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路径探析
2014-11-06郭爽侯剑华
郭爽+侯剑华
〔摘要〕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对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的方法,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和原始文献分析,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脉络。将其影响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主要影响到重建、经济行为及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用以研究经济危机爆发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与制度变革等问题;应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熊彼特学术思想影响路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实质性的理论跃迁,并且是下一阶段理论创生的必要条件。
约瑟夫·阿伊洛斯·熊彼特(Joseph Alo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在其早期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一学术思想,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该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学术思想在经济、管理、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王蕾等[1]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后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当代熊彼特主义者在分析对象上从单一纯粹的技术与产业创新到综合考虑公共部门、金融领域等系统的创新以及协同进化。李乾文[2]基于国外和国内两条主线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进行了考察。汪澄清[3]比较研究了马克思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认为熊彼特在某些方面发挥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创新理论。贾理群[4]等综述了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肯定了熊彼特对经济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张志会[5]阐释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时代背景,剖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学术脉络,并简要评价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复兴这一现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列为一项重点工作。要实现“创新支撑”,离不开相关创新理论对创新机制进行解析。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已有的关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演变的研究中,对熊彼特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路径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引用熊彼特学术成果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客观地探索并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在国际的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6):84-88.
[2]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8):76-81.
[3]汪澄清.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3):42-47.
[4]贾理群,汪应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5,(5):38-41.
[5]张志会.对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述评[J].理论界,2009,(10):80-82.
[6]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7]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303-5310.
[8]Chen,C.,Zhang,J.Vogeley,M.S..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 2009).Rio de Janeiro,Brazil.July 14-17,2009:874-885.
[9]范云满,马建霞,曾苏.基于知识图谱的领域新兴主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3,(9):88-94.
[10]Chen,C.,Ibekwe-SanJuan,F.,& 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熊彼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江洋.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美国高校的兴起[J].兰州学刊,2006,(6):93-95.
[13]徐学谦.熊彼特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J].兰州学刊,2007,(1):41-43.
[14]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1998,33(1):7-17.
[15]任健.企业家精神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3,(4):277.
[16]杨鹏鹏,袁治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分析——以民营科技小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08,(9):146-150.
[17]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1):134-138.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对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的方法,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和原始文献分析,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脉络。将其影响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主要影响到重建、经济行为及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用以研究经济危机爆发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与制度变革等问题;应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熊彼特学术思想影响路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实质性的理论跃迁,并且是下一阶段理论创生的必要条件。
约瑟夫·阿伊洛斯·熊彼特(Joseph Alo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在其早期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一学术思想,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该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学术思想在经济、管理、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王蕾等[1]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后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当代熊彼特主义者在分析对象上从单一纯粹的技术与产业创新到综合考虑公共部门、金融领域等系统的创新以及协同进化。李乾文[2]基于国外和国内两条主线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进行了考察。汪澄清[3]比较研究了马克思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认为熊彼特在某些方面发挥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创新理论。贾理群[4]等综述了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肯定了熊彼特对经济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张志会[5]阐释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时代背景,剖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学术脉络,并简要评价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复兴这一现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列为一项重点工作。要实现“创新支撑”,离不开相关创新理论对创新机制进行解析。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已有的关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演变的研究中,对熊彼特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路径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引用熊彼特学术成果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客观地探索并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在国际的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6):84-88.
[2]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8):76-81.
[3]汪澄清.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3):42-47.
[4]贾理群,汪应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5,(5):38-41.
[5]张志会.对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述评[J].理论界,2009,(10):80-82.
[6]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7]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303-5310.
[8]Chen,C.,Zhang,J.Vogeley,M.S..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 2009).Rio de Janeiro,Brazil.July 14-17,2009:874-885.
[9]范云满,马建霞,曾苏.基于知识图谱的领域新兴主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3,(9):88-94.
[10]Chen,C.,Ibekwe-SanJuan,F.,& 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熊彼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江洋.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美国高校的兴起[J].兰州学刊,2006,(6):93-95.
[13]徐学谦.熊彼特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J].兰州学刊,2007,(1):41-43.
[14]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1998,33(1):7-17.
[15]任健.企业家精神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3,(4):277.
[16]杨鹏鹏,袁治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分析——以民营科技小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08,(9):146-150.
[17]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1):134-138.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
〔摘要〕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对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的方法,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和原始文献分析,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的影响脉络。将其影响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主要影响到重建、经济行为及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用以研究经济危机爆发带来的产业结构变革与制度变革等问题;应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熊彼特学术思想影响路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实质性的理论跃迁,并且是下一阶段理论创生的必要条件。
约瑟夫·阿伊洛斯·熊彼特(Joseph Alos 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在其早期代表作——1912年出版的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一学术思想,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该理论为核心的熊彼特学术思想在经济、管理、政治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王蕾等[1]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后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当代熊彼特主义者在分析对象上从单一纯粹的技术与产业创新到综合考虑公共部门、金融领域等系统的创新以及协同进化。李乾文[2]基于国外和国内两条主线对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进行了考察。汪澄清[3]比较研究了马克思与熊彼特的创新思想,认为熊彼特在某些方面发挥了马克思的创新思想、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创新理论。贾理群[4]等综述了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肯定了熊彼特对经济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张志会[5]阐释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时代背景,剖析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学术脉络,并简要评价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复兴这一现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列为一项重点工作。要实现“创新支撑”,离不开相关创新理论对创新机制进行解析。其中,熊彼特创新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已有的关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演变的研究中,对熊彼特学术思想产生的影响路径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引用熊彼特学术成果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客观地探索并梳理熊彼特学术思想在国际的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蕾,曹希敬.熊彼特之创新理论的发展演变[J].科技和产业,2012,(6):84-88.
[2]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8):76-81.
[3]汪澄清.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3):42-47.
[4]贾理群,汪应洛.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5,(5):38-41.
[5]张志会.对熊彼特创新理论复兴的述评[J].理论界,2009,(10):80-82.
[6]Chen,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59-377.
[7]Chen,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5303-5310.
[8]Chen,C.,Zhang,J.Vogeley,M.S..Visu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knowledge diffusion.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 2009).Rio de Janeiro,Brazil.July 14-17,2009:874-885.
[9]范云满,马建霞,曾苏.基于知识图谱的领域新兴主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3,(9):88-94.
[10]Chen,C.,Ibekwe-SanJuan,F.,& 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1]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熊彼特[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江洋.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美国高校的兴起[J].兰州学刊,2006,(6):93-95.
[13]徐学谦.熊彼特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J].兰州学刊,2007,(1):41-43.
[14]Porter,M.E..The Adam Smith address:location,clusters,and the“new”micro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sts,1998,33(1):7-17.
[15]任健.企业家精神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3,(4):277.
[16]杨鹏鹏,袁治平.企业家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机理分析——以民营科技小企业为例[J].情报杂志,2008,(9):146-150.
[17]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5,23(1):134-138.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endprint