以提供异质性更大的信息交流空间,从而提升农民工职业搜寻的有效性。

表3 QQ等分享就业信息渠道频数分析

续表

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年龄分层中,25~35岁占44.3%,结合受教育程度调查,该部分群体高中、大专、本科文化程度人数占整体样本65.1%,受教育程度较高。且在年龄与新媒体使用情况数据集合间构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部分群体与上网频率迎合趋势明显,表明25~35岁被调查农民工群体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表现出了高频率、高熟练度的使用现象。

表4 年龄频数分析

对于年龄45岁及以上,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被调查农民工群体,新媒体就业信息获取工具普及度仅为7.3%,表现出了这一渠道在年龄和文化程度方面的局限性。新媒体在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时的较高利用率并不能代表此种搜寻渠道的有效性,被调查农民工表示相较于劳务市场、职业介绍中介等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新媒体提供的就业信息“真实度低”(35.5%)、“成功率低”(31.2%)、“缺乏保障措施”(22.8%)。

三、招聘网站适应性情况分析

新媒体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大致分为传统网络招聘和社交网络招聘。传统网络招聘主要是两个渠道:一是企业自身官方网站的招聘板块,二是具有聚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工具性的第三方专业招聘网站。而社交网络招聘则是适应网络化虚拟社区日渐成熟的新型人际关系,将招聘渠道转向微博、QQ、网络互动社区、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平台。本次调查中所选取的传统网络招聘网站有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与赶集网;社交网络招聘网站为人人网、大街网。

表5 网络求职方式选择 多重频数分析

依据调查显示,在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招聘网站中,“58同城”(34.2%)、“赶集网”(38.6%)依靠海量的招聘信息(73.1%)、较高的知名度(70.3%)成为被调查农民工最常使用的两个招聘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网络招聘在目前仍是农民工获取新媒体就业信息的主要方式。在招聘网站对农民工群体的适应性问题上,传统招聘网站自身缺陷与服务倾向问题在调查中比较突出。33.3%的被调查农民工认为传统招聘网站运营模式、内容同质化严重。传统招聘网站同质化严重使得农民工获取的就业信息同质性高,依据工作搜寻理论,信息的高同质性会降低搜寻效率,导致搜寻边际成本提高,阻碍了农民工选择就业岗位自主性的发挥,即往往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与此相对应的是,职业社交网站的普及度虽然没有传统招聘网站高,发展不够成熟,却依靠更高的招聘有效性(49%)及互动性(60.1%)受到了16.4%被调查农民工的青睐。

图1 传统招聘网站与职业社交网站优势对比折线图

在招聘网站检索方式适应性调查中,对于依照职业、学历、收入等细化分类搜索的就业信息检索方式,44.3%的农民工表示需要逐渐适应,14.5%认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比较麻烦。认为搜索效率高的农民工占7.9%,为较少数。只有极少数招聘网站专门设立了农民工板块(赶集网)。在被调查农民工中存在48.7%使用网络求职一年至两年的同时,招聘网站的运营方显然还没有对这一趋势做出反应。

表6 农民工招聘网站检索方式频数分析

以上统计数据充分说明,当前农民工使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新趋势,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围绕如何扩大新媒体就业信息渠道对于农民工的普及度和有效性的实际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分析,进而尝试提出可行性意见。

四、讨论与总结

(一)新媒体成为松动城市就业信息壁垒的重要工具

1.新媒介赋权功能延展农民工信息生存空间。赋权“是通过介入激发某个团体或个体的潜能,赋予其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平等”〔8〕。媒介赋权理论认为,“工具”是赋权的前提,它使得人们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纳入信息流通场域,从而获得信息赋权。新媒体作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媒介,打破了传受双方的界限,权力也随之进一步转移。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弱权群体,新媒介赋予了他们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权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和重塑农民工的社会关系。信息技术开放化的入口通过与单向、自上而下的传统媒介的竞争,导致非集权化的社会发展(Sparks,2001),社会公平与经济自由化将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积极成果而得以实现(Boeri,2016;Skoric&Park,2014)。首先,“赋权作为一个互动的社会过程,离不开信息沟通与人际交流”〔9〕。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大多在进城务工两年内实现了由强关系倚靠转向弱关系倚靠。新媒体不仅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了新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延伸了其社会关系,为农民工在城市重构强关系网络营造条件。其次,“数字鸿沟”环境下,农民工所面临的“信息孤岛”〔10〕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其网络求职的实效性。本次调查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16~35岁)利用新媒体信息渠道进行求职的趋势正在加强,尤其在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已达到较大普及。而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不断更替,新媒体普及度也会随之升高,当使得新媒介赋权全面作用到整个农民工群体时,“信息孤岛”就会被打破。再次,新媒体求职形态拓展了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主要来源于与之有地缘或亲缘关联的强关系网络,“大部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都是呈水平化的。因此,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只是规模有所扩大,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依旧是高同质性的社会关系网络”〔11〕。借助于新媒体求职的互动和交流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由于同质性造成的闭合社会关系网络,对他们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产生帮助。

2.新媒体改善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幅面。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的分布往往是不平均的,即参与活动的各类人群并不处于信息占有的平衡位置,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经济群体处于可以获取更多剩余的优势位置,而信息占有相对贫乏的群体则处于劣势地位。“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或要了解对方信息成本太高时,交易双方便会在信息掌握上处于不均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少的信息,从而处于信息优势或劣势地位。”〔12〕而信息配置的不对称则会导致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进而影响利益分配结构的稳定性。

目前的农民工就业和招工市场中,招工方往往比农民工掌握着更多的市场信息,这使得招工方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优势,进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初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在此方面的劣势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种信息差所形成的信息壁垒严重阻碍了农民工的工作搜寻。信息不对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使得农民工群体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性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招工方产生不信任心理。而招工方也可能会出于己方利益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行为”,导致农民工求职的恶性循环。招聘网站等新媒体职业中介平台的涌现,就业信息的大量聚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农民工可以通过搜索浏览等方式确定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在市场中的比较性定位,通过理性分析明确就业方向、职业要求和薪酬水平等相关信息,从而改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的盲目。

3.新媒体促进工作搜寻效能的提升。1970年经济学家费尔普斯提出的工作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上信息不完全,企业的工资报价分布是未知的,因而理性的求职者会进行一系列的搜寻行为获取有关报酬和工作岗位的信息。”〔13〕工作搜寻理论有助于改善不对称的信息占有局面,使更多的信息进入求职者的择取视野之中,从而有助于做出最佳判断。在传统的工作搜寻过程中,劳动力通常不会在见到第一个工作信息时即选择接受而放弃进一步的搜寻,而是通过增加寻找工作次数,提高发现更高薪酬的可能。“增加一次搜寻增加的工资即为搜寻边际收益,增加的成本即为搜寻边际成本。经济学研究证明搜寻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寻找工作时面临决策是:当搜寻边际收益不能弥补边际成本时,停止寻找,达到均衡。”〔14〕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构成是社会化的,而技术的更迭也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MacKenzie&Wajcman,1999;Wajcman,2002)。根据Sassen于2002年的研究结论,技术对于社会的“嵌入性”可从三个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1)数字世界与物质世界间的交互联系;(2)组织技术与用户之间关系的中介文化;(3)现有阶层比例的失衡。技术决定论并不足以解释农民工群体对技术的选择,因为他们对于网络求职方式的采用并不是一个自由化或平等使用技术的过程,而是一个受制于其社会经济地位所做出的妥协性的选择。

农民工使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搜寻效率,在网络上就业信息例如报酬、岗位均可搜索查询。与非网络新媒体的传统求职方式相比,农民工可以一次同时搜寻多家企业,并同时投递多份简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搜寻过程中产生的时间等搜寻边际成本。在预期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搜寻方式可以增加农民工群体的搜寻边际效益,从而延长农民工可用工作搜寻时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对于就业岗位的可选择性。

(二)目前新媒体就业信息平台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网站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在地方政府人才招聘网站与企业大型招聘网站之间会倾向哪个”的问题时,66.3%的农民工表示更愿意在地方性人才招聘网站上查找就业信息,原因是“信息可靠性高”(50%)、“地域针对性强”(55%)等。但调查发现,真正在地方性招聘网站上获取就业信息的农民工只占28.5%。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人才招聘网站发展不够成熟,即政府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图2 农民工地方政府招聘网站与企业大型招聘网站倾向性分析折线图

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政府信息系统网站活力较低,信息发布缓慢且不完整。相比较赶集网、58同城等企业大型招聘网站,政府就业招聘网站以政府服务方推送信息为主,缺乏招聘方与求职者、求职者自身之间的互动交流;求职者检索信息成功率较低,即信息内容不够细化以供检索;网站的页面设计及内容发布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求职者对岗位的认知范围较小;就业信息更新频率低,陈旧过期的冗余信息长期干扰求职者的择选。其次,地方政府信息系统孤立发展,没有形成整体化。一是部分地方政府就业信息服务网站仅从当地政府与岗位提供角度出发,设计招聘会与招聘行情分析专题,而没有考虑到求职者除招职信息外的失业保险与就业培训需求;二是各地方政府之间成为相对的信息孤岛,表现在地级市与省内其他市区之间尤为明显,信息的断裂会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第三,就业信息服务标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管理。对于该问题目前国家已做出积极应对:2016年1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计划在2016年至2018年制定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指标体系;2019年至2020年进一步加强全国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国家级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信息开放共享机制;施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2.传统招聘网站对农民工群体缺乏适应性调整。

表7 传统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情况抽样调查

首先,网络招聘方式在农村普及度不高。数据显示:当农民工来到城市之初,只有16.4%的农民工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渠道来获取职业信息以及获得就业岗位,随着其在城市的长久居住,其使用新媒体渠道就业的比重也在上升。这说明在广大农村,网络新媒体就业方式还不太被接受,普及程度较低。其次,招聘网站信息的真实度有待于加强。信息真实度不足是招聘网站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网络求职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受职业条件局限、对网络骗局辨识度低,是求职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信用机制,提高信息的可信程度,是目前困扰农民工新媒体就业信息获取的主要瓶颈。招聘网站的信息有效性低,一方面表现在侧重于满足招聘方需求而忽视求职者需求,致使形成有利于招聘方的信息导向,使岗位信息成为企业广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为延长招聘宣传效果而造成的信息冗余。第三,检索方式过于繁复,不便于农民工使用。农民工与其他网络求职群体不同,他们需要的不是通过细化的职业分类来找工作,而是希望能够直接看到适用于自己的就业信息。在“您对目前招聘网站行业与服务细分化趋势的态度”一题中,39%的农民工表示“对我没有影响”,但也有21.9%的农民工表示“加大了就业信息检索难度”,其他则大多表示不了解该趋势。第四,缺少关于农民工职位的独立板块。目前的大型招聘网站如58同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其改良趋势大多迎合应届毕业生及其他求职群体需求细化行业服务,打造顾问式招聘解决方案、助理式招聘后续保障、秘书式招聘精细服务等,但对于农民工这样一个在网络招聘上日渐崛起的群体却没有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在全国排名前十的招聘网站中,只有赶集网单独设立了“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板块。

3.企业招工方对新媒体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不够重视。

图3 某企业招工方对网络招聘态度倾向性分析堆积柱形图

首先,企业招工方对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存在认识误区。经过对农民工集中就业企业的走访调查,调研发现:在26个以农民工为用工对象的走访单位中,有20家企业的招工负责人认为网络招聘不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招聘,他们也很少把自己企业的招聘信息发布到招聘网站,因为他们认为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工是不会使用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其对农民工就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路边“靠活”的阶段,并未意识到新媒体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已经日渐成为农民工城市务工的重要工具。其次,招聘网站企业招工方监督服务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招工方在网络招聘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部分企业网招工负责人不通过相关部门监督,存在随意招工现象。部分企业招收农民工时未经过法定劳动保障程序,更无须谈给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待遇,甚至干不满一月工期拒绝兑现农民工工资。而部分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没有充分彻查劳工纠纷,没有对维权农民工群体做出积极反馈行为,致使一些不法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工网络求职的积极性。

4.农民工利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初到城市务工时,利用网络新媒体就业的仅占16.4%,但当被问到现在这份工作是如何获取时,有39.8%的农民工表示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这种前后的转变显然与农民工自身的选择密不可分。而尽管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间的增加,其利用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的比重有所增长,但其整体利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仍有待提高。首先,农民工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由于“教育分化导致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性、制度阻隔带来的信息接触机会的不均等性以及信息桥缺失引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滞后性”〔15〕,农民工群体相对城市居民缺乏信息化社会经历,平均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信息意识较为迟钝且信息行为能力处于弱势。这种弱势具体表现在新信息的发现接受、信息的集成加工与信息的交流互动上,为其就业信息的获取带来障碍。即使是较为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对新信息技术的接受速度与能力上也与城镇居民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农民工使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主体意愿有待提升。农民工的保守心态和求稳心理使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熟悉的人,所以多数农民工来城市务工最主要依赖于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来获取就业信息。利用传统的求职方式只能使他们获得就业信息的路径越来越狭隘,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快节奏高频率的信息更替模式,这显然不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更好地就业。基于以上原因,如何帮助农民工提高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伟迪.新媒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生活——比亚迪工业园的民族志调查〔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1(6).

〔2〕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

〔3〕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4〕李红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中的断裂现象〔J〕.青年研究,2011(2).

〔5〕〔8〕郑欣,王悦.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情况研究〔J〕.当代传播,2014(2).

〔6〕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国民经济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7〕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503/t20150304_688985.html

〔9〕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

〔10〕李艳芳.浅析农民工都市“信息孤岛”的危害及对策〔J〕.新闻知识,2007(3).

〔11〕钱芳,陈东有.强关系型和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4(1).

〔12〕王建华,李录堂.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43位农民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0(12).

〔13〕查春燕.农民工求职的信息障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6-7.

〔14〕钱永坤.搜寻理论与下岗职工再就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1).

〔15〕陈军.农民工求职的信息短缺问题研究——一个信息不平等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附注:辽宁大学在读本科生蒋帅、王倩云、王智双参与本论文部分写作。)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Access to Employment In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Application

ZHANG Yan1LIANG Yaodan1TU Haijing2
(1.College of Journalism&Communic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Indiana State University,IN.47809,USA)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igrant worker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majority of the urba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workforce.This phenomenon is caused by the urban-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s,and is the product of many comprehensive factors.The methods migrant workers use to seek employment reflect the perceived valu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network form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This study researches how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in a northern industrial city use the new media for information,and how new media play a role i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employers,employment agencies and migrant workers should use new media as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to fulfill their roles and functions.

Chinese migrant workers;new media;employment information;channel;efficiency

G206.2

A

1002-3291(2017)01-0121-10

【责任编辑 康 艳】

2016-07-05 修改日期:2016-11-20

张 岩,女,辽宁沈阳人,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

梁耀丹,女,山东青岛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

屠海晶,女,甘肃榆中人,传播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本论文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6DXW001);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L16WTB025)。

猜你喜欢

农民工群体信息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订阅信息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展会信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