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特色与发展

2017-02-13刘硕

音乐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器乐小提琴钢琴

刘硕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特色与发展

刘硕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是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器乐大赛,在评委与选手组成、平台水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权威和专业性,在专业、业余分组比赛的设计方面体现出了科学性;是利用“电视化”的手段进行器乐比赛的有益尝试;有效地填补了专业比赛和业余比赛之间的断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比赛可通过改进赛制、录制选手宣传短片、加强赛后宣传等方面进行应对,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器乐大赛 电视 CCTV 钢琴 小提琴

电视器乐大赛是我国电视文艺栏目中具有独特性的一类节目,对于艺术普及、电视栏目发展都有着较重要的意义。“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是一项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器乐大赛,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于2008年创办,每三年举办一次。比赛选手分为业余和专业两大类,每一类再按年龄分成儿童、少年、成年、老年组四个组别;流程依次为地方海选、复赛、决赛,其中复赛和决赛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程实时直播,并在央视网(CNTV)同步直播。比赛设金、银、铜奖,部分专业组获奖者还将获得国内知名交响乐团的演出邀约。本文将主要以2014年“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为例,评价、分析该项比赛的优势、特色,以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一、权威专业的平台与科学的设计

央视的电视器乐比赛因其评委专业性强、选手水平高、比赛平台正式等特点,常被人们用来与国内器乐类比赛中相当有分量的金钟奖、文华奖等相提并论。器乐比赛的主体是参赛选手,而选手的演奏水平可以说决定了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奖项的含金量。“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选手均是通过选送、海选而最终进入演播厅进行直播比赛的。

对于器乐比赛来说,评委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层次的高低。“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评委由多位知名音乐家组成,以2014年的比赛为例——大赛由刘诗昆、盛中国先生分别担任钢琴大赛、小提琴大赛评委会主席,业余组比赛由三位专业演奏家担任评委,专业组比赛评审则由十一名评委和一名监审组成。其中不仅包括国内音乐院校教授、专业演奏家,还有国外知名音乐教授。

钢琴小提琴比赛自2014年起分设专业组和业余组,每个大组再按年龄进行组别分类。专业组和业余组在评委设置、演奏环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业余组由三位专业音乐家作为评审,除了对选手的演奏技术本身进行点评以外,更多地在选手的音乐感觉、情感把控等方面进行指导,打分和点评整体上以鼓励为主,还会针对选手的演奏随机上台提供示范演奏和指导。比赛旨在音乐普及,推动社会钢琴小提琴教育规范化,同时强调选手在钢琴/小提琴之外的爱好和特长,凸显“音乐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例如在小提琴业余三组复赛第二场比赛时,得知某位选手有玩三阶魔方的特长,节目组特意准备了魔方让其展示现场复原。专业组由十一名评委、一名监审组成,每名选手的演奏都由这些来自专业音乐院校从事教育的专家或是专业演奏家进行打分。与业余组相比,评分时所考虑的条件更多,分数也相对压低,决赛增加了与交响乐团合作的协奏曲考核环节。点评时更多针对选手演奏技术、作品处理等方面,更倾向于选拔优秀演奏人才,冠军、亚军、季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专业院校优秀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专业组比赛还设置了评论席,由两位行业专家和一位主持人在场外对台上选手的演奏和相应作品做出讲解与评论,同时回答部分网友的提问。这一设置不仅有利于普通观众深入了解难度较高的乐曲,收获音乐知识,同时也可以填补对选手成绩进行校对时的时间空当。在专业青少年组和专业成年组比赛结束,最终奖项宣布前,四大交响乐团向所青睐的选手抛出橄榄枝这一环节安排,是对选手演奏技能的极大肯定,也是借大赛平台,助力专业选手的职业发展。赛制的区分使得比赛在保证每场比赛都公正严格的前提下,避免了“专业不专业,业余不业余”的尴尬,也体现了比赛的严谨性。钢琴小提琴大赛的举办,为广大选手打造了一个权威、雅俗共赏的平台,同时也平衡了国内专业比赛、业余比赛两极分化的现状。另一方面,广大钢琴、小提琴的学习者也为比赛提供了丰富的选拔资源。

二、器乐比赛“电视化”的有益尝试

电视直播大赛是具有特色的一种比赛形式。利用电视实时转播比赛过程,扩大了比赛的影响面,同时节目按时直播、曲目演奏限时的规则会使比赛时间更可控,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而言,每次比赛定时直播使得选手的演奏看起来更像是“现场的比拼”的感觉而不是“录制的表演”。定时的比赛直播也会再次建立起节目与观众的约会机制,在网络可以随心回看各种节目的今天,电视比赛与其他节目不同之处在于,其他节目直播与回看的效果并无太大差别,甚至回看效果优于电视直播——因为网络平台回看可以选择跳过插播广告等内容,而电视大赛因为有赛制伴随,所以给整个直播过程增添了具有悬念、紧张、激动人心的色彩。观众在电视前如约守候,与现场评委观众一起见证每一位选手的打分、淘汰与晋级,这些在比赛时刻即时产生的种种情绪,放到网络平台进行回看时会被大大削减。

作为电视大赛,“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与其他大型比赛相比,更注重比赛的电视呈现效果。这主要体现在画面转播、主持人、比赛的表演性、评委点评互动等方面。为保证节目时长,每位选手要限时演奏,屏幕下方会同步显示剩余时长,让观众对时间有所感知,不会因为主持人突然宣布时间到而感到突兀。在等待评委打分过程中,主持人对选手的简短介绍和细节采访可以达到填补等待时间、活跃比赛现场气氛、拉近选手与观众距离的效果。在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考核方面,业余组和专业组分别设置了“节奏达人”和“情绪魔方”的环节,考察选手对音乐节奏、音乐情感的把控——这一比赛环节具有相对即兴性质和较强的表演性,也可以带动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互动。在画面转播方面,全场设置多个机位,主要拍摄全场画面、选手表情、手部特写、观众、评委、选手家属等,丰富了画面表现,也为电视机前的观众营造如比赛现场般紧张激烈的氛围。

在比赛的转播安排方面,比赛前期海选过程仅做专题性、报道性播出,以带领观众跟进比赛进度为目的,将海选中水平尚可的选手演奏予以播出,保证了节目的精炼和可观性,与后期的直播做好衔接。与其他音乐竞技类节目不同,“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主要目的侧重于对选手的选拔和对演奏技术的评比评价,而不在于炒作“造星”,所以复赛和决赛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现场演奏,当场出分,即时更新排名。这样的安排虽然少了后期剪辑所带来的戏剧性,但保留和突出了公开公正的比赛本质。直播这一播出方式本身就为比赛增添了紧张、激烈的氛围,同时也排除了后期剪辑、音色处理对选手演奏水平的再现所造成的影响。直播比赛扩展了观众面,使电视观众与现场观众都可以实时跟进比赛,扩大比赛影响,尽可能减少现场观众与电视观众在欣赏选手演奏时的听感误差。专业组的评委打分过程也是在屏幕下方同步显示的,每位评委给出分数后,都会在屏幕下方有所显示,让荧屏前的观众在此时也可充当“监审”。这也体现了电视大赛的又一特点——观众的地位提升,使他们见证每一位选手的成绩评出、排名变动,直至最后的冠军产生。

电视器乐大赛作为器乐与电视联姻的新生产物,起初也经历了探索和一定程度上的争议,但几届民乐、钢琴小提琴大赛举办后,无论是在普通观众群中还是在专业音乐界内,都获得了普遍的认可。电视器乐大赛是视听语言与音乐信息结合的产物,也是高雅艺术与媒体平台联合所打造出的特殊表演形式。因为传统音乐艺术不能也很难拒绝当代极具传播力的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前者需要后者作为展示平台,后者也需要前者作为引领的节目资源。这种互生共荣的关系,构成了电视器乐大赛得以持续的原动力。

三、专业与业余比赛之间断层的填补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举办有效地填补了专业比赛和业余比赛之间因为水平差异、平台差异而形成的断层,为专业演奏者和业余演奏者分别搭建了具有同样的由央视认可的权威性平台,有效地改善了当代器乐比赛专业、业余两极分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琴童选择用比赛和考级来验证自己的水平,这也促使了大量业余比赛的产生和考级活动的普及。比赛一般是由选手缴纳一定的参赛费,根据年龄来分组进行演奏,由评委来打分评出奖项。因为学琴者家长的急功近利心态和比赛主办方受利益的驱使,现在社会上的业余比赛均有不同程度的商业化倾向。而商业性的业余比赛多存在名号响亮、商业性强、专业性弱、含金量低等特点。许多比赛组委会一年之间会组织多场比赛流程,评奖机制也未能经过仔细的推敲和设计,参赛选手选定一首特定曲目参加比赛,评委根据表现评出奖项。为了鼓励选手,各奖项数目的确定并无十分严格的控制,有的比赛甚至会同时产生几十个“金奖”。而考级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考生通过长时间准备固定曲目,考官通过考生的片断性的展示来判定其是否达到某一级别的标准,而且,现在国内几十家考级单位各有各的评判标准,严格程度也不尽相同。

而专业比赛主要针对专业学习音乐的演奏者,目的多是发掘优秀演奏家。比赛选手水平高,基本为音乐院校学生、职业演奏者等,竞争激烈。比赛举办周期长,曲目演奏难度大,奖项数目有限(有时会有奖项空缺),评委专业性强。

两种类型的比赛有越来越向两极发展的趋势,而参加两种比赛的演奏者,是很少有机会相互沟通的,尤其是业余选手,如果不选择从事专业演奏的职业道路,有可能在演奏生涯中一直都不会接触到专业性的比赛。比赛水平的断层势必会导致演奏者水平的断层,继而使“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学习者”之间会产生难以消除的隔阂。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器乐教育的发展的。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举办顺应了当今钢琴小提琴学习热潮,并同时具备业余比赛群众基础广泛、报名门槛低,专业比赛评委权威、比赛档次高的特点。利用中央级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赛召集了国内一流的音乐家、教育家来担任大赛评委,保证了评审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大赛还设有专门的网站,用来公布参赛规则、比赛视频、选手动态等,并在每场比赛直播时,在官方网站实时转播比赛现场情况,同时在大赛“官微”上进行同步“微直播”。这样的方式,方便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同步观摩比赛实况,微博评论互动也促进观众与观众、观众与组委会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同步进行的方式扩大了比赛的影响力,也与其他国外权威赛事的运作相似。比赛不收取任何费用,尽可能地减少了商业性对比赛本身的影响。比赛合作商家仅有提供比赛用琴的钢琴品牌,从一开始就塑造了“去商业化”、“正规正式”的良好形象,营造纯正的艺术氛围。

由此可见,“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的举办,有意识地改善专业和业余器乐学习者之间音乐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断层现象。比如,在除老年组外的业余比赛中,演奏曲目多在业余十级以上且完成度较好,专业比赛设置了评论席为观众普及专业曲目常识等。这些使得每场比赛无论对于专业、业余演奏者还是纯粹的音乐爱好者来说,都有可观赏的价值。这种“同平台,分组别”的竞赛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央视的号召力和良好口碑来凝聚了不同层次的观众,让专业的、优秀的选手激励其他演奏者,促进了钢琴和小提琴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关于提高比赛影响力的策略建议

作为与电视媒体结合的器乐比赛,“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与其所播出的平台一样,也承受着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比赛应借助这一冲击趋势,借力提高比赛影响力。笔者认为,组委会和节目组可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改进赛制首先,比赛赛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自2014年大赛分设专业组和业余组后,许多业余学习钢琴或小提琴的选手脱颖而出,给广大音乐爱好者做出了非常优秀的榜样,他们取得的成绩也给业余学琴者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今后的大赛可在分组上加以细化——因为成年组的年龄范围从16至55岁,而随着年龄增长,演奏者无论表现力还是手指机能都会有所下降,这样就会导致排名靠前的都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如果将30岁以上的选手单独分出组别,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业余组的“节奏达人”考核环节和专业组的“情绪魔方”考核旨在考查选手对音乐节奏和音乐情绪的掌控,在今后的大赛中,可增加视奏考核、即兴伴奏考核,以考查选手的识谱能力和演奏能力。

录制选手宣传短片第二,可以考虑为每位选手录制三十秒短片。短片可以让他们以精炼的几句话,简短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除了获奖履历之外,更多的是概括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特点,拉近自己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以2014年钢琴小提琴大赛为例,复赛、决赛前,选手会在录影棚录制宣传短片,虽然文案振奋人心,但选手镜头感欠佳,使得短片的整体呈现缺乏自然感,视觉效果也不尽人意。所以,在选手形象塑造方面,节目组可以在选手备赛期以采访、短片录制等形式,呈现其真实、自然的一面给观众,而不是“演奏机器”的形象。

第三,可在网络直播过程中加入实时评论功能。如,可以让网友以弹幕的形式对比赛进行个人评价,也可以沿用网友投票选出人气冠军选手这一环节,同时可增加“最受欢迎的曲目”评选、“最受欢迎演奏者”评选(针对选手某一次的演奏来进行评选)等等,并发动选手的亲友和网友在微信等平台上进行投票,以此来扩大比赛的影响力。虽然拉票、投票等活动结果似乎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公平性,但这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比赛的知名度和选手曝光量,并不是意在区分选手的人气高低。

加强赛后宣传除此之外,对于比赛宣传,除了赛前造势,组委会还应注重赛后活动的及时跟进,以延长“CCTV效应”的影响时间,保持比赛的影响力和新鲜度。如,2011年钢琴小提琴比赛后举办的获奖者音乐会,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今后的比赛也可借鉴,推出获奖选手系列演出——除了冠军、亚军、季军选手外,可由评委选出其他有实力的选手参与到演出之中。这一系列演出不仅可以在一线城市的音乐厅举办,也可以在地方举办。比赛结束后,还可以集合出版优秀作品专辑——以CD、数字专辑等形式。另外,还可以将比赛内容加以延伸,如举办“中国作品音乐会”、“最受欢迎比赛作品音乐会”等。这样可以在比赛之外维持话题热度,增大选手和比赛的影响力。人气高的选手可以在赛后利用微博平台与观众互动,回答观众所提出来的问题,给学习音乐的其他人做出榜样,提出合理建议。同时,组委会可在两届比赛的三年间隔期间规划微博内容,维持比赛“官微”的活跃度,尽可能发挥“官微”在比赛之外的影响力。微博内容除了对音乐视频的转发之外,可以多关注一些音乐教育、音乐比赛之类的内容,让广大乐器学习者了解国内外当代音乐家、音乐比赛情况和相关比赛曲目的演奏视频解析等,为之后的比赛培养观众基础和选手基础。

结语

“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是我国音乐类电视系列大赛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它除了选拔优质音乐人才,可以说也承担了传播音乐文化的社会责任。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联合运用电视与网络手段,来达到竞争性与观赏性并存的状态。因为,电视器乐大赛的意义除了选手之间的较量,更多是在于通过吸引人目光的竞争,引起公众对于音乐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责任编辑:韦杰)

刘硕,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传媒音乐应用。

猜你喜欢

器乐小提琴钢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纸钢琴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演奏剧场”:器乐表演新形式——以筝作品《人生几何?!》为例
钢琴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Pear Concert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