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
2017-02-13王海燕郑秀梅
王海燕,郑秀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
王海燕,郑秀梅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本文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分析了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1998-2015年的340篇文献的研究特征展开讨论;二是探索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内涵,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评价研究,并对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的规范化提出进一步思考和建议:认为在概念界定方面,应统一语境;在内涵理解方面,应达成共识;在评价研究方面,应首先明确标准,同时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和发展动态性。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内涵;评价
自2012年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16年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政府政策和战略的新动向引发了学术界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热潮。但是,综述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发现,关于什么是创新驱动发展,如何理解其本质内涵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评价等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明确的回答。因此,本文一方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文献展开分析,试图描述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意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界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内涵,分析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研究,为后续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文献特征
综合考虑数据库的影响力和内容覆盖度等因素,本文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作为数据源。以“创新驱动”为关键词,以1998-2015年为时间跨度,在样本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01篇文献,通过对检索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剔除会议通知、读书报告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获得340篇样本文献,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管理等多个研究领域。文章运用CiteSpace 4.0和Excel等分析软件展开统计描述、期刊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和高频关键词分析,从多个角度描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文献特征。
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最早出现在2002年,2012年是创新驱动发展研究的时间拐点,研究文献数量开始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122篇文献(见图1),这主要是受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和2016年分别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强了“创新驱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文献数量变化的拐点基本与相关政策文件发布时间相吻合。
对某一主题文献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根据期刊共被引图谱可以判断发表于哪些期刊的该主题文献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认可,其中,节点大小代表了共被引频次,节点越大代表该期刊包含的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文章受关注度越高[1]。对样本文献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得到期刊共被引图谱(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Research Policy》、《中国软科学》、《经济研究》、《科学学研究》、《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期刊所在的节点较大,说明刊于这些期刊的创新驱动发展主题的文章被引频次相对较高(见表1),文章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
图1 样本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图2 期刊共被引图谱
序号期刊名被引频次1《ResearchPolicy》312《中国软科学》283《经济研究》234《科学学研究》205《管理世界》、《科研管理》186《AmericanEconomicReview》、《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27《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科技论坛》11
作者共被引分析图谱显示了某领域研究流派的变化,可以分辨出某领域比较权威的学者与观点。图谱中节点表示作者,大小表示被引次数,连线代表被引关系,连线的颜色代表首次出现被引关系的时间,与图谱上端的时间轴相对应[1]。对样本文献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到作者共被引图谱(见图3)。从图谱连线数量及节点大小看,迈克尔·波特、约瑟夫·熊彼特、OECD、柳卸林、陈劲、林毅夫等学者或组织的观点被引次数较多,尤其是迈克尔·波特和约瑟夫·熊彼特。迈克尔·波特的观点被引用74次,被引内容主要集中于其经典著作:《国家竞争优势》和《竞争论》。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被引用46次,被引内容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两本著作。通过对共被引率较高的作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学术界所谈的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但是目前关于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研究仍然是建立在约瑟夫·熊彼特和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基础上,因此,约瑟夫·熊彼特和迈克尔·波特的相关理论基本上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合并意义相近的关键词,并剔除与主题不相关的关键词,最终得到样本文献中出现的总频次大于8的高频关键词24个,创新驱动、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多。其中,自主创新出现23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21次,经济增长出现20次,转型升级出现18次。从关键词的分布可以看出目前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都有研究在探讨创新驱动发展,但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和相关评价等研究较少。
图3 作者共被引分析图谱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综述340篇文献发现,虽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基础的研究不多,但是无论是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格局分析、顶层设计、制度改革等宏观问题研究,还是区域、产业、城镇、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与方法等中微观问题研究,大多引用了约瑟夫·熊彼特和迈克尔·波特的相关观点,其引用核心在于对创新的界定及对创新驱动的认识。也就是说,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提及的创新和创新驱动遵从熊彼特意义的创新和波特意义的创新驱动。
(一)约瑟夫·熊彼特意义的创新
约瑟夫·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以动态的视角提出“创新”(innovation),认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是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1)新产品或产品新特性;(2)新生产方式;(3)新市场;(4)新供应来源;(5)新组织方式[2]。总结熊彼特意义的创新,其表述共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创新活动本身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其二,无论是新的生产要素还是要素的新组合,关键一环是要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其三,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相比,除了技术、市场、商业模式等影响因素外,制度设计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对熊彼特创新概念的理解,本文设计了如下示意图(见图4)。
图4 熊彼特创新概念的可视化表达
(二)迈克尔·波特意义的创新驱动
波特意义的创新驱动(Innovation-Driven)是对应于要素驱动(Factor-Driven)、投资驱动(Investment-Driven)、和财富驱动(Wealth-Driven)提出的,四者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阶段[3]。经济体必然或顺序或交叉并行地经历各个发展阶段,顺序发展意味着经济体的发展依次由要素、投资、创新或财富四个因素之一驱动,交叉并行意味着经济体的发展可能同时由四个因素中的两个以上驱动,且发展阶段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比如经济体可能同时处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不同,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的主要动力是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驱动发展阶段的主要动力是大规模的投资,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能力与水平,财富驱动发展阶段的主要动力是大规模的财富资本投入,但是与投资驱动不同的是,财富驱动发展阶段的资本较多地流入了金融等财富型产业。波特认为前三个发展阶段经济逐渐走向繁荣,在财富驱动发展阶段经济出现转折,可能开始呈现衰退趋势。
关于经济体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波特给出了明确的说法。他认为,当一个经济体形成了完整的钻石体系,且钻石体系内各关键要素交互明显时,这个经济体就实现了创新驱动。他所描述的钻石体系包含两部分要素,一是关键要素,主要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要素;二是附加要素,包括机会和政府,六种要素联系在一起,构成互相牵动、互相强化的复杂体系。因此,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经济体是否形成了完整的钻石体系,二是钻石体系内各关键要素是否交互明显。
根据波特对创新驱动的描述,一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应具备如下特征:(1)企业摆脱了对国外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绝对依赖,开始发挥自主创造力,在产品、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已经具备竞争优势;(2)创新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产业集群垂直深化,产业上下游互相带动,推动企业向更高产业环节发展;二是水平发展,形成更新更大的产业集群,产生跨产业的扩散效应。(3)消费者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4)企业对市场营销、工程顾问、测试等专业服务提出更高需求,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5)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产业发展,多采取刺激、鼓励或创造更多高级生产要素、改善需求质量、鼓励新商业等间接措施实行无为而治。
(三)其他观点
除了约瑟夫·熊彼特意义的创新和迈克尔·波特意义的创新驱动,其他学者在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过程中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但不难发现这些观点仍是以约瑟夫·熊彼特和迈克尔·波特的研究为基础。比如:有观点认为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且二者在人员、组织机构之间的流动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如OECD通过对其成员国的追踪分析中发现,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二者为大部分国家贡献了GDP的一半[4]。也有观点认为后发优势是推动后发国家快速发展的合理路径,但是创新带来的先发优势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如有的学者认为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三个要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技术创新最为重要。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昂成本,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其在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实现增长,形成后发优势,但随着差距的缩小,后发优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乏力[5]。还有观点认为后发国家的自主创新可以通过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同时除了研发驱动的技术创新,还应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等其他非研发驱动的创新[6]。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对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阐述主要来自政府相关政策和学术研究两个领域。政府的政策文件和重要领导人讲话中对创新驱动的阐述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代表,指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包括科技、制度、管理、商业模式、业态和文化等多方面创新的结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依靠知识、技术与劳动力素质提升,使经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7]。学术研究领域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阐述可总结为三个方面:(1)创新驱动发展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投入打造经济发展优势;(3)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内生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如,洪银兴认为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利用知识、技术、制度、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对现有的有形资源进行重组,提升创新能力以实现内生性增长,其中,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本质[8];张来武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以知识、信息等为主要投入要素,依靠企业家的市场选择,打造先发优势而增强综合国力和全面提高民生福祉[9];刘刚认为创新驱动发展是强调先发优势和创新政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型创业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10]。综合政策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内涵的理解,本文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有如下几点。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是通过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引入突破资源要素的瓶颈。依靠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实现经济的发展,但是,资源、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总量有限,且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这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很难持续。创新驱动发展是指,创新活动通过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引入,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突出强调了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质是通过知识、技术等要素的引入,在有限的传统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的优化、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资源的重新分配,通过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规律相比,知识、技术要素的投入使用具有循环递增效应。知识、技术要素的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带来知识、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通过“用中学”、“干中学”等方式不断积累、完善与改进,形成持续循环的增长方式。而且,知识在不同组织、不同区域间具有溢出效应,打破了区域限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是对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与盘活。熊彼特将创新视为对现有均衡的打破与扰乱,是对现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因此由创新驱动的发展应该是通过资源重组与整合,产生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新的供应源或新的组织结构推动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一方面需要促进创新资源的增量,另一方面需要激活创新资源的存量。经过多年的创新投入,目前我国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人才、资本等创新资源,而创新能力未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在于各创新资源之间、创新环节之间呈现条块化、分割化,创新的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创新驱动发展应关注创新的全链条,从创意的产生到产品流入市场发挥经济社会效益,涉及创新机制、创新活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在关注创新的每一方面的同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整合与盘活各类创新资源和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是传统经济发展动力的优化与升级。长期以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被视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以产品、项目为基带动经济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产品和项目是传统生产方式作用下的成果(见图5)。
图5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后,有学者提出“三驾马车难以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淡化三驾马车的观念”等观点,认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应是城镇化、资本化、金融化、新实业、一带一路等,但是本文认为这些新经济发展动力的本质依旧未离消费、投资、出口。事实上,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不是摒弃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而是通过创新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三驾马车”所“装载”的内容,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质的改变(见图6)。
从消费角度来看,创新就是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吸引力,促进消费以带动经济发展。产品与服务的吸引力不够是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短缺经济时代的产品与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以及用户参与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能力,创新为满足新情境下的新需求提供了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可以实现中高端制造、产品质量提升、个性化定制、用户高度参与等,以创新驱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产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图6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
从投资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发展则是改善投资的质量与方式。有学者认为前期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导致了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等多种问题,因此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布局,创新驱动就是通过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带动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促进投资项目优质化,保障投资有效发挥其拉动作用。
从出口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创新缓解近年来出现的人口与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外移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依靠知识和技术实现中高端转型,改变制造工厂的角色为世界提供高端化的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重塑出口优势。
四、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评价
目前政策层面尚未有明确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经济体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有科技部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创新指数》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11-13]。
学术研究层面,夏天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国家进入创新驱动的六个判断条件:(1)创新综合指数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70%;(2)R&D占GDP比例大于2%;(3)原始创新活动为主,对外技术依存度小于30%;(4)发明专利多;(5)有较完善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现在科技优势和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6)不仅促进经济增长,还促进社会发展、环境改善等多个方面[14]。也有学者进一步开发了评价创新驱动发展的指标体系[15-19](见表2)。
表2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汇总
注:此表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综合政策层面和学术研究层面已有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指数》、《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评价指标体系多为对国家或区域的创新能力、竞争力等要素的测量,并没有直接涉及对经济体是否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评价。相关学者的研究虽然意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吴优、靳思昌等,但将其具体指标与前述测量创新能力的创新相关评价指标对比,发现其内核基本相同,本质上并未脱离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仍局限于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模式的关注,尤其对创新投入关注较多。实际上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的程度如何更应立足长远,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考量。另外,上述指标体系设计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商榷,比如,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是否能代表创新意识、创新水平的提高,论文和专利的数量增加是否能代表这些知识产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增强等,这也对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挑战。
五、几点思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是,研究的理论基础不足,难以从根本上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更难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研究,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概念界定方面,应统一语境。创新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尤其是在我国,创新研究的学者来自不同领域,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与情境,对“创新”、“创新驱动”的概念解读千差万别。虽然有些学者在单独描述“创新”这个概念时延用了熊彼特意义的创新,可是一旦用于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时,往往又把“创新”等同于“科技”。本文认为,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研究,必须首先从概念上取得一致,即对“创新”这一概念的认知应回归熊彼特,对“创新驱动”这一概念的认知应回归波特。
第二,在内涵理解方面,应达成共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强调的是新组合,是对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与盘活,尤其强调了知识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传统发展模式下三驾马车的升级版,投资、消费和出口涉及到的技术、产品和项目的质量和附加值都因创新而有了根本性的提升。在新的发展模式下研究投资、消费和出口应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评价研究方面,应首先明确标准,同时关注创新的全链条和动态性。目前,很多学者把“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程度”的评价等同于对创新能力的评价,甚至等同于对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然而,经济体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一定代表其已经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因此,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应首先建立标准,明确何为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波特关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判断为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完整的钻石体系,二是体系内关键要素强烈交互。创新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实现商业价值的增值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绩效,但是创新的过程会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创新驱动需要系统谋划[20],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必然也需要系统视角。因此,评价创新驱动发展应厘清创新驱动发展要素条件,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性、互动性和全链条性,从系统角度出发,评价创新活动是否产生了驱动发展的作用,以及驱动的程度。
[1]陈 悦,陈超美,胡志刚.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6.
[3]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编.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5]林毅夫, 李永军.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 2003(7):21-28.
[6]陈 劲, 俞湘珍, 王 姝. 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与政策[J]. 管理工程学报, 2010(s1):12-20.
[7]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新华网,2016.
[8]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9]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5.
[10]刘 刚.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J].华东经济管理,2014(7):1-6.
[1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12]国家统计局. 201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8.2.中国创新指数[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12/t20151229_1297321.html, 2015-12-29/2016-07-15.
[1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14]夏 天.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24-129.
[15]靳思昌.河南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6(2):89-92.
[16]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发展,2014(66):5-16.
[17]吴海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统计,2015(2):53-54.
[18]吴 优.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开放导报,2014(4):88-92.
[19]李燕萍, 毛雁滨, 史瑶. 创新驱动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22):103-108.
[20]柳卸林.创新驱动需要系统谋划[N].经济日报,2013-4-16(13) .
(本文责编:王延芳)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WANG Hai-yan,ZHENG Xiu-mei
(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There are two parts in this thesis.One is literatures analysis.Based on 340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from CSSCI Database (1998-2015),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Visualization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z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research status.For another, explor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s theoretical basis,interpreting its connotation and analyzing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research standardization.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should be unified, and give innovation the same intension.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ull chai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when it discusses evalu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connotation; evaluation
2016-10-14
2017-01-05
王海燕(1973-),女,河北承德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创新战略与创新方法。
G303
A
1002-9753(2017)01-0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