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平凡教授的不平凡业绩
——缅怀李锦程教授的学术人生

2017-02-13刘再生

音乐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歌剧学院学生

刘再生

一位平凡教授的不平凡业绩
——缅怀李锦程教授的学术人生

刘再生

李锦程教授去世一年了。在我所有学生中,他是我“白发人送黑发人”时最为撕心裂肺的一位。春蚕到死丝方尽,恐怕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会怀念他不该走得那么早,埋怨他不该抛下妻子、女儿,心疼他不该工作那么劳累,哪怕多注意一点自己的身体,也不至于过早地离我们而去……

近几年,我的师友圈中走了那么多终生难忘的人。2013年6月27日,著名作曲家刘文金走了;2014年5月12日,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走了;2016年3月9日,我老学生中极富才华的李锦程走了;11月5日,我一生的恩师孙继南先生走了;2017年1月22日,我的挚友、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生先生走了;1月26日,我高中的老同学、引我入二胡音乐之门的项祖萱也走了。我的精神世界似乎坍塌了一半,只能写几篇悼念文章回忆他们生前和我的交往,以及他们对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①这些文章先后有《最具震撼力的作曲家——刘文金二胡音乐创作的划时代贡献》(载《音乐大观》2014年第1期)、《中国文化界的旗帜性人物——闵惠芬的二胡艺术人生》(载《中国民乐》2014年第6期)、《民乐精神永载史册——怀念朴东生先生对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开拓性贡献》(载《中国艺术报》2017年2月10日)、《低调人生学界楷模——孙继南学术人生追思录》(载《人民音乐》2017年第2期)等等。如果说,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早晚而已,那么,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对人生久远的期盼,表达了一种亲友之间互为珍重的美好感情。然而,锦程走得实在是太早了,他还未退休,他的事业还未做完,他还未享受天伦之乐,而且,他走得那么突然,没有留下半句遗言,只是在我们谈笑风生之后几个小时,说走就走了!或许,这也是他的福分:他来到世间,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老天在眷顾他,不让他离开时有任何痛苦。但是,他把哀痛留给了他的亲人、老师、朋友、学生。人们哭着、喊着,锦程在天之灵是听得到的。我老泪纵横,也无法缓解和抚平心中划下的那一道永恒的伤痕。

担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的李锦程,原是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今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977级的学生,和项阳(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代所长)等同在一班,是我教授中国音乐史等理论课程时最为赏识的几个“才子式”学生之一。1977级同学多半是“上山下乡”的“知青”考进来的,求知欲特强。“中国音乐史”是1980年新开设的课程,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是课间操后两节在电化教室上课,许多同学都跑着去占前面的座位,锦程却不慌不忙的,但他听课的表情特别专注。那时还没有教材,只有备课笔记,期末考试时请丁汝燕同学(后为锦程妻子)帮我整理考试提纲发给大家,锦程是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几位同学之一。他的学习很全面,作曲、理论、小提琴、指挥都很出色,特别是能写出一手好字。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德州师专音乐系任教,1985年5月调至济南广播电台文艺部,从编辑干到文艺部主任,后又筹备交通音乐台,最后任电视台文艺部主任。我记得,他在电台文艺部时向我约稿,撰写了12集的专题节目《歌声中的时代步伐》,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歌曲创作的历程——“改革开放的春天”、“党和祖国的颂歌”、“海峡两岸的思念”、“中国军人的风采”、“荧屏中飞出的歌声”、“五彩缤纷的银幕歌曲”、“通俗歌曲的崛起(上)”、“通俗歌曲的崛起(下)”、“天天向上的心愿”、“抒情歌曲的百般柔情”、“走出低谷的歌剧艺术”、“呼唤春天的合唱艺术”。这个专题节目,每一集都精选了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如:歌剧选曲选的是王祖皆、张卓娅歌剧《芳草心》的主题曲《小草》,施光南歌剧《伤逝》中的《一抹夕阳》、《紫藤花》、《金色的秋光》、《不幸的人生》,金湘歌剧《原野》中的《金子啊,金子》;合唱作品选的是张龙的《哈雷彗星》,瞿希贤的《飞来的花瓣》,王立平的《葬花吟》,田丰的《云南风情》和《火把之夜》等;通俗歌曲有李谷一演唱的引起过轩然大波的《乡恋》(张丕基作曲),崔健用摇滚乐风格创作的《一无所有》,“西北风”则有徐沛东作曲的《我热恋的故乡》,苏越作曲的《黄土高坡》,另外还有郭峰作曲的《让世界充满爱》,谷建芬作曲的《思念》,徐沛东作曲的《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亚洲雄风》,李海鹰作曲的《弯弯的月亮》等。李锦程担任此节目的总策划和制作,并选用了最佳的音响版本和播音员。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写作的一部大型音乐广播文稿,写得很用心、很投入,至今听来依然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当然,如果没有锦程的约稿和精心制作,就不会有这部可连续播送6小时的专题音乐节目的诞生。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是锦程和我合作的结晶,显示了他敏锐的广播专业眼光和精益求精的实干精神。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套作品的全部CD音响,有时间要记录下全部文字收入文集,以表达对锦程永远的纪念。

李锦程于2001年调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工作。一到学院,他便怀着满腔热忱开设了“节目策划”、“艺术传播学”、“音乐鉴赏”、“录音合成”、“摄像”、“剪辑”、“Flash”、“Photoshop”等编导类课程。他善于将自己在媒体工作的丰厚积累和实践感悟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2004年,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山东艺术学院创建了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都是较早的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他潜心构建广播电视编导课程的教学体系,注重运用本专业的技术、理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去指导、检验教学成果。他充分认识到音乐对影视的重要作用,于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全国广电编专业教学中首创了“听觉训练”等课程。这项课程的设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视听综合感受能力,有利于培养流畅的专业创作技能,也使学生在专业方面不断获奖。2010年,他筹备建立传媒学院,后任院长。从传媒学院成立的那一刻起,他更是将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了学院的发展谋划之中。从拟定学科专业整合方案、确立学院发展规划、筹划教职工团队建设,到配置实验室和教室的设备,他在不断的探索中为传媒学院确定了“以效果带动教学、以产业带动科研、以市场带动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培养文、艺融合的现代视听媒体和动画编创与研究人员为基本目标,坚持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融合创新、共同发展。那段时间,我正忙于带研究生和中国音乐史方面的著作、文论写作,与他联系不多,只是听说他的工作十分出色,事无巨细,都竭尽全力。2015年初,丁汝燕发现了由江陵、刘雪庵和叶琼创作的歌剧《流亡曲》,并组织于当年5月31日在山东师范大学进行了首演,我以史学研究的敏感,觉得这是近代音乐史上一部重要的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未被正式发现的作品。我和丁汝燕交流后,请著名歌剧专家居其宏教授从南京来观看了演出,演出也引起了全国音乐界和歌剧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12月15日,该剧又在山东省会的大剧院歌剧厅隆重公演了“编创版”,居教授再次前来观看,给予了很高评价,《人民音乐》也发表了评论文章。①陈林《听取新翻杨柳枝——歌剧〈流亡曲〉(编创版)创作特色评析》,载《人民音乐》2016年第5期。因此,我鼓励丁汝燕把《流亡曲》的发现、排练经过和对刘雪庵的重新评价写成论文发表,②丁汝燕《我国首部抗战歌剧的“复活”——〈流亡曲〉发掘纪实兼及对刘雪庵创作现象的思考》,载《音乐研究》2016年第1期。与学界共享。该文以确凿的史料证明,《流亡曲》刊登于《战歌》1938年4月号,是我国第一部明确地以全面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作品,确定了歌剧作者在中国歌剧史上的地位,论证了刘雪庵音乐创作中的人性化和爱国精神的一致性。其间,锦程也帮着丁汝燕做了许多摄影和屏幕背景制作工作,不愧是传媒专业的资深人才。丁汝燕在担任“中国歌剧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曾导演《党的女儿》等多部歌剧作品,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歌剧艺术执着的追求精神。为了进一步扩大学术视野,2016年1月,我带锦程夫妇去北京,和俞人豪、陈荃有、项阳、张萌、白小琪等学术界友人聚会,这次首都之行也使他们对人生未来的追求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和目标。3月8日晚,锦程给汝燕过妇女节,邀我和几位声乐老师参加。他是在长清上课后开车赶过来的。那天,锦程喝酒不多,但聊得非常尽兴,我们师生情谊愈加浓郁深厚。他们是由代驾司机开车送回龙泉山庄的家中去的,但是谁也不会想到,锦程躺下后会突发心梗,送医院抢救无效,9日凌晨即与世长辞。

锦程是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而走的。我后来了解到,自2002年以来,锦程共培养了72名研究生。他用自己的努力、坚持,帮助了很多学生实现了梦想。他在专业教学方面极为严格,每一堂课、每一篇阅读书目、每一份作业,都在精益求精。他在办公室中一句一字地修改学生的论文,常常忘记了吃饭,只是力求完美。为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拍摄实践机会,在他带领下,短短三年时间里,传媒学院从曾经的广播电视编导、动画两个本科专业,扩充为四个专业,包括十三个专业方向。他对学生说:“我怕你们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所以无论如何,我也要让你们必须找到工作。”为了这句话,他提出了“以实验教学为轴心的传媒教学体系”,形成“大一打基础,大二精技术,大三出作品,大四走市场”的教学理念。近两年,他还担任了录音方向的专业课程导师,时常戴着一副黑色耳麦,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与学生一起东跑西跑,只为录制一段完美的音响,供上课示范。他常常为了做好一段教学视频、指导学生做CD作业或进行影视剧创作而忙碌到凌晨两点。2015年末,为了筹办元旦晚会,他在演播厅中连续三天通宵工作,整整72小时里,他白天忙着上课,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亲自督导装潢,终于使传媒学院及时地有了一个较为完美的演播厅。他身先士卒的榜样和精神,赢得了每一个学生的热爱和尊敬。然而,他就这样“狠心”地猝然离开了他的亲人、老师和学生们。

学生们对锦程有着对慈父般的热爱。有的学生说:“李老师渊博儒雅、风度翩翩、平易近人、爱生如子,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应该属于他。他常说,‘我必须比你们加倍努力,才能跟得上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广电的所有认识,都来源于他的带领,就连开通微信这件事也是他催我的,他说,‘身在传媒,这些必须要有啊’。李老师刚从电视台调到学校来时,常‘捣鼓’调音台和音箱,还穿着一身工装,我们最初以为他是调音师傅,后来才知道是上课的老师。他一直是这么朴素,即便当了传媒学院院长以后也是如此。我硕士毕业后,有幸留在了学校,留在了老师身边。老师总说自己甘为阶梯,希望我们拾级而上。”有的学生说:“感谢李老师,包容任性、不懂事的我们;感谢李老师,愿意倾其所能教会我们求生谋事之技艺;另外要感谢师母,愿意牺牲那么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围绕在我们和老师之间,您这么多年的付出,只为我们和老师之间的师徒情得以延续。”有的学生说:“对我来说,李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毕业后每每听到‘论文开题’、‘演播室晚会’、‘学术指导’这些字眼,都会想起您,您把生命献给了事业。还记得毕业前的几堂课,您在播放视频的间隙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我们不忍叫醒您。在劳累面前您没有说过一次‘我要休息’,只要是上课,您还是一样的精神焕发,讲话铿锵有力。无论是为人、学业、工作,李老师都曾在重要的时刻‘照亮’了我,而我不过是曾被他照亮的芸芸学子中的一员;将他那句‘学无止境,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尝试新的东西’默默当作精神航标的,也绝不仅有我一人。如今,灯塔守护人永远地离开了,留我们独自面对深夜中浩瀚的海面,但是他曾擦亮的火种不会熄灭,它们将在世界各地的海港守护这火苗,无论多么微弱。那座充满着传媒之光的灯塔永远不会熄灭。”还有的学生说:“在他眼中,工作就是他奋斗的事业,学生都是他自己的孩子,为了工作和学生,他能彻夜不眠、不知疲倦。”锦程作为一位平凡的教授,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许许多多学生感人肺腑的感激之情,本文实在难以逐一代为表述。我想,作为一个教师,一生能够得到的最高赞誉,其实莫过于学生流着眼泪的回忆和追思吧。

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工程。李锦程的教育精神,不但属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也当是全中国教师的典范、榜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李锦程的教育精神,做一个兢兢业业的教师,做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做一个克己奉公的教师,做一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师。但是,年轻的教师们、年过半百的教师们,你们千万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健康,因为你们不但属于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也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学生的榜样和民族的希望。

春蚕吐丝为谁尽,蜡炬成灰泪未干。

谨以此文表达对老学生李锦程的敬佩与怀念!

刘再生,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前副会长。

猜你喜欢

歌剧学院学生
走进歌剧厅
赶不走的学生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聪明的学生等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